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家爱莉诺·达克沃斯认为,教学的价值在于帮助学生树立更新、更精彩的观念。语文课堂要有核心任务,才有思路遵循,有清晰印痕,最终才能一步步提升学生的能力。语文课堂教学杜绝天马行空,走走停停,左顾右盼。“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是苏联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家巴班斯基教学论思想的核心,该理论运用现代系统论的原则和方法对教学理论进行了综合性的研究和探索。可以说,它并不是什么特别的教学方法或教学手段,而是一种教学方法,一种教学思想策略。下面,笔者谈一谈自己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优化方面的一些粗浅认识。

一、任务小而精

课堂需要立体设计、精心研磨,小而精的任务会让学生前行之路更加明晰。任务越小,学生的心理压力越小,任务群越庞大,学生或许会放弃,这可能是心理暗示作用在作祟,因为啃骨头是需要勇气和毅力的。精确的任务能够将教学重点有效串联起来,任务的罗列就是通往目标的桥梁,桥梁的设计布局需要设计者的精心,更需要设计者的巧心。每节课皆有明确任务,每个任务设计清晰有梯度,这样既能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又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例如,在讲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5课《灯笼》时,笔者只设计了一个问题:“灯笼是什么?”学生通过默读课文,批注了灯笼的价值和意义,并进行了展示,既探究了文章主旨,又练习了写作能力。

二、活动设计贯穿始终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创造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机会,让学生在锻炼言语能力的过程中,提升领悟能力。心无旁骛地听讲是以学习品质为有力支撑的。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设计多样的活动,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增加课堂参与的覆盖面,还要积极为学生提供平台,让学生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以自己的节奏完成学习任务,提高思考力。

统编版教材形成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制,自读课文有随文“批注”和“阅读提示”。在讲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文时,笔者设计了以下活动。

活动一:小标题的拟定。在讲授《邓稼先》一课时,学生已通过六个小标题了解了小标题的作用。《回忆鲁迅先生》这篇课文关于鲁迅先生的事件颇多,又自然分段了,所以笔者让学生在回顾第一课小标题的基础上,尝试为本课每一段拟定小标题。笔者引导学生在概括内容的基础上,学会抓关键词形成言简意赅的小标题,让学生概括“鲁迅先生的笑”,学生在笔者的提示下,概括出了“鲁迅爽朗的笑”这个小标题。笔者问道:“笑是爽朗的吗?”学生立刻意识到小标应为“鲁迅爽朗的笑声”。有了示范,笔者便完全把课堂交给了学生,让学生自由组成四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负责概括四分之一的内容,再让学生相互交流、质疑,最终选出最契合的呈现。

活动二:有关人物形象的概括。在积累好词的基础上,笔者让学生写下若干个概括鲁迅形象的词。第一步,先读后评。笔者让一个学生读自己写的,两个学生进行品评,觉得不合适的直接质疑。第二步,再读再评。这样在反复地展示交流和不断质疑中,学生的自信心就会成倍增长。

三、大单元教学设计

大单元教学设计能让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一篇一篇地教授课文,学生对文本只是单一的赏析印象。大单元教学以主题为中心,用一条线串起文本,提升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分析能力。在设计八下第五单元的演讲词教学时,笔者便采用大单元教学理念,设计了三个主题,依次是:演讲词的内容、演讲词的语言、演讲词的写作,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思考。此外,笔者重点为学生介绍了演讲的针对性要素,以及演讲词的语言特点。学生通过三个主题任务,很快就掌握了演讲词的写作方法。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只有不断优化教学策略,积极探究各种教学方法,才能“拨”开课堂的“云雾”,才能带领学生在课堂中看到“日”的升起,才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和鉴赏。此外,教师还要想方设法打破学生和文本对话的瓶颈,让阅读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让阅读成为学生享受精神生活的过程,让学生的能力和素养得到螺旋式的发展。

作者单位   山东省青岛经开第一学校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