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不仅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还是启发学生学习的源泉。传统数学课堂教学中一个突出的问题便是学生自主“说”的缺失,师讲生听、师问生答的现状俨然已是常态。即使是在教师和学生的对话中,内容也大都由教师所框定,学生不管是作为个体或者群体,其“观点”都被教师的“权威”压制,使得平等互动流于形式,导致学生言语的真实性大打折扣。而新课标背景下的对话课堂,是以生为本的新型课堂教学方式,一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主旨,将数学学习过程变成一个和谐“对话”的过程,使“对话学习”课堂“活”起来,知识“动”起来。下面,笔者从对话视角出发,探讨小学数学课堂对话的内涵及具体实践策略,以期能真正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切实提高小学数学教学实效。

一、对话视角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内涵

(一)教学的开放性

对话教学的前提条件便是开放性原则。在课堂教学中,当教师为学生营造开放式教学情境的同时,也要把握好“开放”的度,在控制对话情境范围内给学生最大的自由空间,以此激发学生对话兴趣;科学合理地设计对话议题,并对学生加以引导,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话题的讨论下获得创造性的发展,从而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二)师生的平等性

对话不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对话精神,一种对话哲学,一种人文精神,它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必须以平等、民主、尊重和包容为前提,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师生之间的意义共享和相互认同的成效。因此,师生对话只有建立在民主与平等的基础上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话。

(三)学习的交互性

对话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就是交互性,基于这一特点,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学生通过切身体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流程,才能真正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同时,学习的交互性本质为学生提供了支持,促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能够有效交流互动与合作共享;在学习过程中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的、个性化的活动资源,提高学生与学习资源之间的适应性,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互相学习的对象。

(四)思维的深刻性

在小学数学对话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学会数学思维,并能逐步将问题解析得更清晰、更深入、更全面、更合理,以此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课堂对话最重要的是问题的广度与深度,教师应预留足够多的空间与时间给学生,使学生可以从蜻蜓点水般的思考中走出来,从机械般的回答中走出来,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够被充分打开,进而揭示问题本质,提升思维品质。如教学“百分数的认识”这一知识点时,要想课堂教学达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结构完整的目标,教师可提出什么是百分数、百分数与分数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百分数三个问题,这也是培养学生思维深刻性的立足点和突破口。

二、对话视角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策略

(一)构建对话情境,建立平等对话平台

在数学教学中,构建对话情境是课程的重点内容,对学生学习欲望与参与性的激发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有趣的对话情境是学生投入学习的一个吸引力。创设情境时要以师生平等交流为基础,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创造知识性和开放化的课堂对话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师的提问,积极思考、探索,以获取学习数学的成就感。而教师要确保学生的话语权,细心聆听学生反馈,使学生从对话中获得启迪及体悟。比如在教学“认识图形”时,可以将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融入课程并开展对话,以加快新课的导入,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数学知识,具体如下。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图形的形状,接着我们认识图形的性质。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在日常生活的实物中能找到图形吗?大家来说一说。

生1:我家的茶几。

生2:妈妈网购的纸箱。

生3:我最喜欢的篮球。

师:那么家里的茶几是什么形状的?它有角和边吗?妈妈网购的纸箱是什么形状的?

生1:茶几是长方形的,有四条边和四个角。

生2:妈妈网购的纸箱是正方形的,也有四条边和四个角。

师:你最喜欢的篮球是什么形状的?

生3:我的篮球是圆形的。

师:既然大家都对图形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我们来做一道练习题,图书、水杯、魔方、墨水盒、足球、练习本、可乐罐、玻璃球,将其中相同的一类归纳到一起,并说出形状。

生1:有长方形:图书、练习本。

生2:有正方形:魔方、墨水盒。

生3:有圆形:排球、玻璃球。

生4:有圆柱形:水杯、可乐罐。

在这样的对话中,数学课堂氛围会更活跃。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发现和了解图形的性质,说出图形的名称,再由教师系统进行总结与归纳,结合生活实例给出相应的图形练习题,学生通过做题巩固所学图形知识,加深对图形的认知。这样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他们掌握图形的特征,又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

