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实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探索活动,课堂提问是使用最频繁的一种互动方式,也是激活学生思维的主要手段。教师有效性提问、学生质疑性提问、师生之间的对话质量等不仅决定了一堂课的教学效果,还决定着学生思维的发展、核心素养的落实。教学时,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重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要引导学生勤质疑、爱提问、会思考、善辩论,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思维的内在动机,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及创造力,最终达成教学目标。下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如何在数学课堂上优化课堂提问,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一、增强提问意识,挖掘学生思维潜力

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利用观察、猜测、实验、计算、验证、推理、数据分析、直观想象等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调查发现,一线教师普遍重视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但忽视对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能力的训练。因此,增强提问意识,是有效实现素养导向,提高课堂质量的保障。

(一)优化学习方式是帮助学生萌发提问意识的基础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优化教学方式。第一,设计的情境要有明确的方向,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需要研究和思考的问题,以问题驱动式的教学模式启发引导,助推思维发展。第二,聚焦课堂核心问题,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探寻知识本质。第三,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和直观演示中直击问题核心,进而解决问题。

(二)掌握提问技巧是助力学生发展提问意识的根本

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与教师课堂上提问的频次、角度、难度等密切相关。而且一节课成功与否,课堂提问的质量是关键。教师在课堂提出问题时要注意五点:一是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让全体学生都能积极思考和参与讨论。二是言简意赅,避免对一个问题重复提。三是问题要清晰明确,形式新颖,符合学生语言习惯,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四是学会追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五是设计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尝试不同解决方法。

(三)巧设“问题串”是辅助学生形成提问意识的关键

课堂所有“问题串”都是围绕最初的“核心问题”展开的,而解决核心问题的过程,会被拆分成若干个相互衔接的“重要问题”,每一个重要问题又会被分解为若干个“小问题”,形成“核心问题→重要问题→小问题”三步策略。具体可以做好以下几点:一是研读文本,助力核心问题萌发。教师只有仔细而认真地研读文本,抓住核心词,梳理出能够最大程度突破教学主要矛盾的质量高、外延大、问域宽、数量精并具有挑战性强的问题,核心问题才能呼之欲出。二是深度思考,助力重要问题落地。以数学思维为依托,结合课堂知识本质,产生能引起学生思辨交锋、智慧共长的重要问题,然后围绕重要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解决问题。三是渗透思想,助力解决小问题。教师梳理出课堂核心问题和重要问题之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总结提炼数学方法和思想,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课堂小问题在学生的探究中将不攻自破。

二、创设提问情境,促进学生思维动力

问题是数学教学的灵魂,有效设计问题,创设提问机会,能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一)构建“问题化”课堂情境,以“问”导“思”

不断思考问题和提出问题,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积极学习状态。学生的提问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化情境引导学生以“问”导“思”。课前预习时,学生记录自己的问题,带着问题进课堂;引入新知识时,教师出示主题图,鼓励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确定主问题后,引导学生思索,化大问题为小问题,通过探究有价值的问题最终习得知识。课堂上的问题,通过转化、演示、操作、推理等不同形式逐步化解。因此,构建问题化课堂情境,不仅要关注教师提问的有效性,还要关注由学生产生的价值之问。

(二)注重“问题式”驱动情境,以“问”导“学”

激发学生提问意识,让学生产生“问”的内在需求,调动学生提问积极性,激发学生提问内驱力,让学生触摸数学知识本质,引发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并进行深度学习。为此,教师要做好“四优”:一是优化问题情境。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疑中问,产生持续学习的愿望;创设乐趣情境,让学生趣中问,活跃学生思想;创设悬疑情境,让学生在奇中问,诱发学生揭露隐秘问题的认识;创设争辩情境,让学生在用中问,升华问题的价值。二是优化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人格、学生的选择、学生的个性,关心每一位学生,沟通师生情感,拉近师生心理距离,做到师生平等。三是优化学情情境。充分掌握学情,知道学生的问题现状是什么?是处于发现问题阶段?还是提出问题阶段?或者是分析问题乃至解决问题阶段?不同的阶段都有哪些不一样的解决办法?只有符合学生学情的情境,才能激发学生想要提问的意识。四是优化展评方法。课堂上,教师要抓住各种机会,将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高质量的问题,以多元评价或以“姓名”命名的方式呈现在黑板上,赏识学生提问才能,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

