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教学既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又是最富个性特征的思维活动,而小学习作教学又处在学生学习的奠基阶段,更应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笔者认为,在小学习作教学实践中可以恰当把握“五个切入点”,不断提升学生思维能力,进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从日常观察切入,培养学生直觉思维

语文教师可以从日常观察切入,促使积极观察、感知生活成为广大学生的一种习惯,逐步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这也是小学习作教学的首要环节。积极观察要做到:一是增强学生主动观察意识,自觉养成洞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二是引领学生找到明确观察的对象,包括自己接触到的人、事、物及风土人情、地域特色等;三是使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如观察的时间顺序、观察的空间顺序等;四是教学生学会梳理观察所得,做好观察记录,将对观察的整体感觉、事物风貌、细节特点、心理感受等梳理归类,以备后用。感知生活要做到:善于实践体验,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教学、生产劳动及社会会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力所能及的一些家务劳动、公益活动及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劳动的乐趣和艰辛,感受生活的美好和不易。

二、从学习积累切入,培养学生形象思维

小学习作教学应该强调写作素材的积累和言语表达能力的系统式训练、积累式提高。要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就一定要从学习积累切入,语文教师在习作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形象思维的培养,教小学生学会学习,努力把每一名学生都培养成多元知识的探究者。学习,既要学习语文教材中编选的文章,又要学习好的课外读物;既要学习优美的片段,又要注重整本书的阅读;既要学习课程规定的文化知识,又要善于学习社会知识,等等。积累,就是要学生以观察、实践、学习、体验为基础,善于积累习作素材、字词句篇、生活形象、文学形象、语言形象等,从而为后面的习作奠定基础。

三、从归纳判断切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为1~10年级的学生精心设计了500道习作题,这些命题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遵循着“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就是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年级特点进行了归纳判断,遵循由易到难、由表及里、螺旋上升的逻辑思维规律。而笔者这里要说的是,小学习作既是选材立意、构思谋篇、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语用综合训练,也是一种系统性的逻辑思维训练。语文教师应遵循小学生认知规律,按照文体、命题、结构、评改等方面的要求,探究学生习作思维活动的基本规律,形成基本范式。依照习作教学全过程,包括摄取素材、精心选题、布局谋篇、反复修改等可能出现的情况归纳梳理、分门别类,为小学生总结提炼出日常习作可能涉及的观察规律、命题方法、读写结合对应规律、文章开头方法、文章结尾方法、修改范围及方法等,从而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够内化于心,在习作时不再漫无目的不知所措。

四、从分析比较切入,培养学生辩证思维

语文教师要增强习作教学艺术,不断优化自己培养学生思维的策略,激发学生思维活动的内生动力,引导学生善于捕捉生活直觉、事物表象、社会现象等中隐藏的部分,积极探索,多动脑筋,客观辩证地把握事物的本质,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作为语文教师,要多注重引导学生在日常观察、学习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直觉形象思维的同时,初步掌握比较、分析、概括、推理等思维方法。比较,就是善于对习作素材对象的不同方面进行对比,在比较中把握各自特点;分析,就是善于对习作素材对象进行外延拓展和内涵挖掘;概括,就是善于对习作素材对象的各个方面进行提炼和总结;推理,就是善于捕捉习作素材对象蕴含的哲理性规律,表达自己比较客观的思想观点等。

五、从联想想象切入,培养学生创造思维

语文教师要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发挥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创造潜能,使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崇尚真知,勇于探索创新,养成积极思考的好习惯。这就要求语文教师着眼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立足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科学合理地运用语文教材中的习作素材,构建有针对性的习作训练体系,以多元化思维训练为追求,坚持读写融合,开展趣味教学,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生活,努力积累习作素材,同时注重激发学生联想想象,注重学生习作的创新性,改变习作评价模式,对学生思维能力给予适当的梯度评价,以此全面加强学生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思维。例如习作教学案例《校园里最有趣的游戏》,语文教师可以从激发学生在回忆中联想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联想系列而具体的游戏活动、想象曾经有趣的游戏活动等方面活跃学生思维,让学生爱思考易表达,自然会写出各具特色的优秀美文。

正确把握在小学习作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五个切入点”,能有效解决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学生习作兴趣冷淡化、习作形式套路化、习作内容虚假化、习作思维碎片化的“四化”现象,进而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提升小学习作教学育人实效开辟新途径和注入活力。

作者单位   安康市旬阳市城关第二小学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