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甘肃省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2020年度一般课题:《乡村小学提高古诗词诵读实效性实践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20]GHB3172。


古人云:“七分诗三分读耳。”由此可见,诵读对学生学习古诗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诵读是背诵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学习的优秀古诗词多达150首,其中明确提出了背诵要求。但对于农村小学来说,多数教师对古诗词诵读的意义认识不够深刻,仍然采取传统的教学策略及思路,缺乏对创新性诵读策略的探索。因此,笔者以农村小学古诗词教学现状为基础,结合自身多年教学经验,对创新性诵读策略进行了简要分析,以期为农村小学教师提供帮助。

一、兴趣为主,激发古诗词诵读热情

(一)优化环境,营造诵读氛围

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古诗的过程中应优化环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诵读氛围,让学生从“被动地学”转为“主动地学”。农村地区很多教师在讲授古诗词时,常常是以功利的心态对待,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即便组织诵读活动,也很少进行优化,更不注重所谓的“氛围营造”。其实,良好的氛围对激发学生的诵读热情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显著的作用。当学生置身于良好的诵读氛围中,他们就会对古诗词的韵律美产生深刻的认识,学习兴趣自然十分浓厚。那么,教师该如何营造古诗文诵读环境呢?笔者认为,教师可从如下角度进行优化。

1.教师可以在校园橱窗设置古诗词诵读专栏,每周为学生展示一首小学古诗词必背篇目中的古诗词作品,主要包括作者简介、注释、名句赏析及相关精美插图。小学生课余时间路过橱窗时,他们就会被精美的插图所吸引,就会忍不住读一读古诗词,在不经意间领略古诗词之美,体会古诗词在韵律、画面及意境方面的独特之处。

2.教师可以根据学段特点,为学生选择不同事物、不同景色、不同季节及不同主题的经典古诗词,在教室及宿舍张贴名人古诗词书画作品,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开辟“古诗词长廊”,为学生补充有关诵读方面的知识,让教室的每一面墙都充满书香味。

3.教师可以从听觉的角度对学生加以引导,在大课间、就餐、课外活动等时间播放古诗词配乐朗诵音频,为学生营造浓郁的文化审美氛围。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校园广播站,为学生讲解校园橱窗展示的古诗词,重点介绍诵读的节奏、语调等知识,帮助学生掌握诵读方法,让学生从中感受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4.教师可以定期组织诗朗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自行准备诗歌作品,并声情并茂地朗诵。

这些行之有效的建议,不仅可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诵读氛围,还可以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但教师需要注意的是,要激发农村学生的诵读热情,不能只靠三言两语,也不能一味说教,而是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诵读氛围,这样才能调动学生诵读的积极性。

(二)角色体验,激发诵读兴趣

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当教师遇到古诗词时,多是以常规的教学思路授课,以翻译和情感剖析为主,弱化了诵读的重要价值,这样的教学理念导致诵读教学十分低效。其实,编者在语文教材的每一册中都精心编辑了很多经典的古诗词,这些古诗词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情感元素,如果教师总是机械地进行授课,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失去诵读兴趣。为了改变这一现象,教师可以借助角色体验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深入诗歌的意境中扮演人物角色,以此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培养学生的诵读意识。

例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创作的一首流传千古的送别诗,具有十足的研读价值。古诗讲述了李白寓居安陆期间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孟浩然对李白非常赞赏,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开元十八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便托朋友带信给孟浩然,约他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在讲授这首古诗时,教师可以借助投影仪为学生展示黄鹤楼以及楼外江水的场景,先让学生从教室环境入手,重新归置桌椅板凳,将教室中央的舞台区腾出来,再让部分学生扮演古诗中的人物演绎古诗内容。通过角色扮演,学生的诵读热情一下子就高涨起来了,课堂氛围轻松活跃,学生对诗歌也有了深刻的认知。

二、正音为基,培养学生诵读能力

(一)初读感知,字正腔圆

在农村小学进行古诗教学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难度,最大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诵读上面,因为诵读的基础是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农村学生经年累月受方言的影响,再加上本身语文基础比较薄弱,未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都影响着学生的诵读情况。尤其当古诗词中存在多音字时,学生很容易出现诵读问题。

