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一所学校如果没有语文教学的活跃,便失去了应有的活力和对潮流的引领。当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改革进入深水区,语文教学改革更要挺立潮头。毋庸讳言,这种改革给执教者带来了不少困惑和迷茫。

随着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教学改革的深入,许多新名词、新概念、新理论、新主张扑面而来;语文教学流派旗帜林立;时代的需求、网络的便利,也使得大学教授们“飞入寻常百姓家”,他们把自己与新课程、新教材等相关的最拿手、最精彩、最深刻、最新异的专业知识和研究成果分享给大家;课标、教材的制定、编写专家也不断给广大教师进行多方解读、培训和指导;一线名师更是纷纷跟进,或登台演示,或著书立说,快速推出实践成果……

这些学说及成果,让一线教师大开眼界,耳目一新。但由于各家理论有所差异,主张不尽相同,甚或课标和教材也互有抵牾,加之传统的教法似被颠覆,千古名篇亦被“思辨”,作文(尤其是议论文)的评价标准也有地域之别,不少教师感到眼花缭乱、一头雾水,甚至目瞪口呆,手足无措……于是,当下语文课堂教学的呈现“多姿多彩”:许多人转变理念,积极响应;也有人邯郸学步,但浅尝辄止,叫苦不迭……

面对时代的变化和需求,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语文教学变革不仅有其先进性,而且有着现实的紧迫性,教学改革也势在必行。不变,形同一潭死水;变,才能发展和前进。变是为了让学生学得更有效,更便捷,更快乐,更能增进聪明才智和开拓创新的精神。即使是从功利性的应试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来讲,“教、学、评”的一致性也督促着语文教学的变革。

近年全国高考新课标卷和先期课改的命题,无不紧贴新教材、新课程,打破题型设问的固有模式,题目由真实情境走向真实任务,解决真实问题,力求“把课堂表现考出来”,其对新课程理念及教学变革的呼应与引导非常明确。试问,面对这样的题型,如果不变通,不改革,能行得通吗?

当然,面对纷至沓来的学说和成果,如果都一味照搬照用肯定不行,因为一些研究及成果带有较重的主观性和个性化色彩,有的是相互矛盾甚至是自相矛盾的,照搬照用,“学情”无法兼容。因此,要采用“拿来主义”,即根据需要进行筛选。

广读博采,扎实基础。一线教师可以通过阅读专业著作、专业期刊、听讲座及参加公开课等,了解和掌握当下学术动向、理论主张和实践现状等,丰富自己的同时也为甄别取舍打下基础。

定位自我,守正创新。这种定位是在传承传统的同时,用新思想、新理念、新成果等积极踊跃地寻求和探究符合时代和学情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路径。任何改革都应注意守正创新,对语文教学来讲,这个“正”就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就是传统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就是有别于其他学科的语文韵味。

改革必须从现实出发,从学情出发,不可胶柱鼓瑟,不能空套理论,不搞架空分析。要基于高中学生多达十几门课程而非语文一门的学情,慎言“语文为王”“得语文者得天下”“语文学不好,其他学科也肯定学不好”等。要基于“面向一切学生”而非少数几个语文偏科学生的实际,更不要让“独舞”代替了“集体舞”。

教学中要努力让学生爱上语文和迷上语文。要融合公开课和常态课的功能目标,不要让“美颜”遮盖“素颜”;要传承传统教学中恰当的声情并茂的文本初始感染力,保存文本的特殊生命,保留语文味的恒久性,让学生深切体验语文的趣、乐、美,从而持久学习并乐此不疲。

处理教材做到“我心有主”,即“老见+新见+我见”。除了要向学生传递最新研究成果和自己的独特感受外,更要把千百年来人们对文本的研究和共识传递给学生,而不是为了追求“创新”就舍本逐末。

语文学科,教者难教,学者难学。因此,一线教师要勇于担当,为自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而自豪,如此,方可负重前行,砥砺前行,豪迈前行。

作者单位   山东省宝鸡市姜谭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