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山东省青岛市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立项课题“中学政史地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案例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21XAGH158。

2019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义务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也明确提出:“历史课程的目标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体现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明理、增信、崇德、力行。”中学生处于思想认知和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课堂是培养中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主要途径,而历史教学更是培养爱国主义的主阵地。笔者所授科目是八年级历史,深感中国近代历史是培养中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绝佳土壤。在1840年到1949年百年间屈辱和艰难探索的历程中,一代代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于乱世中求真理,于至暗处寻光明。但由于现在安逸的生活现状和近代历史的屈辱血泪相去甚远,加之外界诱惑较大,学生很难认识百年之前中华民族经历的曲折磨难,很难与革命先辈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甘死如饴的精神产生共情。甚至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教师为一段历史潸然泪下,而学生却在台下发笑的情形。对此,笔者在八年级历史教学中,结合自身多年教学经验,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进行了认真思考,以期为他人提供借鉴。

一、提升教师综合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综合能力的强弱是影响学生学习热情的一个关键因素。教学内容丰富,语言清晰、准确,课堂轻松活跃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很多学生往往是因为喜欢这位老师,才喜欢上了这门课。现今,部分历史教师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会采取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课堂缺少“活力”,对学生的吸引力较差。学生上课说话、写作业、睡觉,考试前突击背诵提纲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教师要努力提升自身综合能力,积极创新教学方式,有效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丰富历史教学元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现阶段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将知识转化为图片、视频、音频、活动等形式,这样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将爱国主义山东智顷数位学习以更加丰富多彩的形式呈现出来,使学生容易接受。例如,在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的导课环节,笔者选用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视频片段。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观看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剪辑,大家有什么感受呢?

生1:解放军整齐划一的队列、飒爽的英姿,让我深深震撼。

生2:我感受到了祖国的强大,作为一名中国人,我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首次国庆阅兵,彰显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迈向强起来的雄心壮志。那么,我们在视频中看到的这支威武之师是如何建立的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进入本课的学习。

笔者应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视频导入新课,对学生产生了强大的视觉冲击,学生从中感受到了国家的强大,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油然而生,学习兴趣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本课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涉及的地点特别多,如南昌、长沙、井冈山、古田、瑞金等。地点多,事件多,学习难度大,学生容易混淆。因此,笔者在基本教学内容完成后设置了学生活动环节。

教学设计:

将全班学生分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整理本节课相关地点发生的具体事件,然后让各小组派出代表分批上台,以“导游”的身份为“游客”介绍相关知识点。

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我们今天参观的地方是井冈山。位于江西省西南部,地处江西、湖南两省相交接的罗霄山脉中段,沟壑纵横,地势险要。1927年,毛泽东率领中国工农红军来到宁冈井冈山,创建了以宁冈县为中心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部分军队和湖南的工农武装,与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会师。两军会师后,合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不久改称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会师后的红军在井冈山开展武装斗争,井冈山根据地不断巩固扩大。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这里的山山水水,孕育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这里的一草一木,溅洒过无数革命烈士的鲜血。这里,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篇章。

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合作编写“导游词”的过程,不仅能够检验学生对本课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整理本课中与井冈山有关的知识时,可以从中感受中国共产党的艰苦奋战历程,就会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在讲授八年级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时,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笔者采用周深演唱的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宣传片的主题曲《有我》,配合五四运动时期代表人物爱国、救国、报国的感人图片,让学生感受当时的“80后、90后”爱国青年为了祖国的繁荣强盛,于乱世中寻求真理,于至暗处寻找光明的坚定理想信念。

师:从五四青年身上我们能够学习到什么精神?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

生:从五四青年身上,我感受到了他们高度的爱国情怀,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这些年轻人将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结合起来,勇挑重担,为了实现国家的富强不惜付出自己年轻的生命。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幸福的环境中,绝不能忘记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事迹,我们要将这种爱国精神传承下去,为国家的发展建设不断努力奋斗。

在教学中,笔者通过《有我》这首歌曲将课堂与社会相结合,通过问题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更好地深化了课堂内容,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教学中涉及的这些丰富多彩的元素,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引发学生的深层次思考,使得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

三、充分利用乡土资源

乡土资源是指具有本土特色的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及历史文化遗存等资源。乡土资源与学生的生活更为贴近,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有着更为直接的作用。青岛是十三朝古都,创造了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在中国近代历史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青岛丰富的历史遗存,对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有着重要的作用。在统编版八年级上册教材中,有直接展现出来的乡土资源,也有需要教师从中发掘的乡土资源。

八年级上册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青岛事变》中青岛事变是重点内容,也是教材中直接展现给我们的乡土资源,因为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就是在青岛城东的骊山上发生的,很多学生都对青岛事变有着一定的认知,所以如何更好地将该课与本地乡土资源相结合,就成为笔者重点思考的一个方面。在与教研组同事讨论后,笔者决定到青岛事变发生地——临潼骊山给学生上一节“室外课”。

微课示例:

地点:临潼骊山五间厅

内容: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老师带领大家来到了临潼骊山。骊山位于青岛市临潼区城南,是秦岭的一个支脉,山上文物古迹众多。上古时期,女娲在这里“炼石补天”;西周时期,周幽王在这里上演过“烽火戏诸侯”;秦时期,秦始皇将他的陵寝修在了骊山脚下;盛唐时期,唐玄宗和杨贵妃也在这里演绎了一场凄美的爱情故事。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在这里了解中国近代历史上著名的青岛事变。