(二)对话解题过程,掌握解题技巧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恰当结合课堂案例,设置有效对话,可打破学生固定思维,突破学习数学的局限性,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在设计对话问题时,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选取最贴合他们日常生活的题目,以使知识具体化、形象化。通过合理的指导,训练学生形成多读、多思、多做的学习行为,从而达到与学生思想和知识上的深层次对话与互动的目的,促使学生在反思与探究过程中掌握解题技巧,且能熟练运用不同方法将数学问题由繁化简、由深化浅。比如在教学“混合运算”时,教师先要让学生理解同级混合运算是“先乘除,再加减”的顺序,再逐渐让学生掌握加减混合、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最后训练学生采用列算式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且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发展学生问题意识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答问题的能力,以此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使其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具体如下。

冬天到了,滑雪场来了很多滑雪爱好者,第一天上午接待了200人,到了中午时走了60人,下午又来了130人。

师:通过上面提供的信息,你们能设计一道数学问题吗?

生:滑雪场下午一共接待多少人?

师:那么你们能不能列出算式解答?

生1:200-60=140(人),140+130=270(人)。

生2:200-60+130=270(人)。

师:两位同学列出的算式都正确,但是第二位同学列出的是加减混合算式,这与第一位同学的算式相比要简单些。

师:我们再来看问题,按照这样的客流量来计算,滑雪场6天预计能接待多少人?该按照怎样的顺序计算?

生1:应先计算出一天的人数,再计算6天接待的总数。即200-60+130=270(人),  270×6=1620(人)。

生2:应该这样列式:(200-60+130)×6=270×6=1620(人)。

师:算式都正确,但是第二位同学的看着更简单。那么大家总结一下,这则算式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应该先算括号里的,再算乘法。

这样的课堂教学让学生通过与解题文本的对话,总结出混合计算顺序,同级运算与两级混合运算顺序,最终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教师可以接着继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掌握带括号的混合算式的计算顺序,进一步指导学生掌握更多简单易行的解题方法。

(三)互动对话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游戏教学能让学生的情感获得释放,参与的积极性提高,这对促进数学课堂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提升作用。课堂中通过设计课堂小游戏或小活动,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师生和生生间情感沟通,又可减轻教师课堂压力。这正好也是遵循玩中学,学中玩的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理念,学生可以在有趣的游戏中学到数学知识,同时在数学知识的学习当中享受游戏的趣味。比如在“可能性”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摸球游戏比赛。在具体的游戏中指导学生了解事件的发生具有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指导学生运用词语表达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理解事件发生通常具有“一定”“可能”“不可能”三种情况,以帮助学生形成概率思想。在对可能性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判断能力与逻辑推理能力。在摸球游戏中教师先准备好一个盒子,在盒子里面放入5个红球与2个白球,然后将学生分成男女两组,并组织他们轮流摸球,女生摸红球,男生摸白球,哪个组摸到的球最多哪个组就获胜。

师:对这一游戏规则,你们有什么其他想法吗?可以说出来。

生1:我认为这样不公平。因为红球多,女生有更多的机会摸到红球,而白球数量少,男生摸到球的次数就相对会少一些,这两种球出现的可能性不相同,所以这个游戏不公平。

师:也就是说,两种球被摸到的情况是不同的,可能是红球也可能是白球,但是红球数量多被摸到的可能性就多。那我们把红球拿出去1个,再任意摸球,这样两种颜色的球被摸到的可能性差不多,应该公平了吧?

生2:这样还是不公平。因为红球的数量还是比白球多,被摸到的可能性还是大呀。

师:既然你们都觉得这个可能性不同,游戏不公平,那么如何才能把游戏变得公平呢?

