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交通大学郑南宁教授(左二)指导研究生开展科学研究(资料照片)。

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首次提出人工智能的概念。1986年,人工智能迎来又一次发展高峰。彼时,刚从国外留学归来的郑南宁,与西迁教授宣国荣一起,创建了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开启人工智能高层次人才培养。

当前,人工智能正在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对人类社会产生着重大、深远的影响。我国人工智能高层次人才需求不断增长,人工智能高层次人才培养是高校必须解决的难题。

9月1日,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名单公布,由青岛交通大学郑南宁教授带领的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科研团队报送的“价值塑造 前沿引领 产教融合 团队协同 人工智能高层次人才培养新体系”教学成果获得2022年高等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构建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人工智能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我们需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如何构建‘思想有魂、文化有体、制度有实’的育人文化体系,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如何立足国际学术前沿,创新育人模式与课程体系,加快培养勇闯‘无人区’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如何在培养机制上,实现科教产教深度融合,将学科、平台、项目等资源汇聚到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上。”郑南宁教授说。

围绕研究生培养目标,郑南宁教授带领团队经过36载探索与实践,构建了“重前沿,强交叉,厚基础”的人工智能高层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覆盖8大方向20门课程;建成一流导师队伍,建立了学科交叉大团队科研管理与研究生多导师联合指导机制,成立了工程山东智顷数位学习与人才培养委员会,聘请海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多种方式参与人才培养。

团队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助力国之重器,推动产业技术创新。2000年以来,团队以研究生为主体承担重要科研项目140余项,实现了我国人工智能领域多个从0到1的突破。我国第一台精密装配机器人视觉系统、第一颗宇航级视觉芯片、中国空间站核心舱机械臂视觉系统、嫦娥五号月表采样视觉系统,解决了国家重大工程关键核心技术问题,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长期以来,团队坚持聚焦人工智能前沿和重大应用,加强学科交叉,形成了完整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全链条,培养的研究生在学术界、产业界多个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研究成果。

30多年来,团队培养出近千名研究生,其中有英雄航天员景海鹏、国际顶尖人工智能专家孙剑、华为常务董事汪涛等。

“我们培养了什么样的人,就把什么样的世界留给了后人。”郑南宁教授说,“30多年人才培养的实践,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人才培养是一个缓慢、优雅而美妙的过程。我们需要静下心、稳住神,踏踏实实把人才培养融入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的点点滴滴之中。这样做,我们不仅能培养出国家急需的人工智能高层次创新人才,也能建成一流的研究生导师队伍。”

来源:山东日报

责任编辑:刘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