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甘肃省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一般课题《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课后选题优化使用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1】GHB0050。

小学语文教材强调“两条腿走路”,一是语文要素,二是人文主题。相应的,课后习题也按照这样的双线进行安排,既有针对语文要素落实的练习题,也有针对人文主题的思考题,两者相得益彰;既有读方面的要求,也有情方面的体会;既有说方面的训练,也有写方面的延伸。除了严格落实语文要素的题型之外,其他的如选做题、阅读链接和小练笔都很有特色,与文本形成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无疑,课后思考题是对文本内容的巩固、补充与延伸。挖掘课后习题的隐含价值进而高质量地完成课后习题,对于更好地理解课文、积累语文素养、丰富学生言语生命和精神生命意义重大。课后思考题的完成不能平均用力,“既不能放任不管,也不能干涉过多”。教师应抱着“因题设教,因题选学”的态度灵活处理课后习题,针对学生真实学情与学校实情,该凸显的凸显,该简略的简略。

一、灵活落实语文要素

语文要素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精准的航向。课文前的导语中出示语文要素,而课后习题必须落实语文要素。无疑,课后习题与语文要素互相呼应。教师一开始就引领学生明晰语文要素,为学生的有序阅读和纵深挺进提供了方向,是对阅读教学的负责,是教学有的放矢的体现。而教师在课后通过环环相扣的习题落实语文要素,在语文园地中巩固与提升,则是进一步强化和循序渐进的体现。由于语文要素在编排中以循序渐进为特点,因而落实时也应灵活一点,注重前后衔接,注重前后勾连,真正让语文要素在习题的完成中落地生根,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所谓灵活就是该强调时特别强调,之后可以一笔带过,培养学生的自主习惯与自主意识。比如,针对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几乎每一课后面都有“用时多少和内容了解”的设计。既然如此,那么第一课进行强力凸显,其他的课后就不要花费过多时间进行强调。如此,散落在不同文本之间的语文要素同样得到了落实。第七单元“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也应该在第一课中特别强调,而在后几课中放权让学生自由探索,真正实施由“扶”到“放”的策略。

再如,针对第四单元《示儿》《少年中国说》《圆明园的毁灭》,教师要落实“结合相关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一语文要素。学习《示儿》时,教师提前让学生上网查阅陆游临终前的心愿,了解当时抗金大业未就的社会背景,细腻地感受诗人的悲慨、遗恨与信念。教师和家长应联手给学生提供相关网站或书籍,尽可能地夯实资料查阅这一环节,真正让课外活水滋补于文本理解与学习过程。《少年中国说》课后习题要求查找“杰出人物故事”的资料做一份手抄报,教师应尽力拓展杰出人物的范围,不要仅仅限制在邓稼先、李四光、袁隆平等人身上,诸如毛泽东、周恩来、李大钊、钱三强、王淦昌、钟南山等均应纳入学生搜集的范围。同样的,学习完《圆明园的毁灭》之后,教师根据课后思考题“结合相关资料说说为什么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损失”,引领学生从圆明园的前世今生,从雨果笔下的“理想与艺术的典范”,从维修到整修图片,从园林特色到典藏文物,多角度、多侧面地搜集资料,提高学生的搜集能力,大面积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

其他单元语文要素的落实,教师均应在梳理、总结和提炼的基础上,引领学生通过课后习题进一步巩固与强化。课初应该解决“为什么”,课后习题则应该解决“怎么做”的问题。如此,使单元导语、课文、习题之间成为一个相互配合、彼此印证、相互促进的循环链条。其中,应该凸显什么,弱化什么,强调什么,是个巨大的问题,需要教师高度的敏感与警觉,需要教师真正把学生放在心上而做出正确选择。

二、个性发挥选做题型

课后习题中的选做题弹性大,可以做也可以不做,但这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忽略或放任不管。正因为弹性大,所以教师应该给予学生个性发挥的权利,给予学生课外探究的自由。这样的权利与自由,能够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纵深理解,促进语文视域的不断扩大,促进言语生命与精神生命的不断丰盈。教师应该放权,包括选择权、完成权、操作权与自主反馈权,包括完成到什么程度的自由都应尽可能地给予学生,真正实现学生个性发挥、切合实际、综合提高的目的,真正促进学生自主意识的萌生与自主能力的提升。

例如,《少年中国说》选做题是“和同学集体朗读课文”,这道题不能搞平均主义,而应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领读,尽可能地读出课文所要表达的责任心与使命感。朗读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全班朗诵,尽可能地读出气势;小组朗诵,尽可能地读准字音;男女生朗诵,尽可能地读出衔接;领诵与合诵相结合,尽可能地读出节奏……至于配乐朗诵、在情境中朗诵、排练成集体诵读节目等,均可通过班干部的组织灵活进行,力争达到尽心、自由、多姿的效果。

