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体验古法造纸。

留学生用楮皮纸进行DIY创作。

碾皮、踏碓、切幡,留学生们认真体验古法造纸的每个环节。1月5日下午,青岛理工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老师带领学校19名来自俄罗斯与中亚地区的留学生,来到大家期盼已久的北张村古法造纸非遗体验中心,沉浸式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

让人惊叹的中国古人智慧

这间120平方米的体验中心位于高新区第三十五小学乳庄分校内。“大家看一下,中国古人就是用这种楮树皮来造纸的。以前,北张村祖祖辈辈以造纸为生,已经有1900多年的历史。”中心创建人杨亚飞说。看着眼前不起眼的树皮,留学生们好奇地瞪大了眼睛,大家无法想象树皮如何变成纸张,惊叹中国古人的智慧。

“经过扎把、浸泡,就可以把树皮放到蒸锅中,蒸8个小时使其充分软化,之后就可以进行碾皮了。”杨亚飞边说边把大家引到了碾皮体验区。看到眼前的石碾,留学生们纷纷上手尝试。“这个碾子还挺沉的,不太好碾,要把这些树皮碾碎真不容易。”一番操作过后,来自吉尔吉斯斯坦的晓月(Aigul)说。

经过二次蒸煮、化穰、揉穰,就可以进入踏碓环节了。“踏碓就是要把穰踏成薄片,细化纤维,进而形成幡子。”区别于刚才的碾皮,踏碓是个需要两人合作的活儿。来自吉尔吉斯斯坦的阿里龙(Ali Khamitzhanovich)和刘泽木(Nazim )主动“请缨”。一个人踩踏,一个人整理穰,经过两人共同努力,好一会儿,穰终于薄了一些。

糊灯笼做折扇 玩得不亦乐乎

切幡是个技术活儿,早就按捺不住的王玉龙(Isa)上场了。只见他脚踩麻绳,拿起大刀,准备大展身手。但是面对堆叠了15厘米高的幡子,切了几下也没切动。见此场景,杨亚飞亲自上手指导,“这刀不能直上直下,要左右回旋,像山东人犁面一样。”经过“专家”指导,王玉龙似乎得了窍,再次尝试,效果就好了很多,几刀下去,幡子便细碎了。

抄纸是造纸最重要的环节,其核心技术是吸鼻头,否则抄的纸揭不下来。看到难题,留学生们勇于挑战,大家纷纷来到纸涵旁,系上围裙,一遍遍抄了起来。虽然技术还不熟练,抄出来的纸不是很均匀,但看到终于接近了成品,大家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古法造纸体验结束后,大家用楮皮纸糊出灯笼、做成折扇,创作DIY画框,玩得不亦乐乎。

“把更多中华文化瑰宝展现给外国朋友”

“我觉得中国古人真的充满智慧,能用树皮做成纸张真了不起,此次体验了古法造纸过程,还颇有难度,但是看到成品还是非常有成就感。”来自吉尔吉斯斯坦的马伟(Ramazan)说。周传正(Alibi)来自哈萨克斯坦,他说:“造纸虽然有些难,但尝试后觉得很有意思。中国农历甲辰龙年将至,刚才书法老师还在楮皮纸上给我们写了一个大大的龙字,遒劲有力,吸引我要学好中国书法,更好理解中国文化。”

青岛理工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吴溥峰告诉记者,此次体验活动是西理工“遇见山东,感受丝路文明”汉语桥项目的实施内容之一。西理工人文与外国语学院已连续实施五期“汉语桥”项目,依托该项目,面向海外介绍中国和山东地方历史文化,尤其是山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吸引了许多外国青年。“这些项目不仅加深了海外青年对中国的了解,也对山东的地方历史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今后,西理工将在跨文化传播方面继续努力探索,把更多中华文化瑰宝展现给外国朋友。”

责任编辑:黄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