例如,“远上寒山石径斜”中“斜”字读“xi1”,但很多农村学生常常会读成“xi9”字,甚至连“xi9”字的发音都不准确。因此,当学生出现此类读音问题时,教师一定要及时纠正,确保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古诗词。《迢迢牵牛星》这首古诗中有“纤、几、间、脉”四个多音字,再加上“星、清、零、盈”四个后鼻音,“擢、札、成、杼”等六个翘舌音。农村学生很可能会读出很多个“版本”,有的学生“an/ang”不分,有的学生发不出后鼻音,有的学生是发音混杂,这些都是影响学生朗诵古诗的不利因素。倘若学生出现此类情形,教师必须及时纠音,帮助学生正确读出每个字。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绕口令、儿歌等方式对学生加以训练,帮助学生分清前鼻音、后鼻音及翘舌音的舌位情况。还可以根据古诗录制不同的朗诵音频,让学生听一听,判断自己是否读准了古诗中的生字,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读音概念。也可以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如小组赛读、同桌互读等,帮助学生巩固生字识记的效果。当学生读准了古诗中每个字音,能够将古诗完整、流畅地读下来,他们就能大体掌握古诗的意思了。需要注意的是,农村地区多盛行方言,教师不可心急,而应当从普通话训练着手,一点一点地纠正学生的读音,这样学生的发音情况才能逐渐改变。

(二)再读诗歌,把握语调

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学生除了要读准字音外,还要掌握古诗的语调。因为诵读是一种带着情感的朗读方式,绝不是像复读机一样,只要读出每个字、每句话就行。尤其在古诗词教学中,缺乏语调的诵读,犹如被抽走生命力的植物,即便再美也毫无灵魂。由此可见,语调对诵读是非常重要的。语调即说话的腔调,是一句话里声调高低、抑扬轻重的配制和变化,是人们为了增强某种特殊情感或诵读效果在读音上体现的升降、高低的变化。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诗作,在讲授这首诗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诗歌的内涵,根据诗歌的情感变化,让学生明确哪部分用升调,哪部分用降调,并借助“f”“1”标注。《枫桥夜泊》这首诗细腻地描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在读“月落乌啼霜满天”一句时,教师要明确告诉学生“落”“啼”“霜”三个字要读重音,尤其是“啼”字发音拖长,语速平缓,可为升调,标记为“f”;在读“江枫渔火对愁眠”一句时,“枫”“火”“愁”三个字也要读重音,与首句相比,“对愁眠”三个字还要用低沉的语调,这样可以体现诗人忧闷的情怀。整体为降调,标记为“1”; 在读“姑苏城外寒山寺”一句时,“寺”这个字要加重语气,读“城外”一词时要适当拖长,因为它是用来修饰“寺”的,可为平调;在读“夜半钟声到客船”一句时,要在“钟”字上加重语气,还要在“钟声”一词后进行长时间的停顿,这样可以营造一种特殊的情感氛围,仿佛诗人此刻就在凝神细思,静静聆听那远处传来的钟声,末尾的“客船”一词语调应降低,整句为降调,标记为“1”。通过这样的语调处理,可以巧妙体现这首诗歌的情感氛围。

此外,学生想要读好一首诗,除了准确发音外,还要掌握语调问题,语调可以突出情感的变化,读者瞬间就能感受诗人的心路历程。因此,教师要从语调的角度指导学生,让学生读出古诗的美和意境。

(三)范读引路,突出停顿

在指导农村学生诵读古诗时,除了语调的问题,教师还要从节奏的角度指导学生,让学生理解停顿的意义。因为古诗词诵读需要注重节奏,节奏通常有两种划分依据,一是意义,二是音节。换言之,教师在指导学生划分古诗词节奏时,应从意义或音节的角度进行,确保停顿的完整性和独立性。例如,针对“劝君更尽一杯酒”这一句,教师可从意义和音节的角度将其划分为“劝君更尽/一杯酒”或“劝君/更尽/一杯酒”,这样才能读出古诗词的韵律感,使学生更容易进入古诗的意境中。