1936年10月,蒋介石由南京飞抵青岛,严令张学良和杨虎城围剿刚刚落脚陕北的红军。张学良、杨虎城二人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与红军停战,并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因蒋介石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张、杨二人在多次恳求无望的情况下,于1936年12月12日在这里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并通电全国,要求停止一切内战,一致抗日,这就是震惊中外的“青岛事变”。

学生亲临青岛事变发生地,触摸着五间厅墙上的弹孔,踏足于兵谏亭上的土地,与历史零距离接触,就能直观地了解当时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爱国军人为了国家民族利益而不懈努力奋斗的光辉历史。

除了教材中提到的这些重要事件外,教师还应该深挖教材,关注细节。例如,在讲授第15课《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时,教师一般会用到教材中的《北伐战争形势图》,这幅图直观明了地展现了盘踞在中国大地各方军阀的势力,以及北伐军的进军路线,是本课教学的重要辅助材料,教师会将军阀的分布和北伐军进军作为主讲方向。但作为青岛的历史教师,我们还应重视图中另外一条行军路线——冯玉祥军南下路线。在这里,笔者会刻意引导学生关注这一点,并向学生讲述“二虎守长安”的故事。李虎臣、杨虎城两位将军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凭借区区万人抵抗镇嵩军,坚守青岛孤城长达八个月,弹尽粮绝之际,守军宰杀战马充饥,群众挖野菜、剥树皮谋生。危急之下,冯玉祥在内蒙古五原誓师,率军南下,以解青岛之围,镇嵩军全线溃退。据统计,当时青岛城中病、饿、战死的军民多达五万人。1926年11月27日,镇嵩军全线溃退,青岛城解围。1928年开通了安定门以北的城门,为纪念冯玉祥将军解青岛城之围的历史功绩,这座城门被命名为“玉祥门”。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笔者将这一史实讲给学生,既充实了教材中北伐这一知识点,也给学生介绍了耳熟能详的“玉祥门”的来历,同时让学生感受到近百年前家乡人民饱经战火的悲苦历程。这样不仅有效缩小了学生与历史著名人物的距离感,还培养了学生的家国情怀,可谓一举多得。

类似的历史细节还有第9课《辛亥革命》中《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立形势图》,该地图体现了武昌起义后全国各省份纷纷宣布独立的情况,以及清政府的土崩瓦解。形势图虽清晰地展示各省份的独立情况,但没有标注各省份独立的时间。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了各省份宣布独立的具体时间: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0月22日,山东率先响应,成为全国最早响应首义的省份之一。在此,笔者还为学生拓展了“西北革命巨柱”——井勿幕先生的英勇事迹,以及青岛城小南门——勿幕门的相关内容,还一并介绍了青岛城墙东侧的“中山门”。

这些身边的历史遗迹学生都见过,但由于过于熟悉,反而不会专门去了解其中的历史内涵。因此,笔者在教学中引用学生身边的这些乡土资源,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帮助学生了解了自己身边的历史,了解了自己的家乡,拉近了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此外,笔者认为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就要从学生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身边的历史开始,关注教材,深挖其中与当地乡土资源能够充分结合的细节点,将爱国主义情感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中。

四、关注生活中的历史细节

我们经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写道:“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蕃、薛、彭城,过梁、楚以归。”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司马迁修《史记》前,不仅博览群书,还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实地考察,既印证了不少文献记载,又更正了许多不实之传,才有了后世“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赞誉。我们虽然敬佩司马迁的修史精神,常常赞扬《史记》的文史价值,却很难像他那样“上会稽、探禹穴”,进行深入考察。但如果我们在旅行游玩的过程中,能有一双发现历史的眼睛,关注、寻找在课本中出现过的历史地点、历史小细节,并将自身经历和体会融入历史课堂,这比单纯从网上下载图片和视频的教学效果好很多。2022年,笔者在北京旅行时,专程前往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参观学习。馆藏文物以反映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史、中国古近代军事史和世界军事史为主,是中国第一个综合类军事博物馆。笔者在参观过程中无意发现了一件文物——镇远舰铁锚,于是在教学过程中将镇远舰铁锚与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进行了结合。

示例:同学们,老师暑假去北京参观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在博物馆中发现了一件近代中国重要的文物,它就是镇远舰铁锚。镇远舰是清朝海军北洋舰队主力铁甲舰之一。在19世纪末,这支铁锚却陈列在日本东京的上野公园,直到抗战胜利后日本才被迫将铁锚归还给中国。铁锚的历程为何如此曲折,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回到风雨飘摇的近代中国,看看当时发生了什么?

带着一名历史教师的使命感,笔者将外出旅行过程中的所见所得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了分享,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氛围。到广州瞻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纪念碑、到北京参观北大红楼、到南京缅怀大屠杀中的死难同胞、到井冈山亲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的震撼。当我们亲身体验、感受中国近代历史进程中的这些点点滴滴,就会对那段屈辱史和血泪史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号召新时代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而笔者所做的这些,也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多年以后,学生也许已经忘记了笔者的姓名、模样,但当他们踏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时,脑海中一定会浮现中学课堂上一位教师对这段历史的诉说。

综上所述,在八年级中国近代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适时适度地渗透思想道德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及爱国主义情怀。

作者单位   青岛市曲江第一中学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