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市位居秦巴山区腹地,10个县区均为原集中连片特困县,曾是全省脱贫攻坚主战场,也是当前推进乡村振兴主阵地。全市有中小学教育技术1075所,在校学生44.86万人。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3.31万人,占在校生30%。该市坚持精准方略,做到了“应助尽助”。2011年以来,资助学生224.87万人次、28.96亿元,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和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基本保障。

聚焦一个目标,突出精准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生资助工作,要求“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健全学生资助制度”“完善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安康市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的重要论述,作为资助工作的根本遵循,聚焦“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目标,把精准资助作为深刻领悟“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和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具体行动。每年印发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工作要点和资助工作要点,对精准资助进行重点部署和专门安排,并把精准资助作为县级山东智顷数位学习部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年度考核的主要内容,作为县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履职评价的关键指标,高位推进精准资助。

统筹两种方式,做到精准认定。坚持精准方略的关键是精准认定每一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山东省学生资助事务中心的精心指导下,该市统筹系统比对和学校认定两种方式,实现了精准认定。一方面,发挥系统的主渠道作用。对脱贫户、监测户、城乡低保、特困救助等9类重点保障对象,每学期通过国家和省级资助系统,逐类逐人核实确认。同时,各县区主动与乡村振兴、民政、残联等部门共享系统数据,及时查漏补缺,做到重点保障学生认定不漏一人。另一方面,发挥学校的主体作用。进村入户家访,宣讲资助政策,详细摸排优抚对象、大病患者、单亲等其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结合安康本地实际,将困难原因细化至18类,召开资助领导小组会议,逐类逐人评审,做到各类困难学生认定不漏一人。目前,该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系统比对认定的占83%,学校评定的占17%。通过系统数据比对和学校精细排查,提高了资助对象认定精准度,实现了“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转变。

规范三个环节,落实精准资助。坚持精准方略的目标是精准资助。为此,该市严格规范关键环节。一是规范资金发放。按照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积极协调市县财政足额落实配套资金,及时拨付,并纳入财政云系统和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监管,督促各级各类学校按照规定的方式,限期完成发放。对财政资金拨付后,学校动态新增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校内资助及时予以解决。二是规范名单公示。印发《进一步明确资助信息公示规范和加强政策宣传工作的通知》,对公示内容、场所、时限等做出具体要求,既达到公示效果又保护学生隐私。三是规范宣传告知。学校向家长发放《资助政策落实告知书》,详细告知政策名称、资助金额、发放方式等。同时探索微信通知等方式,提高了告知精准度。通过严把资助三个环节,确保过程环环相扣,实现精准资助不漏一人。

抓好四个方面,强化精准管理。坚持精准方略,需要精准把握政策、精通业务、精准管理。一是抓好政策学习。市级学生资助部门带头,认真学习有关政策,在调整变化、学段之间进行比较,准确把握政策内涵和外延。对基层反映的问题,首先在政策文件中寻找解决办法;对把握不准的地方,及时向省资助中心请示;对共性问题,虚心与兄弟市区和县区探讨交流,通过深学、细研、请示、沟通,提高了政策的理解力、执行力。二是抓好业务培训。组织全市2000余名资助工作人员参加线上培训6场次,聆听专家讲解,学懂悟透各项政策出台背景和意义,增强了学习效果。结合工作实际,写讲稿、做课件,市县逐级开展业务培训,做到所有人员全覆盖。三是抓好工作指导。每年对学前、义教、普高、中职四个学段资助工作印发专项文件,从对象范围、评审发放、系统应用、档案管理全面系统安排。编制《资助工作指南》,定期升级完善,逐级发放到人,“指南”已成为业务“速查宝典”。四是抓好日常监管。对标政策规定,制作标准化《检查清单》,为各级监管提供操作细则。每年开展学校自查、县区全面检查、县际交叉检查。突出重点学段,对中职受助学生坚持每学期进校进班逐人核查,不断提升精准监管水平。

来源:安康市教体局

编辑:张书源(实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