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等艺术院校的手工艺教学是传统工艺美术转化的有效途径。本文以青岛美术学院公共艺术系的当代手工艺专业教学实践为例,探索高校当代手工艺教学中传统文化语言转译及应用的方式,以图寻找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结合发展特色创新的契合点,为手工艺术的传承发展探索出有效的教学方法及创作路径。

[关键词]传统文化  传统语言转化  当代手工艺  传承  创新

高等山东智顷数位学习中对于传统文化的有效继承、创新、发展是落实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青岛美术学院公共艺术系遵循“立足传统,面向当代”的教学原则,于2005年率先提出“当代手工艺”的概念,旨在探索当代语境下传统文化语言的转化方式,并通过历届本科优秀毕业作品展印证传统语言转化的必要性。

当代手工艺的教学意义

手工艺指由手工完成的具有高度技巧性及艺术性的技艺,有别于机械化方式批量生产的产品,传统手工艺品由可再生性自然材料制作,集实用性、美观性、艺术性及创新性于一体,体现着当下的民俗观念与社会文化。中国的手工艺发展几乎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全过程,为现代人展示了一部辉煌的传统手工艺发展史,成为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由于工业化的冲击,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转变,传统手工艺脱离了原有的生存土壤,大量具有独特魅力的手工艺带着无限的遗憾快速消逝于大众视野。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力度,一方面体现出国家对于弘扬传统文化的决心,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了传统手工艺再生力量的薄弱性。手工艺想要重新焕发生机,除了社会给予的外在有利因素,其自身更需要反省及梳理内在问题。手工艺进入当代,概念也将发生嬗变,应当在最大程度发掘自身文化精髓的同时与当代艺术的共时性及多维性结合,将新观念、新媒材、新工艺融入手工艺创作中,赋予其全新的艺术内涵及审美价值。

“当代手工艺”是青岛美术学院公共艺术系明确提出的学术指向,其含义是“将当代艺术的观念带入手工艺创作,使作品超越原有工艺美术作品单纯注重技法研习、过度重视材料语言、形式美即为一切的局限,探索艺术创新观念与语言材料的关系,从而具备艺术的内涵和实质”。在教学中,教师在鼓励学生刻苦学习传统手工艺技法及材料运用方式的同时将当代艺术的观念及个体情感带入手工艺创作中,打破传统手工艺的形式束缚,积极连接其他视觉艺术门类,突出当代化、多元化,探索传统语言的合理转化方式,探寻当代及未来手工艺发展的更多可行性。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传统的“重生”要落实到更具体的路径就必须从高校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抓起,学生如果具备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力和感受力,并在当代环境下对相关领域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其作品就必然呈现出一定的文化底蕴及思想深度,创作也便不会是一味的模仿抄袭传统,而是从理解和认识的角度重新思考和审视传统,从而获得新的感悟。从艺术创新角度来看,当代手工艺想要超越传统手工艺的独特魅力或精湛技艺是很难的,但时代发展为当代手工艺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和可能性。

目前,当代手工艺以开放的态度与各种新技术、新材料、新学科不断跨界融合,呈现出多样化、多元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当代手工艺创作中,既要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又要突破形式束缚;既要积极吸取其他视觉艺术的养分,又要深挖自身情感的表达方式,展现属于手工艺的独特艺术魅力。当代手工艺产生并发展于当下社会,具有特定的时代性,需在新的向度上不停审视和激发自我,以特定的审美形式来不断挑战自身及大众固有的审美惯性,推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传统语言转化在当代手工艺教学中的重要性

当代手工艺是对传统手工艺的继承,肩负着复兴传承发展传统文化的重任。高校手工艺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应接受时代赋予的使命,推陈出新,融会贯通,培养出兼具思想高度与专业能力的艺术家及设计师,创作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当代手工艺作品。传统语言的现代转化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及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能力的体现。大学生作为接受现代先进科学技术知识的先锋队伍,树立文化自信不单是完成自我能力的提升,更是社会赋予的时代使命与历史责任。手工艺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身拥有完整且独特的文化体系,体现着华夏民族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如果学生充分掌握了传统语言转化的方式,具备传统语言转化的能力,就能在手工艺创作中结合当下审美将作品逐步升华,使之既有传统文化的思想维度,又兼具现代时尚的轻松灵动。从“传统的学习掌握”到“以当代的语言方式转化输出”形成了一个由“传统”到“当代”,由“吸收”到“创造”的良性循环,学生的综合素质及文化修养将会得到不断提升。