《将相和》课后的选做题是“选一些词语或句子写在卡片上,比一比速度”。面对这个题型,我们完全可以创新,比如舍弃纸质卡片的形式,在电脑屏幕上以每秒一个词的速度显示出来的方式,由易到难,由慢到快地呈现。学生方面,则可以以游戏“比一比”的形式,看谁能一眼看完卡片上的所有内容,谁的速度最快,旨在锻炼学生“连词成句”的速度与能力,锻炼学生的应激反应能力。

《牛郎织女》课文中有许多不可思议的地方,如“老牛说话”“彩锦装饰天空”……这样的想象与神奇一定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所以课后出现了这样的选题:“你读过的其他传说中还有哪些不可思议的地方,还有哪些神奇的想象,还有哪些充满悬念的地方……”选择其中最有趣的地方或者最神奇的地方,互相尽心交流一下,如此,学生对传说这样的文体有了更多的了解,其想象能力与创新能力得以提升,而这同样也是传说文本学习和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四季之美》课文所写景致不多,却处处有美,处处有独特的体验,处处流露出真挚的喜爱之情。课后出现了这样的习题安排:仿照课文中从颜色、动作、声音及形状等多方面写景的手法,试写印象最深的某个景致。教师引领学生结合家乡景物或自己游历中发现的景点进行有选择的仿写。字数多少不受限制,体裁方式也没有要求,尽量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即可。不求每个人都写出完整的作文,不求写出多有深度的美,但求真情实感和独特体验,真正达到“吾手写吾心”的目的。

总之,选做题强调一个“选”字,但贵在落实,贵在灵活,贵在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选”应建立在自己真实的学情基础上,有所为而有所不为——该发挥时尽力而为,该简化时匆匆而过,以便把精力投入到更关键的地方,真正在个性实践中涌现出智慧和创新的光芒。作为教师必要的时候要给予启发,给予鼓励,扶着学生“走一走”,再放手让学生“探一探”,力争在灵活多样的学习场域中让学生有所获、有所得。

三、适当注重阅读链接

新课改和新高考背景下,阅读成为教学的主强音,深读成为一种新常态,多读书和读好书成为语文学习中的关键行为。不论是从助力于原文理解的角度出发,还是从学生阅读视野的拓展出发,抑或是从丰盈学生精神世界的角度出发,由此及彼的拓展阅读都应该被提倡,都应该被置于一个重要的位置而成为语文学习中的关键因子。所以教材有意识地在课后习题中安排了“阅读链接”,提供与文本相匹配或有关联的片段。“阅读链接”不仅仅具有补充、解释、印证之作用,还有单元整合之作用。因此,注重“阅读链接”不仅仅是文本理解的需要,更是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升阅读素养、发展核心素养的需要。“阅读链接”有的是作家的作品,有的是他人的作品,无论哪一种情况都与原文在更深处形成了呼应,因而要得到师生的重视。

《桂花雨》的学习中,第三段中母亲的话意蕴十足,可涵泳,可深悟。课后习题中出示了《留予他年说梦痕》的相关语句,对母亲话语理解有很大的帮助。教师不妨相机补充琦君经历的资料,通过对作者“若忘掉……但不可能”的缠绵情思的理解,通过“根”的哲理的思考与提炼,“将感悟之意推向深入”,最终学生在“不是香味的淡与浓”而是“感情的深与浅”之间做出了选择,闻着的是此时此刻的香味,想起的是他乡和亲人,可见此处的“阅读链接”为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提供了助力。

《圆明园的毁灭》之后的“阅读链接”《七子之歌》《香港》《和平宣言》,同样是对原文的有益补充。尽管“七子”中没有圆明园,但彼此之间有类似的地方,都是受列强欺凌的典型代表,都蕴含国人强烈的家国情怀。《和平宣言》中对南京大屠杀的憎恨与学生对南京和平的呼唤同样令人难忘,学生不由自主地产生了想和那77名学生诵读《和平宣言》的想法。这样的阅读以及阅读中产生的期待效应,不仅仅是言语生命的丰富,更是精神世界的洗礼和情感世界的润泽。这样的“阅读链接”尽管占时间,但不应被弱化处理,教师不妨布置成课外阅读任务,让学生持续读,读深、读透,这样的阅读应延伸至家庭,让随时随地的阅读成为常态。