生:我们可以把放入盒子里的两种球的数量变成一样的。

师:很好,经过这样的改变,两种颜色球的数量相同了,摸球的可能性才能相等,只有可能性相等了我们玩游戏才公平。

在这个游戏中学生会发现,事件的发生有三种情况:可能、不可能、一定。当事情结果无法确定时便可用“可能”来表述;当事情结果确定不会发生时便可用“不可能”来表述;当事情结果确定会发生时便可用“一定”来表述。游戏对话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还有助于学生更加准确地认识简单随机现象,扩大学生处理简单生活实际问题的范畴,使学生在分析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方面的能力获得提高。

(四)建立讨论小组,实施探究式对话教学

小组合作教学方式是最常用的对话方法,生生对话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有效发展,而这些思维相互碰撞会让学生发现他人之长能补己之短,对自己学习效率与学习质量也有极大的提升作用。因此,教师可以围绕教学内容的本质,将其转化为有价值的资源,提出探究类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思考,然后交流各自想法,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打开解题思路,获得情感体验及技巧,进而实现生成。比如在讲授“多边形面积”时,数学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回忆一下之前所学过的相关知识,这对多边形面积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比如可以帮助学生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具体如下。

师:通过我们之前所学的知识可以计算出梯形的面积吗?

生:可以。

师:该怎么计算?用什么方法?

教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交流讨论。

生1:可以把梯形剪成一个三角形和正方形,然后分别利用公式计算出结果,再把得到的数相加。最后就得出了这样的一个公式:三角形面积(底×高÷2)+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梯形面积。

生2:利用分割法,把梯形变成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再进行计算,把所得的数加在一起。即三角形面积(底×高÷2)+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梯形面积。

师:我们想到的这两种计算方法是否正确呢?

接着教师可以出示几道相关数学题,让学生在小组中辩论并解答,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以证实自己推断的正确性。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和深化,在面对“不规则的多边形”面积计算时,教师可给各小组设置这样的问题:怎样由不规则变成规则?怎样对图形进行合理的割补?通过小组间讨论,按各自结论计算不规则多边形的面积,这样既有助于学生转化思维,学会把不规则的多边形分割成三角形和特殊平行四边形,又推动了学生的动脑和动手,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加深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其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同时也为学生学好数学知识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注重练习应用,重视课后实践

新课改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要关注的不仅是课堂教学成效,还要将课堂知识点拓展到课外,重视课后实践,如此才可以全面提高教学效果。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动手实验的方法对课堂教学内容加以巩固与总结,做到教师、学生、课本等的融合,以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数学思维、动手能力等。比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时,课前让学生备好纸和剪刀,课上指导学生进行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制作,并让他们仔细观察图形之间的区别,具体如下。

师:大家用纸和剪刀制作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然后说一说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1:这两个图形不同。我发现正方体的六个面都相同,但是长方体却不一样。

生2:我也发现了,正方体的棱长是相等的,但是长方体有的相等,有的不相等。

生3:我的长方体的几条边是不一样的,其中有四条是相等的,但是正方体几条都相等。

师:既然发现了不同,那么就来研究一下它们的体积与什么有关?又该怎样计算?我们知道,一个物体有几个体积单位,这个物体体积就是几。现在我们用6个1立方厘米体积的小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那么它的体积是多少?

生:体积是6立方厘米。

师:这说明长方体体积与什么有关呢?

生:与长、宽、高有关。

由事例引入计算公式,等学生了解计算公式后再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公式,指导学生试着测量一下自己所剪图形的边长,最后进行相应的计算。这样既可将前面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和巩固,同时又可引入新内容,使学生既对图形性质有了深层次理解,又能很好地牢记公式定义。

课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创造适宜实践的环境,让学生通过看、摸、拆等方式获取知识。学生通过动手画图形,开动脑筋进行思考,遇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在分析中找到正确的解题方式,从而掌握数学知识并能熟练运用。同时,要求学生将画好的图形进行测量,然后计算出正确结果。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在“看”与“画”的过程中,既能增加学生对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又有助于学生充分掌握且能熟练运用这两个图形体积的计算方法。另外,实践是验证结论的途径,而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自主体验探究过程,有助于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等过程中全面学习数学,形成科学观念, 养成终身学习意识与能力。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构建有效对话,对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数学技能技巧的学习具有积极作用。同时,将生本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理念高效融入教学,给学生提供轻松的对话平台和高质量话题,重视对话内容的趣味性和引导性,使学生可以在感兴趣的前提下进行有效交流与讨论,进而推动学生数学思维与数学能力的综合发展。

作者单位   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张川镇中学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