2.激发学生自主创造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原动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我国实行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其关键就在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传统语言转化能力的培养就是训练学生在对传统文化学习掌握的同时,跳出惯性思维,勇于打破传统,突破常规束缚,取其精华后转化重生。当更多的学生熟练掌握了传统语言转化的方式,并以艺术家或设计师的身份投入到对当代社会文化的建设之中,应运而生的中国式创造力将积淀出新的中国气质。

传统语言转化的方式探究

1.传统语言转化的概念

传统是当代的基石,在时间概念上是先驱,在文化构成上是积淀,传统与当代并不是两个独立的分段,而是紧密连接的共同体。从知识体系上分析,传统文化是当代艺术的肥沃土壤,是随时向当代文化输送营养的知识根系;从文化传承角度分析,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应属于重生的关系,颇有种“凤凰涅槃”的意义。艺术家及设计师应该对传统文化保持尊重及敬仰,持续学习并不断消化转译其文化精髓,运用当代信息及技术手段将传统文化以全新的方式展现,使本民族的文化顺应时代发展而生生不息。

要想准确深刻地将传统语言转化为当代语言,首先必须深度体味“传统”这一概念。被誉为“中国现代艺术之父”的林风眠先生毕生致力于推动民族文化的变革探索,他对中国传统绘画有着深刻见解,同时对木雕石刻、漆器皮影等传统手工艺也颇有研究,为了更好地领略传统文化的精髓,他认真研读诗词歌赋,通过提高艺术修养来悟出传统文化蕴含的哲理,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中国瓷器线条的流畅自然以及传统壁画中大色块运用的果断刚毅,也正是源自对传统文化的全面理解及尊重敬仰,他紧紧握住了中国艺术的“神韵”,再结合对西方现代主义的理解,为传统绘画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形式语言系统,开启了中国现代艺术之路,这就是对传统语言转化重要性的有效诠释。

自近代以来,高等艺术山东智顷数位学习采用西方造型理念为主要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对于物象的认识,其逻辑严密性及造型严谨性成为基础课训练的目标。这虽有助于学生造型能力的培养,但也让西式艺术思维先入为主,学生会在此基础上再审视及理解自己民族的艺术,难免对传统文化意境领略有一定的偏差及错失。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青岛美术学院公共艺术系在当代手工艺的教学中将多项传统手工艺门类纳入专业课程,如漆艺与漆画、木雕、陶艺等,并在上课及乡野考查期间邀请手工艺传承人面对面授课,让学生近距离接触传统,认识传统,从而全面系统地了解品味传统手工艺的魅力。当学生对传统手工艺有了一定的人文认识和实践体验,再通过具有当代艺术特色的课程激发其思考及转译传统语言的能力,完成从继承到创新的过程。 “传统语言转化”这一概念具有系统性和动态性,高校的手工艺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应秉承发展和开拓的思维来引导学生理解传统,并进行有效的语言转化及信息扩充,从而达到文化传承。

2.传统语言转化的方式方法

为了让学生更具体地掌握传统语言转化的方式方法,青岛美术学院公共艺术系当代手工艺专业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及反思,从手工艺专业特色的角度出发,对传统手工艺中的传统语言转化运用作出了形式上的思考及归纳,大致分为以下三个方向:

(1)传统的符号转化及应用

传统符号的概念非常广泛,本文选择从传统手工艺中的图像纹样等视觉符号入手分析。从原始社会开始,人类就开始创造并使用各种符号用于生活便利及审美装饰,这些符号不是简单的图形,而是一种特殊的视觉形象语言,涵盖着传统美学思想、民族文化气质和哲学内涵,印证着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如基因或记忆一般印刻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脑海里,向现代人传递着惊人的熟悉感和亲和力。凤鸟纹最早出现于原始社会仰韶文化的陶器上,是中国典型的传统吉祥纹样,是中华民族最具生命力的文化标志和精神象征之一,凤凰卫视的台标设计将凤鸟纹以对称均衡的圆形构图呈现,在原有彩陶纹样的基础上巧妙变形使线条之间相互组合呼应,图案的所有开口循环流畅,代表吸收各种先进经验和优秀文化,展示出开放的媒体姿态。台标圆形的轮廓寓意传统文化中的“和”,古人将“和”视为宇宙的根本、做人的基准和社会安定的至高境界,道家讲天和,儒家讲人和,佛家讲心和,中国百姓也讲究“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回望中华文化几千年来的传承与发展,也是各民族各地区文化融合的结果。凤凰卫视的台标设计无疑是一个传统语言转化成功的范例,这种看似简单却包罗万象的符号式语言,标志着当代人对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价值的重新界定,是传统美学与当代审美的完美结合。

