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是近年比较流行的一种新课型,是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按照学生认知规律,碎片化呈现教学内容、过程及扩展素材的结构化数字资源,非常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目前,微课已广泛运用于各个山东智顷数位学习阶段的各科教学中。因此,初中化学教师也应紧跟时代步伐,借助微课让化学课堂变得更精彩,让学生的学习效率更高。

一、助力课前,做好课堂教学准备

1.精心制作微课课件,促使学生自主预习

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利用微课让课堂变得更为精彩,就要从课前着手,围绕教学内容,把握教学目标,将知识重点、难点与疑点等精心设计、制作成微课课件,让学生利用微课自主预习新课,锻炼自学能力。教师制作好微课后要提前共享给学生,让学生课余时间自主观看,通过微课中的文字、图片、视频、动画、音频等预习新知识,为课堂学习做准备。

例如,“化学真奇妙”一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化学,他们对课本知识及插图充满好奇,对化学学习充满憧憬,笔者围绕本课知识要点,精心设计、制作了多个微课课件,供学生课前预习使用。笔者在第一个课件中加入了多个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现象,如酒精燃烧、酒精挥发、矿石粉碎、铁矿石炼铁、石蜡熔化、蜡烛燃烧、电灯发光、蔗糖溶解、食物变质、咬碎食物、钢铁生锈、铁片制成铁桶、烤焦食品、植物的光合作用、凉水烧成热水、水结冰、木材加工成木器、木材燃烧取暖等,让学生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以及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在第二个课件中展示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化学反应现象,如水的组成、水分子模型、二氧化碳分子模型,以及其他几种不同物质的分子模型等,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水的组成,并尝试运用规范的化学语言描述水的构成。

2.借助微课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环,能够对整节课产生直接影响。在以往的初中化学教学中,新课导入方式较为单一,教师大多是直接导入,有时甚至忽略了导入环节,从而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微课形象地导入新课,揭示新课主题,带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为精彩的课堂生成做铺垫。

例如,在讲授“运动的水分子”一课时,笔者为学生播放了下雨、下雪的视频,并由情境引出问题:天空中的雨与雪都来自哪里?它们是如何形成的?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观看视频,结合物理知识展开讨论,以此培养他们的读图与识图能力,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初步导入课题。接着,笔者设计了衔接语:今天,我们要通过“水的三态变化”解答以上问题,同步展示了一个封闭在针筒中的水。并问学生:“将封闭在针筒中的少量水煮沸,液态的水就会变成水蒸气,体积也会明显增大,这一过程水分子发生了什么变化?”当冰变成水或水变成冰时,水分子又有什么变化?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后总结道:“一定量的水,当它由液态变成气态时,水分子的质量不会发生变化,变化的只是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和水分子体积的大小,这些变化是水的三态变化。”由此可见,这种导课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够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二、助力课中,构建魅力化学课堂

1.以微课为基本依托,丰富知识呈现形式

课中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要素,在整个教学体系中有着异常重要的作用。从化学课程的本质特点来看,课中教学主要是理论与实验两大部分内容,其中理论知识较为抽象,是整个教学中的难点,对师生双方的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教师在讲解化学理论知识时,可以以微课为基本依托,借助视频、图片、动画等丰富知识呈现形式,这样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为化学课堂注入更多的精彩元素,助推学生高效学习。

例如,在讲授“原子的构成”相关知识时,笔者为学生播放了水分解的微课视频,提出问题:“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那么它是否就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呢?”让学生回忆之前学习过的分子、原子概念及相关知识,思考并回答。接着,笔者又为学生播放了汤姆生发现电子的过程、卢瑟福做α粒子散射实验的视频,提出问题:“原子是空心、还是实心球体?原子能否再分?假如能,它由哪几个部分组成?原子中带有正负电离子,那么原子带电吗?”笔者让学生观看视频介绍后,认真阅读课本内容,分组讨论原子的结构,让他们在问题驱动下学会如何探讨,以及从哪些方面探讨,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之后,笔者还播放了“原子构成”微课课件,搭配原子弹爆炸的蘑菇云图片,让学生交流原子弹相关知识,尽可能找到原子弹爆炸的原因。学生通过探讨,就会发现原子弹爆炸其实是原子裂变释放巨大能量而制造出来的,他们还发现原子虽然已经很小了,但其中的原子核更小。由此可见,笔者利用实例让抽象的化学知识变得生活化了,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2.发挥微课优势,辅助学生突破疑难

