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是自然科学领域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一门基础学科,在我们的日常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中应用十分广。笔者认为,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应结合物理学科特点和课程基本理念,把物理与生活、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从生活走向物理,再让物理走进社会,运用生活化的方式组织物理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由“解题能力”向“解决问题的能力”转变,这样学生才会觉得物理不仅是有趣的,还是有用的。

 一、从生活情境中引出问题

核心素养的提出,对物理课程目标有了新的定位,提出了新要求,为了适应课程改革的新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进一步完善和丰富物理教学内容。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会接触到大量与物理知识相关的内容,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勤观察、多劳动。在进行探究活动时,教师可以从生活情境中引出问题,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计方案—进行探索。

1.课堂导入生活化

初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生活化的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下能够快速进入课堂教学中,很容易与所学知识产生共情,这对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观念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教学“摩擦力”一课时,笔者是这样导入的:“老师的水杯杯盖打不开了,大家有办法吗?”有学生说可以把干毛巾盖在杯盖上,用力拧就打开了。笔者接着问道:“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原理吗?”有学生说因为手与杯盖的摩擦力增加了,至此就顺利引出了“摩擦力”。在教学“物态变化”时,笔者是以天气预报为导语导入新课的:“今天是20**年*月*日,现在播送气象台早上6:00发布的天气预报,今天夜间到明天白天多云转小雨,早上有雾,最高温度9℃,最低温度-1℃,空气质量优。预计未来两天,受中东部冷空气影响,气温将骤降,局部地区有雪。”天气预报中出现的云、雨、雾、雪都与物态变化有关,这样导入新课,既贴近生活,又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科学探究生活化

科学探究是初中物理课程重要组成部分,既是重要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生活化的科学探究可以使物理课堂教学更接地气,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挖掘生活素材时,要鼓励学生质疑和提问,自主收集证据,设计探究方案,并进行解释交流,以此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例如,在“声现象”这一章中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时,笔者设计了以下实验让学生都动起来:尺子的振动;说话时声带的振动;敲鼓时,鼓面上碎纸屑的振动。让学生边活动边探究,通过自己的感受得出“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这一结论。又如,通过让湿衣服快速变干这一问题,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这样一来,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很快就掌握了所学知识,感受到了物理应用的广泛性。

3.问题引导生活化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观察生活、观察自然,养成从观察中发现问题的好习惯,从而实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上,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从感性认知入手,为学生创设真实、生动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推理、论证这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从中探究有价值的规律,从最初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实现课堂教学的第一次飞跃。例如,在导入《平面镜成像》一课时,笔者利用一个小故事引入了新课:“一只猴子想喝水,它跳到河边准备捧水喝,发现平静的河面有个与它一模一样的“兄弟”,它感觉很奇怪,就冲着河里的那只猴子做鬼脸,这时它发现河里的猴子也同时对它做同样的鬼脸,它很生气,就要跳到河里去和那只猴子比一比。”上述材料源于学生的生活实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拉近学生与生活实际的距离。笔者让学生充分分析、讨论了这些具体问题,感受物理在生活中的真实存在,充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目标。此外,在学生了解了平面镜成像的基础上,笔者引导他们探究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从“解题”走向“解决问题”

将物理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发展相结合不仅能够充实物理课程内容,还能够优化物理课程。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解题”向“解决问题”转变,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用物理思维分析生活现象

物理所涉及的内容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日常生活中与物理有关的问题、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安全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从而践行安全、健康、低碳生活。例如,在讲授《电功率和安全用电》一课时,笔者让学生观察家里电能表的铭牌,再把家里所有电器的功率加起来,看这些电器能否同时工作;寻找家庭用电存在哪些安全隐患,并讨论采取什么措施能够解除这些隐患。在讲授《电热器 电流的热效应》一课时,笔者让学生提前了解家中有哪些用电器是利用电热工作的,哪些用电器工作时需要减少电热,采用什么措施可以减少电热,并形成调查报告,在课堂上与同学进行分享。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调查等方式收集了很多信息,这不仅能够锻炼学生收集、处理、整合信息的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2.在实践探究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义务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物理课程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课程,与小学科学和高中物理课程相衔接,与化学、生物学等课程相关联,具有基础性、实践性等特点,旨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和发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例如,讲授《光现象》一课后,笔者指导学生制作了潜望镜、小孔成像仪等;讲授《电与磁》一课后,指导学生制作了电动船、水位自动报警器、模型;讲授《大气压强》一课后,指导学生制作了“两心壶”等。通过这些小制作,既让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又让学生体验了成功的喜悦,认识了科学原理、技术创新给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3.强化生活化作业训练以解决问题

课堂教学及作业与学生的生活是有很大差别的,教师设计作业时,选择的素材要尽量贴近生活。例如,在《物态变化 水循环》一课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以下作业:观察水表,调查家里近三个月的用水量及水费缴纳情况,思考如何节约用水,并设计一个适用于学校或家庭的节水方案。在《眼睛和眼镜》一课教学后,笔者是这样设计作业的:统计班级里学生近视发病情况,调查近视形成的原因,给出预防措施。这样一来,学生通过作业,不仅巩固了知识和技能,了解了生活中的物理道理,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还在此过程中形成了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三、结束语

生活处处皆物理,留心观察皆学问。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与物理有关的现象,倡导学生用物理视角审视生活中的事物,用物理思维分析生活中的现象,用物理语言描述世界,让学生感受物理应用的广泛性,还要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以物明理、见物思理”的学习意识,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物理的重要作用,认识自己所学的不只是“书本知识”,而且是可以改变和指导生活的重要工具,从而最大限度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可持续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把学生的“解题能力”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   山东省安康市汉滨区汉滨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