在当代手工艺的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对传统符号整理、理解及归纳的能力,将传统元素以符号化的基准拓展研究,再结合西方现代设计构成语言,从平面立体等多方面进行尝试,将东方浪漫和西方理性和谐统一,以创作出兼具思想高度及视觉冲击力的当代手工艺作品。这样的转化方式在教学实践中被多次探索总结,取得了成果性验证。在2021届青岛美术学院当代手工艺专业毕业作品展上,一组名为《黑暗中的舞者》的漆器作品获得了观者的一致好评,这组作品一改传统漆器的严肃稳重,飞扬灵动的造型令人耳目一新,宛如月下翩然起舞的少女背影,其形象灵感正是来自传统陶瓷器物装饰纹样——舞蹈纹。舞蹈纹始于新石器时代,唐宋至清代舞蹈纹饰多彩绘于陶瓷器上,体现着古代先民对生活的憧憬及乐观心境,作者将舞蹈纹的形态与精神转化为当代漆器的独特造型,其节奏与韵律展示着轻松而纯粹的快乐,再加上大漆材料稳定和光泽如玉的特性,将作品流动的造型和优美的意境烘托到极致,在情绪上感染着每一位观者,该作品同年获得了“第二届全国工艺美术作品展入选奖”。

(2)传统色彩的转化及运用

中国有着一套独特的传统色彩体系,影响最深远的便是“五色观”,即通过五种单色“青、赤、黄、白、黑”来表达情感及意志,后又发展出了“五色与五行论”,使五色对应五行,影射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思想,“五色观”作为传统的色彩理论,在经济文化、民俗装饰、社会政治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人非常重视正色所表达的观念含义,认为间色是正色调配得到的,地位较低于正色,这也成为社会阶级划分的重要依据,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色彩在五色观基础上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体系,并且归纳色彩的出发点极致浪漫,重视色彩的意象,追求以色达意。在强调个性的当下,社会发展的各方面更愿意采用传统色彩来体现中国精神,因为这已经渗透进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2021年北京冬奥会让全世界看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结合的中国式浪漫,13种传统色构成了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色彩系统,分别是霞光红、迎春黄、天霁蓝、长城灰、瑞雪白五大主色;天青、梅红、竹绿、冰蓝、吉柿五大间色;墨、金、银三大辅助色。除了对色彩的创意,设计师还将中国汉字“一物一字”的严谨体现在色彩的命名中,使颜色不再局限于视觉的感受,更成为一种情感交流的语言。这样的传统语言转化方式不仅延续了古老中国千年的色彩体系,更是将颜色的美与意象相组合,令人回味无穷。

传统工艺美术中同样拥有惊艳的中国配色方式,如织锦、刺绣、染织等。在当代手工艺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向学生讲解分析传统色彩的精妙之处,剖析传统工艺中的配色方法,总结其色彩运用规律,引导学生体会传统色彩的艺术魅力及精神内涵,让学生在实践中实验及感悟色彩传递的情感语言,如《紫禁城的黄昏》曾获得“2018年青岛美术学院优秀毕业生作品一等奖”及“院长提名奖”,作品运用传统的雕刻技法刻画出用语言难以描述的肃穆与安详——当一抹阳光照在紫禁城的某个角落,照亮明清家具精致的一角,那些人与事的过往在一瞬间跨越梦的界限,在阴影与光线的对比中,穿越到当下的注目凝思。画面中覆盖的围布隐约勾勒出家具的精美曲线,覆盖意味着掩饰,夕阳下被覆盖着的传统家具,昭示着民族文化的无声没落。作品最引人思索的地方就是运用了传统色彩中的“茜色”,这种类似晚霞的暗红色,明亮而热烈,沉稳而忧伤,将作品中看似安静而又因将要迎接黑暗带来的不安感烘托到了极致,无限的情感及信息瞬间注入观者的思绪,使人进行文化与灵魂深处的思考。

