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应充分发挥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科技人才优势,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西北工业大学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四个面向”,充分发挥“三航”为引领的国防军工特色科研优势,优化“五位一体”创新链条,践行“三个一”转化理念,深化“三项改革”,贯通“三条链路”,逐步形成了行之有效的科技成果转化“西工大模式”,为国防科技事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贡献“西工大力量”。

一、优化“五位一体”创新链条,强化科技创新源头供给

学校坚持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并重,按照“工科为本、三航当家、信息赋能、融合强校”的科研发展思路,以建强科研团队为核心,聚焦双向发力、深化开放融合、优化体制机制,持续强化“方向-队伍-平台-项目-成果”五位一体的创新链条,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加强基础和前沿交叉研究,形成了聚焦前沿、交叉融合、潜心探索的基础研究良好发展态势。围绕大飞机、航空发动机、运载火箭、水下兵器等国家重大需求,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坚能力,破解“卡脖子”难题,支撑国家重大型号任务研制。

二、践行“三个一”转化理念,有组织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学校按照“转一批,扶一程,帮一把”的科技成果转化理念,有组织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立足“转一批”,从技术成熟度、市场准入门槛等多个维度为科技成果量身定制转化方式,实现科技成果择优尽转。强化“扶一程”,重点加强项目、平台和人才的校企合作,通过组建联合攻关团队、共建研发平台等,实现产学研协同创新。突出“帮一把”,聚焦投后赋能,从市场订单和投融资两个维度为成果转化企业“背书”,借助学校国防军工特殊优势帮助企业争取市场订单,同时为企业提供资源、政策和投融资对接等增值服务。

三、深化“三项改革”,优化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

学校树立科技成果只有转化才能实现创新价值、不转化才是最大损失的理念,扎实推进以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为代表的体制机制改革,着力破除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障碍。实施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建立了符合成果转化规律的职务科技成果管理模式,消除“不敢转”的顾虑。改革技术转移人才职称评定制度,单设科技成果转化职称系列,实行单列计划、单设标准、单独评审,化解“不想转”的矛盾。探索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设立“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允许将横向结余经费入股学校成果转化企业,形成“技术入股+现金入股”的投资组合,解决“缺钱转”的难题。

四、贯通“三条链路”,构建以科技园为核心的服务体系

学校充分发挥国家大学科技园孵化、转化、产业化功能,贯通服务、技术和平台三条链路,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将科技园列为与科研院、资产公司平行并列的二级机构,明确科技园在成果转化中的职责定位和收益分配,贯通了从成果源头(科研院)到服务单位(科技园),再到持股平台(资产公司)的服务链路。推动科技园在技术成熟度3级左右介入转化链路,通过建设概念验证平台、小试中试基地、搭建应用场景等,贯通技术链路和平台链路,助力科技成果转化跨越“死亡之谷”。

经过不懈努力,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呈现“量质齐优”的良好局面。“十四五”以来,学校将200余项专利作价近4亿元,新增成果转化参股企业41家。“3D打印第一股”铂力特、“隐身材料第一股”华秦科技先后登陆科创板,6家成果转化企业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家获批山东省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一批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及时转化,在核心传感器芯片、工业软件、发动机精密零件加工等领域打破国外垄断,实现自主可控;一批成果转化企业成长为行业领军企业,支撑了弹箭星船机等百余项重点型号任务,助力打造更多“国之重器”。学校因推动创新创业政策落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成为2022年度国务院真抓实干督查激励的唯一高校。

面对新征程,学校将着力把论文写在“国之重器”中,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再立新功。

作者系西北工业大学副校长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