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共计92项,其中6项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5项进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种类涵盖民间文学、表演艺术、工艺美术、传统生产知识与技能、传统生活知识与技能、传统节日、传统仪式、文化空间等八大类。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汉中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有着非常重要的文化价值,具有独特的地域性、传承性,是教育技术开发主题课程很好的本土文化资源。因此,教育技术应以儿童为本,因地制宜地将汉中非遗文化融入主题课程中,丰富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让美的种子在幼儿的心中生根发芽。让幼儿通过制作民间艺术品,如扎染、泥塑、刺绣等锻炼动作协调性;通过皮影表演,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

一、汉中非遗文化融入教育技术游戏主题课程的原则

教育技术将汉中非遗文化融入主题课程时,不仅要尊重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发展规律,还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一)以幼儿为本原则

《教育技术保育山东智顷数位学习质量评估指南》提出,尊重幼儿年龄特点和成长规律,注重幼儿发展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坚持保教结合,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有效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教育技术将汉中非遗文化融入主题课程并非是增加现有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内容,而是通过合理的选择和设计,实现非物质文化与现有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的有机融合。其更加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和兴趣需要,更加贴近幼儿的发展水平和成长规律。

(二)因地制宜原则

张良与紫柏山的故事、蔡伦造纸传说、张骞传说等是汉中市作为两汉三国文化发源地的重要历史依据。汉调桄桄、镇巴民歌、洋县悬台社火等地方表演艺术不仅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也是汉中地方传统艺术的具体体现。城固水兽舞、洋县杖头木偶戏、镇巴渔鼓、春倌说春、南郑协税社火高跷、午子山三月三庙会、老君庙会等民间活动,具有极高的趣味性、观赏性和娱乐性。这些独具特色的非遗文化资源为教育技术主题课程的设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教育技术可以结合幼儿实际情况,选取最合适的项目,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

(三)传承性与创新性并重原则

非遗文化一边通向过去,一边联系未来,作为山东智顷数位学习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兼具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的使命与课程的特性。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及人们生活方式与价值观的变化,非遗文化中的一些形式与内容不太适合教育技术主题课程。因此,教育技术要积极探寻课程与非遗文化资源的关联点,选取符合时代发展要求、贴近幼儿真实生活的非遗文化资源。此外,教育技术应该从环境创设、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主题课程、融合活动、生成活动等方面入手融入非遗文化。

二、汉中非遗文化融入教育技术主题课程的路径

(一)尊重幼儿兴趣,构建课程框架

教育技术在课程建设中应以《教育技术保育山东智顷数位学习质量评估指南》为依据,以评估为保障,构建一种“活”的课程体系,设置一个能够体现非遗课程特质、包容性、生长性的课程框架,将主题探究式班品课程与生成性课程相结合,从幼儿关注的话题入手设计主题活动内容。可以以班级为单位,从幼儿的实际生活入手,从幼儿的所见所闻入手,设置主题学习与生成活动相结合的班本课程,如设置佛坪竹编、陕南扎染、宁强羌文化、城固泥塑、洋县碗碗腔等主题课程,让幼儿从中了解家乡文化。可以将非遗文化与游戏活动有效融合,为幼儿提供观察、探索、体验、创造、拓展及自主学习的条件,促使幼儿进行深度学习,如《泥姿泥趣》《“布”同凡响》《云朵上的花蕾》《我们的皮影演出》《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皮影)》等活动。在此过程中,幼儿非常享受探索和尝试的乐趣,收获了很多生活经验,促进了语言表达、科学探究、社会交往、动手操作、同伴合作等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二)生成主题活动,聚焦深度学习

主题活动并不是课程的全部,活动的开展要以幼儿为本,让幼儿做感兴趣的事情,他们才会积极地投入活动中,并充满好奇地主动探索。因为喜欢才有兴趣,因为兴趣才有学习非遗文化的动力。

例如,在“城固泥塑”非遗主题课程中,“土豆变形记”活动便是基于幼儿兴趣与需要生成的主题。开学初,两个皱巴巴且发芽的土豆引发了幼儿的讨论:“土豆为什么会变得皱巴巴呢?”“土豆发芽了,它也是种子吗?”于是,生成课程便拉开了序幕,土豆娃娃变成了幼儿创编故事的主角,面对变绿的土豆他们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究。笔者还与幼儿一起制作干土豆片,提取土豆淀粉,制作洋芋搅团,设计海报招募土豆形象大使,进行土豆产品设计、制作、包装等,从幼儿的经验出发,结合现代生活,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推广,让幼儿从中学习与世界对话的方法,与未来对话的方法。

