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的文学作品,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寓言一般篇幅比较短小,语言精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寓言由故事和寓意两部分组成,故事是寓言的表层结构,寓意是故事的深层结构,是寄托在故事里的道理,是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意图。寓言的表层结构联结着形象思维,深层结构联结着逻辑思维,这种双重结构性决定了寓言在儿童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发展中起着桥梁作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编排了很多寓言,这些故事虽然比较短小,但蕴含深刻的道理。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寓言的这一特点,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下面,笔者以三年级下册《守株待兔》一文为例,谈谈如何通过寓言故事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立足单元整体,建构思维发展框架

统编版教材采用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使知识和能力要求更清晰、教学更有章可循。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以寓言为主,编排了《守株待兔》《陶罐和铁罐》《鹿角和鹿腿》《池子与河流》四则寓言故事,以“阅读链接”的方式编排了《南辕北辙》《北风和太阳》两则寓言故事。这六则故事中既有中国古代寓言、当代寓言,又有伊索寓言和克雷洛夫寓言;既有故事,又有诗歌。《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对阅读寓言的好处及寓言的基本特点进行了总结梳理,“日积月累”编排了“邯郸学步”等9个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快乐读书吧:小故事大道理》推荐了阅读《叶公好龙》等中国古代寓言、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经典故事,提示了阅读寓言故事的基本方法,进一步激发了学生阅读寓言故事的兴趣。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在此之前,学生已学过一些寓言,对寓言有了感性的认识。例如,一年级上册根据《伊索寓言》相关内容改写的《乌鸦喝水》,二年级下册《寓言二则》中根据《战国策·楚策四》相关内容改写的《亡羊补牢》。编者专门编排了寓言单元,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实践中进一步认识和了解寓言这种文学体裁,发展学生的思维,不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守株待兔》是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的课文,是一篇选自《韩非子·五蠹》的文言文,课文仅三十几个字,寓意却很深刻。文章讲述了宋国有一个农夫,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桩上死掉了,他便放下农具日日夜夜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可以再得到一只兔子。其实,野兔撞在树桩上死去,这是非常偶然的事,它并不意味着别的野兔也一定会撞死在这个树桩上,但农夫却幻想这桩巧事能变成经常发生的事情,所以最后落得个田地荒芜、被人笑话的下场。这个故事告诫我们:做人应该努力,不要对任何事情抱有侥幸心理和幻想,也不要妄想不劳而获。还告诉我们不能抱着狭隘的经验死守成规,不知变通,而是要根据情况变化灵活办事。课文配有插图——一个农夫戴着斗笠,在一截树桩旁坐着,脸上一副“冀复得兔”的表情,耕田用的耒倒在地上,画面直观地呈现了农夫“因释其耒而守株”的场景。这种图文对照的编排方式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二、依托学习活动,推动思维能力发展

(一)积累语言材料,发展直觉思维能力

直觉思维是一种心理现象,它具有自由性、灵活性、自发性、偶然性、不可靠性等特点。日常生活中,很多事情不需要经过周密的审视、深思就能做出判断,往往是直觉思维在起作用。直觉思维表面上是非逻辑的,其实也与经验积累、心理素质等相关。因此,教师要对学生直觉思维的速度、准确率等加以关注,并从观察、体验、积累等方面入手。《守株待兔》是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教师讲授这篇课文时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已学过的文言文《司马光》,让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遇到不理解的词语等尝试用学过的方法解决。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采取范读、表演读、小组赛读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好停顿,完成课后练习“把课文读通顺,注意读好‘因释其耒而守株’,背诵课文”的要求,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语言材料,初步形成良好的语感。

(二)读懂寓言故事,发展形象思维能力

形象思维也叫艺术思维,是文学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主要思维方式。形象思维借助形象反映生活,运用典型化和想象的方法塑造艺术形象,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统编版教材中的单元导语页揭示该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教师可以从单元导语入手,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本单元的内容与要点。在讲授《守株待兔》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看单元导语页的插图,试着猜一猜插图的寓言故事(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让学生读导语“寓言是生活的一面镜子”和语文要素“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让学生根据词语提示猜寓言故事的名称(老虎、狐狸、威风,《狐假虎威》);让学生把“日积月累”中“邯郸学步”等9个寓言的故事名称和分别蕴含的道理连在一起。这样一来,借助图片、文字提示等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的已有阅读经验,引导学生通过联想、想象等从整体上感知本单元的内容,为学生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

(三)读懂故事寓意,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也叫抽象思维,是利用已有词语或符号表示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活动,是人类思维的核心方式和主要方式,它以抽象性为特征,撇开具体形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寓言往往把复杂的关系简单化为单纯的故事,让读者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够提升读者的认知能力。读寓言明寓意,是寓言教学的应有之义。领会寓言的寓意,既需要作者的点化、诱导,也需要读者自己分析、思考。学生学习寓言故事时,不仅要具备分析、综合、概括等思维能力,还要具备筛选、比较等一系列抽象思维能力。在讲授《守株待兔》时,教师要在学生读通课文、读懂故事内容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围绕“农夫为什么会被宋国人笑话”这个核心问题,探究农夫行为可笑的原因,让学生结合图文展开想象,体会农夫偶然得到兔子的侥幸、得意之情。教师还要顺势而导,让学生将农夫得到兔子与等待结果进行对比,学生就会发现农夫这种行为产生的原因是他想不劳而获。学生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的提炼过程后,他的思维能力就能得以提升。如果到此为止,那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应引导学生通过类比推理,让学生举一反三,将这种认知能力推广到其他事物或现象中,从而获得对人生、自然更深刻的认识。在明白寓意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讨论:农夫的行为太可笑了,这样的故事只会发生在古代吗?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这种可笑、愚蠢的人或事吗?进而指导学生完成课后练习“读读‘阅读链接’《南辕北辙》,和同学交流:故事中的坐车人错在哪里?”通过自主探究、归纳总结、与同学交流,学生很快就明白了《南辕北辙》故事中的坐车人错的原因了,他们就会对这两则寓言有深刻的认识:这两则寓言讲的都是愚人的故事,生活中的愚人有着各种各样的表现,他们会犯不同的错误,我们可不能做这样的愚人。

(四)了解寓言内涵,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辩证思维是指以变化发展视角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人们通常认为要辩证地看问题,坚持“两点论”和“两分法”,任何时候都不钻牛角尖。寓言是作者通过假借的故事传递自己的人生感悟,这种人生感悟与创作背景、作者生活阅历及作者的知识经验密切相关。成功的寓言故事往往能让人想到生活中的很多人和事,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为了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编者在统编版教材中编辑了很多有深刻寓意的寓言故事。《守株待兔》选自《韩非子·五蠹》,韩非的本意是反对复古守旧,一事无成,但故事带给学生的体会早已超出了作者原来的想法,学生既可以得出“做事要靠自己的努力,不要有侥幸心理”的道理,又可以得出“做事不能只凭经验而不知变通”的道理,还可以得出“心存侥幸,常常会失败”的道理。学生在读懂寓言故事的同时要结合生活中的人和事,读出自己的感受与体会。有学生得出“班里几个同学偶尔一次没复习,考得也不错,就不好好学习了,幻想着不努力也能取得好成绩”的结论;有的学生得出“有的人不努力工作,就盼着中大奖,发横财”这样的感悟。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升,看待问题的角度更加多元,思维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创造思维是指应用独特的、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综合发展的,所以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各个方面,引导他们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

作者单位   安徽省阜阳市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局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科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