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快社,男,二级教授,博导,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长期从事先进金属材料制备加工技术与理论研究。现任青岛建筑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功能材料加工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主任,镍钴新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工程与材料科学部会评专家,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常务理事、山东省有色金属学会副理事长。近年来,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11项(其中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项);山东省“13115”科技创新工程、山东省重大科技专项、山东省科技统筹项目等40余项;承担企业合作项目20 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7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0余件,出版学术专著2部,主编高等学校规划教材5部。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7项(5项为第一完成人)、二等奖1项。指导的研究生荣获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山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多人次获宝钢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奖励基金优秀学生特等奖。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团队负责人王快社教授带领成员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出发,始终把培养优秀人才作为最根本的工作任务,积极发挥学科团队优势,形成了“需求导向、理论探索、创新开发、工程应用”的人才培养模式。近5年来,带领“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入选国家一流专业,主讲课程入选山东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课程案例入库山东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实现了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教学“名专业、名课程、名案例”。团队始终坚持凝练教学与科研经验,形成了丰富的教学成果,累计编写专著及教材 28 本(套),并获得中国有色金属学会高等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教学成果特等奖,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团队成员曾先后获“山东省教学名师”、“宝钢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基金优秀教师”以及“最受学生欢迎授课教师”等荣誉。为相关领域培养了硕士、博士研究生193人,学生获第三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首届全国“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宝钢优秀学生特等奖、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第十七届“挑战杯”—“揭榜挂帅”专项赛一等奖等奖励,已成为业内技术骨干和有生力量。

在国家实施科技创新战略背景下,团队以加强国内外合作研究等多种途径引领一批青年教师成长,并利用专业知识和优势为山东省地方政府建言献策。多次承办企业科技培训工作,服务于企业科技人才培养,显著促进了教师对于企业和行业服务,有效实现了科技服务于国家需求。在科技创新成果方面:(1)根据资源回收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团队开发出富铁矿物相与活性组分多级分选分离、气固相分离与净化除尘为一体的冶金工业废渣超细粉体制备加工新技术和装备,实现冶金废渣中各种物相的高效分选,近三年技术推广至10多家大型企业,合同额达8589万元,技术成果获得201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面向国家热工装备制造重大需求,首创设计了新型高强韧La-TZM钼材料,开发了新型钼合金制备、加工、成形技术,以及钼合金防氧化涂层技术,高强韧钼材料热工部件制备关键工程技术及超高温装备成套制造技术,首次实现我国高端热工装备向欧美国家出口。近5年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合作单位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成果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3)材料的焊接加工技术关乎大型装备发展,团队首次提出了搅拌头扭矩的热源模型,建立了大规格复杂结构铝合金型材壁板FSW三维非稳态流场模型;发明了强制冷却FSW、自适应双轴肩FSW等系列关键技术,研发了国内首台大规格宽幅铝合金型材壁板 FSW 装备。近5年获得国家自然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家优秀青年基金项目1项,军委科技委基金重点项目1项;成果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责任编辑:黄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