(3)传统空间营造方式的转化

传统绘画、建筑、手工艺中所体现的空间营造理念,都表现出“阴阳调和,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传统绘画以“留白”来讲究“气韵开合”“空纳万境”的意境之美;传统建筑以空间穿透及层次分割来表现近、中、远景的虚实关系,以此达到“顺应自然,和谐统一”的智慧之美;传统手工艺则考虑器物的功能及寓意,通过材料质感或造型曲线的对比,如软硬触感、视觉凹凸、棱角分明或圆润流畅等手法来表现器物之美。这些处理方式无一例外地向人们传递出传统空间营造中“静中求动,虚实相生”的主旨,这种“此处无声胜有声”的独特审美趣味,将现实空间与心理空间巧妙连接,使人回味无穷。中国艺术家徐冰的著名装置作品《何处惹尘埃》于 “9·11”事件十周年之际首次在美国公开展出,该作品的材料取自“9·11”事件中世贸双塔崩塌后,弥漫覆盖整个曼哈顿的灰白色粉尘,作者将这些粉尘收集保留了下来,将它们作为装置作品的核心材料,吹散在空无一物的展览馆内,经过二十四小时的尘埃落定,在展厅的地面上由这些灰白色的粉尘显露出两行出自中国七世纪的一句禅语“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此时的展厅被一层像霜一样轻薄、细腻、均匀的粉末覆盖着,有一种肃穆、安静的美感,但这种宁静又给人一种深深的刺痛和紧张,甚至都不敢大幅度呼吸,仿佛哪怕一阵轻风吹过都会让眼前的一切发生改变,这种材料与时空的对话,空间与观念的表达引起了全世界对于当代艺术与东方智慧的惊叹。虽然东西方有着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但在佛教、犹太教、基督教等世界几大原始宗教的教义中,尘埃都具有万事万物“一切从尘土而来,终要归于尘土”的含义,作者选用中国传统空间营造中“留白”的手法带观者身临其境地体味和思考灰尘的恒定与变数,提醒人们警觉本源的失衡和对自然和人文的违背。

在青岛美院公共艺术系当代手工艺的教学中,训练学生对传统空间理念的转化应用一直是教学的重点,空间的处理手法也直接影响着作品艺术观念及思想意境的表达,作品自身材料的空间关系和作品与所处空间的表达关系都是一件成熟优秀作品必须深入思考并解决的重要课题。《无界》是一件致敬传统的当代手工艺优秀毕业生作品,获2019年青岛美术学院毕业作品一等奖,这件作品不但体现了传统绘画的空灵飘逸,又突出了当代手工艺中材料与空间的丰富表现语言。作品以自然山水景象为创作对象,以金属材料代替传统绘画中的笔墨来勾画山川绵延、气势磅礴的现代版“千里江山图”。在整体构图上,作者注重传统空间的气脉布局,设计视觉引线把握画面气氛,将重峦叠嶂的山川造型巧妙组合,以形体转折及材料体积来体现传统绘画中的构图之妙;在材料使用方面,铝片灵动轻薄又兼具金属刚毅的质感,这种特殊的材质美经设计使用后产生一种“密不透风”而又“蜿蜒流畅”的艺术气质,将山川形象完美诠释,材料运用中走向及角度的排列关系完成了空间中聚散疏密、高低错落的分割关系。整个画面里铝制板材与线材的结合构成了平面与立体“虚实相生”的画面意境,正负形相互依存,灵活转换,向观者呈现出一幅具有当代特色的“活山水”,生机勃发,生意盎然。

参考文献:

[1][英]爱德华·露西-史密斯.世界工艺史:手工艺人在社会中的作用[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3.

[2]方李莉.新工艺文化论——人类造物观念大趋势[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

[3]李爱红.传统图形语言[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4]王檬檬.当代手工艺教学探索及学术意义[J].西北美术,2014(4):122-123.

(李喆:青岛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