化学是九年级才开设的一门新课,学生大多缺少基础知识积累,虽然课程难度不是特别大,但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他们甚至会产生一定的畏难情绪。针对这一不利局面,初中化学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发挥微课的优势,可以利用微课降低教学难度,形象、直观地为学生解答一些疑难问题,辅助学生轻松地突破疑难障碍,让课堂更精彩。

例如,在讲授“海水‘晒盐’”相关知识时,笔者在微课中展示了一组大海的图片和视频,并问道:“大家知道海水是什么味道吗?为什么又苦又咸?怎么把海水中的食盐提取出来呢?”微课课件中介绍了工业上用“盐田法”从海水中提取食盐的流程,学生认真观看后说出了海水“晒盐”的几个主要流程:结晶池中的海水经过风吹日晒会变成食盐的饱和溶液,继续晒就会结晶析出食盐晶体。接着,笔者又问道:“晒盐过程中提到‘饱和溶液’和‘结晶’,那么什么是‘饱和溶液’和‘结晶’呢? ”以此引出本节课的两大难点,并通过实验帮助学生理解了“饱和溶液”的概念,利用微课辅助学生掌握了“结晶”的概念。随后,笔者指出:“在化学学科,我们把固体物质从它的饱和溶液中以晶体形式析出的过程叫做结晶。”此外,笔者在微课中还为学生详细介绍了“盐田法”晒盐采用的是蒸发结晶;将加热后的硝酸钾溶液放入冷水中析出硝酸钾晶体,这是降温结晶。并为学生播放了这两种结晶形成过程的视频,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还帮助学生掌握了重难点知识。

三、助力实验,推动精彩课堂生成

1.合理使用微课,创新实验教学模式

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理论知识一起构成了完整的课程体系,两者互为关联、相辅相成。化学是一门典型的自然科学,主要在原子、分子层面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及用途等,是沟通微观与宏观物质世界的重要桥梁。在初中化学教学中,遇到一些难以操作、具有危险性或过于微观的实验时,教师可以合理使用微课,以视频代替常规实验,辅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例如,在讲授“海水‘制碱’”相关知识时,笔者为学生播放了一个介绍纯碱的用途与重要性的微课视频,借此引出新课,让学生初步了解纯碱的用途及制碱技术的重要性,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接着,笔者提出问题:“碳酸钠中含有哪些元素?哪些元素能从海水中获得?海水中的什么物质可以提供这种元素?制碱还需要哪些元素?判断依据是什么?可以用哪种常见物质提供这些元素?工业上获得这种物质通常会采用什么方法?”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互相交流,并尝试解答: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量很小,这样制得的纯碱量就很少,有什么办法能够促进二氧化碳溶解呢。笔者在微课中出示了科学家的办法:先向饱和食盐水中通入氨气,制成饱和氨盐水,再通入二氧化碳,以此促进二氧化碳的溶解。随后,笔者让学生在微课实验下讨论为什么要先通入氨气再通入二氧化碳,了解氨气的媒介作用。此外,笔者还利用微课为学生演示了工业制碱的流程,帮助他们理解化学反应的原理。

2.灵活利用微课,顺利完成实验

在初中化学课程教学中,虽然现行课本中安排的实验比较新奇有趣,但初中生受自身认知水平、知识基础、生活经验、社会阅历等多个因素的影响,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不少困惑,不利于他们学习理论知识。因此,初中化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根据教学需要,灵活利用微课,借助微课推动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让学生在微课的助力下顺利完成化学实验,从而牢固掌握化学知识。