古诗词停顿有着多重目的,有的是为了突出作品的情感,有的是为了强调作品的结构,有的则是为了展现事物的特殊内涵。考虑到农村学校在信息技术方面条件相对落后,教师可结合学情为学生示范朗读,让学生聆听后再跟读,以此帮助学生了解古诗的结构停顿、情感停顿、逻辑停顿及语法停顿,掌握朗读的要领,让学生充分理解古诗的内涵,感受古诗的节奏美。在教学《暮江吟》这首古诗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进行朗读示范,让学生知道每一句在何处停顿,又该以怎样的语气朗读。例如,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每行诗句都可以处理为三处停顿,这样学生更容易感受古诗的音韵美。

在古诗诵读过程中,划分节奏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学生只有掌握了正确的节奏划分方法,才能读出古诗词的独特韵味。因此,对于农村学生来说,教师要从小培养学生的节奏感,这样才能加强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

三、读出诗境,升华古诗词诵读体验

(一)合理想象,悟诗情

古诗词之所以能代代相传,是因为诗人一方面着眼于锤炼语言,用精妙凝练的语言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另一方面善于把握生活意象,用富有韵律感的方式营造生活氛围,给读者提供丰富的遐想空间。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有的教师考虑到授课对象是农村学生,往往会降低诵读标准,只要学生能够流畅诵读即可,这样学生并不能感受到古诗词的意境美。因为朗读的最高境界是读出意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因此,教师应提高诵读标准,用美读的方式引导学生,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中,这样学生在诵读时才更容易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词作,全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描写了山村夏夜的田园风光,情景交融,恬静自然,生动逼真,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其中有很多极富生活情趣的意象,如“明月”“惊鹊”“清风”“鸣蝉”等。还融入了一些极具诗意、又不失活泼的词语,如“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正是这些元素使得这首词充满了吸引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示范朗读后,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从这首词中,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此时此刻你联想到了什么?鼓励学生从听觉、视觉等不同角度感受山村夏夜的独特之美,并与学生交流互动,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通过合理的想象,学生对作者夜行黄沙岭的心路历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此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诵读,学生就会更加容易地读出这首词中蕴含的情感。

想要感受古诗词的画面美,教师要发挥学生的想象,让学生通过想象感知诗词的意象,体会诗词中的情感。在想象的加持下,学生的诵读才会真正入情入境。

(二)联系生活,知诗韵

教师要结合学生的成长历程,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指导农村学生诵读古诗词,这样学生才能知诗韵,读出诗歌的情感。与城市学生不同的是,农村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条件,而古诗词本身有着深刻的内涵,对农村学生而言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学生不理解意思,又怎么能读出诗词的情感和思想呢?因此,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从生活的角度理解诗歌内容,这样学生诵读时才更容易沉浸其中,投入情感。

例如,《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是范成大归乡后所作大型田园诗中的一首,古诗以朴实的语言、细致的描绘,热情地赞颂了农民紧张繁忙的劳动生活。为了加强学生对这首古诗的理解,教师可以提出相关问题:这首诗主要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场景?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展现了怎样的农村生活场景?“村庄儿女各当家”一句说明了什么?“也傍桑阴学种瓜”一句又表现了什么?让学生从生活的角度思考问题。众所周知,农村学生虽然比城市学生有更多的自由,但有时候也要帮助家人做农活。因为学生有着类似的经历,阅读这首诗时,他们就能很容易找到共情点。有的学生想到自己和父亲一起下田除草的场景,有的学生想到与家人插秧的场景,有的学生则是想到收割小麦的场景。有了共情点后,教师组织学生诵读这首诗时,学生很容易就能读出感情。

此外,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想要让学生读出古诗词的韵味和情感,教师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生活、成长背景等因素,引导学生读出诗韵。

综上所述,在农村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为了提升诵读的有效性,教师要从诵读的角度对学生加以指导,让学生读出古诗词的节奏,读出古诗词的韵味,读出古诗词的情感,这样学生才能领略古诗词独有的魅力,并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

作者单位  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甘泉中心学校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