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移动网络越来越发达,农户基本都有微信,每次有葡萄种植知识,我都第一时间发布在自己的公众号上,这样农户的受益面更大。”以“西秦农人”为网名活跃在各类新媒体平台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技特派员张宗勤,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可复制推广的“合作社+”“龙头+”“抱团+”“三产+”4种模式,对当地农业生产起到重要指导作用,产生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2022年晋升为推广研究员。

突出实绩 把科研论文写在大地上

与张宗勤同样幸运的还有一直从事白菜新品种选育及其高效栽培技术研究工作的惠麦侠老师,她将新品种和新技术应用覆盖到太白蔬菜整个产区,推动当地政府与学校建立太白高山蔬菜研究院,晋升为推广研究员。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为导向,大力开展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的示范推广工作,在区域主导产业核心地带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永久性试验示范站,专门设置科研推广岗位,建立一支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的高素质科研推广队伍,积极探索政府推动下以大学为依托、基层农技力量为骨干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职称评聘和岗位晋级中,学校单列“推广系列”,实行单列计划、单设标准、单独评审;打破“岗位壁垒”,可以“先评后转”,也可以“先转后评”。

为了畅通发展渠道,科研推广岗位教师可参加专业技术职务十一级到二级岗位的评聘,与其他类型岗位(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型、科研为主型)教师职级评聘相同,目前学校有3位科研推广岗位的二级教授。

以培养更多知农爱农为农的人才为目标,是科技推广的重要任务,按照这个思路,在制定科技推广人员的评价标准时,学校充分考虑到推广人员的工作属性,比如在晋升推广副研究员中将在一线工作推广150天以上,举办技术培训、专题讲座,指导农业技术员,新技术或新品种推广面积等作为基本条件。

职称评定坚持破除“五唯”,将科技成果转让,国(省)审动植物新品种、新兽药、新农药、新肥料,制定国家(行业)规程(标准),解决工程、装备、制造、工艺等重大技术问题,撰写关于解决乡村振兴、“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和农业农村重大问题的研究报告,指导建设市县级乡村振兴示范样板、科技先行县,或编制县域乡村振兴发展规划等作为重点考察指标。

另外,学校每年设500万元的推广业绩专项奖励绩效,300万元的推广专项,加码支持科教人员深入一线开展科技推广工作。评价“指挥棒”引领一批教师将农业科技直接送到农民身边,构筑了一条科技成果进村入户、引导农民致富的快捷通道,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了力量。

多维度评价 激励教师创新工作

“我常年在工程现场,没有把太多成果写在文章里,本来对职称评审都不再抱希望了,没想到学校有如此的创新之举,我为这样新颖的评价机制点赞!”梁宗祥兴奋地说。

梁宗祥从1985年来到杨凌,35年间解决了大江南北甚至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水工水力学工程技术难题,因为在专业应用中作出贡献,以标志性成果晋升研究员职称。

学校在职称评审特别坚持分类评价机制,实现多元评价。比如,对在政府政策咨询、智库建设等方面发挥作用的教师进行充分认可。经管学院教师石宝峰,撰写的咨政报告写入国务院相关文件,破格晋升教授;农学院教师孙道杰由于育成小麦国审品种被聘为研究员;生命学院教师许晓东课题组由于发现病毒编码朊病毒,被聘为教授。

深入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坚持科学分类,多维度评价,注重实绩和贡献。破除岗位“终身制”。学校坚持“总量控制、两级管理、优化结构、动态调控”的指导思想,按照“分类管理,分级聘用;目标管理,择优聘用;能上能下,竞聘上岗”原则,开展了岗位聘任工作,对考核不合格的教师低聘或转岗。充分发挥职称“指挥棒”作用。学校设置12个职称类别,根据教师所在岗位确定评价重点和路径,避免“一把尺子量到底”。建立绿色通道,完善“标志性成果”申报制度,对工作业绩和学术成果突出,特别是在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教学与人才培养方面成绩显著、在科研和社会服务中取得重大前沿技术突破和社会贡献突出的教师,不受资历限制,通过绿色通道申报职称。有效构建新时代高层次人才发展支持体系。出台关于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等系列文件,分两批遴选220人入选“高层次人才发展支持计划”,全方位保障人才心无旁骛潜心研究,成为大先生,产出大成果。

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