例如,在“溶液的形成”教学实践中,笔者拿出了五种不同颜色的溶液,分别是无色的氯化钾溶液、紫色的高锰酸钾溶液、黄色的氯化铁溶液、蓝色的硫酸铜溶液、红色的晶红溶液。让学生观察后说出各自的想法,如想知道它们的味道吗?想知道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吗?它们可能是由不同颜料与水混合而成的,它们颜色各不相同可能是混合物等,借此活跃他们的思维,调动他们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此外,笔者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让学生分别将适量的食盐、蔗糖加入两个烧杯中,再分别往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用玻璃棒搅拌直至完全溶解,这说明蔗糖、食盐都能够溶于水中。接着提出问题:“如何从微观上理解这一现象?”学生相互讨论后,得出“蔗糖微粒、食盐微粒运动扩散到水分子中去”的结论。这时,笔者借助微课为学生展示了蔗糖与食盐分子在水中扩散的情形,使微观现象变得宏观了,学生直观地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并结合笔者给出的几种化学试剂得出溶液的概念,他们对实验原理理解得更加深刻了。

四、助力课后,提升课堂精彩程度

1.通过微课设计习题,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可以在课前、课中及实验教学中运用微课,还在课后也同样可以运用微课助力,这是提升课堂精彩度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在课后可以将一些习题以微课形式呈现出来,除常规的文字性和图片类题目外,还可以增设一些视频类的题目,创新优化习题形式,从多个视角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帮助他们进一步巩固所学。

例如,在讲授“空气的成分”相关知识时,讲完新课内容后,笔者通过微课为学生呈现了事先设计好的多种习题类型。如,汽车安全气囊内的物质在碰撞后10毫秒内能生成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该气体是( )?A、氧气,B、氮气,C、稀有气体,D、二氧化碳;夏天从冰箱拿出一瓶饮料,放在空气中,饮料瓶外壁会潮湿,说明空气中含有( )?A、氮气,B、氧气,C、水蒸气,D、二氧化碳;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食用醋,B、氧气,C、含碘盐,D、可乐饮料;随着工业的发展,排放到空气中的____和____会对空气造成污染,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空洞等都是空气污染引发的环境问题。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有哪些?假如将大自然中的气体收集起来,结果是氧气的体积分数大于21%,氮气的体积分数小于78%,此现象说明什么?

随后,笔者通过网络平台将课件共享给学生,让他们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完成,进而巩固所学知识。

2.巧妙引入微课,增强学生复习效果

初中化学教学在微课的助力下,课后复习模式同样也发生很大的变化。教师在复习教学中借助微课对课前预习、课中讲授等环节进行重复演示,学生根据个人需求有选择地观看,将微课的作用充分发挥了出来。此外,教师还可以制作一些新的微课课件,对课堂知识加以总结与归纳,让学生作为复习资料使用,这样学生的复习效果就会更佳。

例如,在讲授“化学与能源开发”相关知识时,笔者在课后复习环节要求学生观看课前、课中、实验教学环节的各个微课视频,让学生根据个人需求慢放、重复看、跳看等,自主弥补薄弱之处,这样他们对本节课的知识点就会有一个系统的认知。接着,笔者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氢能”制作了一个新的微课课件,为学生展示了制取氢气的原料、氢气燃烧的产物、氢气燃烧时产生的热量等。学生通过学习总结出了氢气作为燃料的优点:放热量高,1g氢气放出的热量是1g石油的3倍;清洁无污染,氢气在燃烧过程中的产物只有水,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因而又被称为“清洁燃料”;来源广泛,占地球表面71%的水中都含有大量的氢元素,水分解可制得氢气,氢燃料燃烧后又生成水。这样一来,学生通过分析氢气用作燃料的优点,就会认识到氢能是未来最理想的能源,其通过化学反应不仅可以转化为光能、热能,还可以转化为电能等多种形式的能量。通过学习,学生的能源意识增强了,保护大自然、关注社会的责任感增强了,本节课复习的效果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总之,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更新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理念,主动接受新事物,要充分认识微课的作用与价值,并根据需要及学情将微课灵活应用至各个教学环节中,如课前、新课导入、重难点知识讲解、实验操作、课后复习等,以此丰富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在化学课堂中高效学习,收获更多的知识及技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作者单位   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第三中学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