很多课文中的“阅读链接”都不应淡化处理、一笔带过。教师要引领学生与原文结合起来进行更深的阅读与涵泳,通过对比,沿径探源,发现一个更深的语言、情感与思想的世界。原文对照法、结构化分析法、延伸探究法等均可以运用于此,进一步丰富阅读体验,加深文本理解,让以“印证、内化、延伸”为主要特征的阅读活动延续下去,成为言语生命丰厚与精神生命建设中的重要环节与常态性工程。

四、强力注重读写练笔

“小练笔是阅读教学的‘标配’与课堂教学的‘新常态’”。之所以说“新常态”,是因为以往教材中的小练笔重内容轻形式,导致“写”的弱化,“写”成为了“读”的附属品。现在,统编版新教材改变了这种倾向,力争凸显读写并重,让读写融合成为新的常态。细致观察统编版教材中的十九个“小练笔”,均强力地凸显了“写”的力度,注重了“用”的力度。统编版教材做出如此安排,作为一线教师也应做出一定回应,将写作技能的提升、写作手法的揣摩、写作方法的运用当作侧重点,让读写练笔中的倾斜行为成为学生能力提升的关键环节,真正为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而助力。

1.高度概括,进行缩写

相对于概括段落大意而言,缩写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抓”主干“去”枝叶,关联到学生的分析、概括、整合等多种思维活动。课标中提出的“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尤其适合于缩写练笔活动。缩写重在高度概括,而这离不开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离不开学生对文本的深入阅读与细腻理解。学生的概括能力强了,不但可以更深地理解文本,而且可以更好地进行缩写。例如,《猎人海力布》的课后习题中这样安排:给名叫“海力布”的石头写一段话,落实单元习作要求,为缩写故事作铺垫。如何缩写?教师要引领学生注重以下几点:第一,交代身份(海力布是猎人)。第二,叙述清楚主要情节(注意事件的主要枝干)。三,交代秘密,抓住关键线索进行缩写。其中,哪里概括,哪里省略,要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教师要指导学生全面领悟,在整体关注前因后果和结构性把握的基础上进行缩写。

2.体会表达,迁移运用

学生阅读时,总能发现精读课文中的一些精彩之处,体会到表达艺术上的妙处,不由自主地积累下来,进而举一反三,以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这样写,文章会更加出彩。这样安排,文章的可读性就更强了,内容的情感浸润效果就更强了。这种迁移能力的注重及提升尤为重要,是读写一体化中的关键要素。读写练笔,要重视写作方法的迁移,尽可能地让好方法“为我所用”,让学生的迁移能力大幅提升。比如,《落花生》一文的特点是“借物写人”,通过落花生而想起默默无闻的人。课后习题据此安排了看看以下事物“竹子、梅花、蜜蜂、路灯”,你会想起什么人?这样的训练不仅仅是为本课的表达训练而设置,同时亦为单元习作“我的心爱之物”作铺垫。通过挖掘物与人的品质的联通点而展开写作,使表达的感情有依附,容易引起共鸣。读写迁移的关键在于一课一得,而不是一课多得,以免因为多而出现“夹生饭”的现象。

3.联系生活,由仿到创

现实生活鲜活生动,是习作源源不断的源泉,是学生取之不竭的素材库。教师引领学生回顾现实生活中亲力亲为的经历并融入到小练笔中,既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又是提升读写水平不可或缺的一环。从文本阅读到现实回顾,既是心灵上的共鸣,同时由仿到创,又是言语生命的再生,学以致用,具有难得的创新意义。另一方面,联系生活进行读写练笔,正是杜绝虚假、套式、空洞作文的有力举措。教师引领学生从真实的生活出发进行表达,久而久之,有感而发的习作过程就会成为常态。《慈母情深》的课后习题中安排了这样的思考:再次回顾课文中“我”拿到钱时“鼻子一酸”的过程,想想现实生活中你们有过“鼻子一酸”的经历吗?我们不妨引领学生回顾自己委屈的时候,特别感动的瞬间,极其难过的时刻,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养成随时随地写作的习惯,养成通过场景细节表达情感的习惯。

总之,教师要找到课后习题与课堂联系的纽带与突破口,注重前后勾连,整体考量落实,让语文学习的各版块环环相扣,螺旋提升,使语文要素与人文主题都能很好地落实。课后习题的优化使用在于教师,教师应该是一个积极的筛选者,要能筛选出利于学生学习与素养提升的习题;教师应该是一个严格的督促者,督促学生高质量地完成习题并乐在其中;教师应该是一个高效的评判者,能够以正向评价促进学生的正向学习。

作者单位   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花寨子小学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