(三)设置“层级问”进阶情境,以“问”导“创”

问题的难易程度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线。难度合适的问题,基于学生已有经验,引导学生经历思维“攀登”,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最近发展区”,提升学生创造力。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时,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因人而异,考虑学生的层次和思维的进阶,要基于学生认知规律,设置适中梯度和难易度。让孩子通过一定努力得到答案,思维能力既得到锻炼,同时也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因人施问,能消除中等生与暂困生回答问题的畏惧心理,培养各层面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巧设提问时机,激发学生思维活力

培养学生课堂提问能力,抓住时机、巧用策略非常关键,合适的契机能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促进学生深度思考,让核心素养在潜移默化的氛围中提升。

(一)根据教学内容,巧设提问时机

课堂上,教师要催生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产生提问欲望和需求,引导学生会问、善问,能融入方法、策略和路径,让学生问得有质量,问得有效能,问出重点、难点、盲点、疑点,切入学生数学学习的“最近发展区”,从而进行深度学习。一是引导学生从“课题”中提出简单的问题。不仅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和能力,还能养成爱提问题的良好习惯,成为激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二是引导学生从新旧知识联系中提出问题。数学知识前后联系紧密,许多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与发展,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中,只要认真思考就能产生许多问题。三是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提出问题。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我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问题,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四是引导学生在质疑中提出问题。课堂上设置诱因,激发学生产生怀疑的动机,然后进一步干预,让学生明确质疑的方向,通过正确的质疑方法,尝试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把握契机,组织学生释疑。

(二)根据学生学习状况,巧设提问时机

学生作为课堂主体,教师在课堂提问时,首先要考虑学生学习状态,这样的问题才能发挥提问功效。因此,我们要根据学情设计有效问题,打通学生思维壁垒,实现思维阶梯的跨越。根据学习状况确定提问时机,教师要注意,一是当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符合要求或不是本课所要解决的内容时,教师同样要给予鼓励,赞扬这种敢于提问题的勇气。二是当学生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由于紧张或考虑不充分而词不达意、语无伦次时,教师也要认真倾听,不能打断学生发言。三是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有错或教师在上课时已反复强调过,而学生又当作问题提出时,教师也不能嘲笑、讽刺、指责。赋予学生提问时空,建立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感,让学生形成“我能问”的勇气,树立“我能问”的信心,让学生在无疑处生疑、设疑。

(三)根据目标达成,巧设提问时机

学生课堂提问能力的培养,一定是教师的提前预设、课堂生成与课后实践的融合,因此一定抓住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片段,以目标为方向,确定提问时机。一是在备课时,教师要提前预设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探索,动手操作,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提出问题,还要有意留出一些“空白”,使学生有机会提出问题。二是利用合作学习、小组讨论等学习方式,在较为宽松的环境中让学生自主思考、提出问题。三是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在课后参加实践。在实践活动中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

小学数学课程的实施,要以课堂为主渠道,转变学习方式,才能更好地落实新课标提出的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育人目标。而转变学生的课堂学习方式,必须以问题解决为主线,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中,不断优化课堂提问的角度、方法、内容,准确把握问题设计的难易程度、提问方式和提问时机,充分发挥提问的有效价值,加强“教”与“学”的和谐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激发学生的思维,最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进而在一节一节真实的、具体的、生动的课堂教学中,实现培育时代新人的课程目标。

作者单位   渭南市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研究所  渭南市临渭区渭河小学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