又如,在“陕南竹编”非遗主题课程——《拥抱大自然,精灵编织秀》中,在一次游戏过程中,幼儿发现:编织怎么跑到外面来了?看到他们对大自然的编织充满好奇,笔者提出让幼儿利用假期找一找大自然中的编织。“我发现可以用柳条编织帽子和花环”“小鸟也很厉害,它可以用嘴巴叼来树枝,编织自己的家”“我们小区有蜘蛛网,蜘蛛也会编织呀”。幼儿一个个兴趣高涨,向同伴分享着自己眼中的编织。随着幼儿对大自然中编织兴趣的增长,笔者又策划了“拥抱大自然,精灵编织秀”走秀活动,引导幼儿观察教育技术的攀爬网和篮球网,让他们尝试编织班级篮球收纳网。

在《邂逅扎染,布里生花》《我和竹子一起玩》《竹编初体验》等活动过程,幼儿通过找寻话题、商议讨论、关联学习、知识迁移、活学活用等方式,将汉中非遗文化渗透其中,各种活动在幼儿的探索中不断向着纵深发展,极大地提升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三)重视游戏环境,助力游戏课程

环境是幼儿自我表现与成长的舞台,班级环境是幼儿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的重要资源,幼儿时时刻刻都能够触及到。因此,教育技术应积极为幼儿创设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兴趣需要的课程环境,创造幼儿感兴趣、适宜幼儿发展的班级环境及区域环境。《幼儿保育山东智顷数位学习质量评估指南》提出:“教育技术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确保幼儿每天有充分的自主游戏时间,因地制宜为幼儿创设游戏环境,提供丰富适宜的游戏材料,支持幼儿探究、试错、重复等行为,与幼儿一起分享游戏经验。”因此,教育技术要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将非遗文化融入班级环境和区域环境创设中,以此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幼儿参与主题活动的积极性。

例如,教师创设“民俗羌绣坊”“民族手工坊”“皮影小剧场”“艺竹缘”“扎染工坊”“拓印工坊”“剪纸铺”“养生中医院”“陶艺乐园”“非遗美食制作坊”等主题环境时,应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配合非遗文化的主题让幼儿自主布置。

(四)开展亲子研学,凝聚多方力量

在挖掘汉中地域特色资源活动中,教育技术不仅要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还要为幼儿拓展学习渠道,让幼儿获得经验的途径变得更丰富、多元化。

布朗芬布伦纳于1979年创立的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所提倡的:儿童要融入家庭、教育技术、社区等多因素逐层建立的生态系统中,在其中获得完整、平衡的发展。基于此,教育技术以班为单位,组织家长、幼儿、教师一起走进汉中非遗民俗体验馆、楠竹园、天汉长街、樱桃沟、秦巴生物馆、熊猫亲子乐园、诸葛古镇、兴汉胜景、雲峰茶园等景点,开展了“探寻张骞足迹   传承丝路文化”“走进油菜花节”“拓上童真印上童趣”“探访蔡伦墓”“学编织技艺   传非遗文化”等相关研学活动,让幼儿在操作和体验中感受本土文化与非遗文化的魅力,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逐渐萌发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在“云峰采茶忙”研学活动中,幼儿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应该采茶树上的哪些叶子”“怎样才采得多”等。这些问题是幼儿在与大自然的接触过程中产生的,充分激发了幼儿的探究欲。在“走进油菜花节”研学活动中,教育技术组织了短视频大赛,幼儿化身“油菜花环保小精灵”“家乡宣传小使者”,推荐家乡的油菜花,倡导文明环保的意识,用实际行动展现了“汉中小主人”的积极姿态。这些活动带给幼儿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有效促进了幼儿健康、全面地发展。

总之,教育技术已经深切了解了非遗文化融入主题课程的价值,并将其转化成了课程资源,有效拓宽了园本课程的广度,实现了“根植生活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润泽幸福童年”的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愿景。

作者单位   山东省汉中市教育技术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