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核心素养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理念的提出,人们逐渐意识到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性,这里说的核心素养是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不仅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爱国情怀,还要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而具有一定深度的教学设计,能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体验成功,进而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要基于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培育理念进行有效的地理教学,就要结合具体的地理知识内容及学生的学习情况,科学合理地深度挖掘教学设计,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一、教学目标

一是学生能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水性质和海水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是学生能利用世界洋流分布图学习洋流分布规律,并能举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教材解读

(一)内容

“洋流”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运动、地转偏向力、大气环流及水循环等内容,初步掌握了岩石圈和大气圈中有关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一些知识,这为他们之后学习洋流打下了扎实的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为学生以后自然环境的差异性、资源和灾害的学习进行铺垫。进一步说明了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只有掌握了一定的规律才能更好地为生产生活服务。洋流的分布对大气的运动、气候的形成、海洋生物的生存、航行等具有深刻的影响,也是自然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的一种表现。

(二)地位

学习洋流的分布概况是掌握水体运动的重要基础知识之一,引导学生认识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培养学生海洋意识及增强学生海洋观念的前提。

(三)作用

掌握洋流的运动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学生具备基本的海洋知识,如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影响,能使他们在潜意识里养成一些好的认知,比如在今后的生活中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等等。

(四)核心素养培养

1.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2.运用实际案例来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运用洋流模式图和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然后通过对比分析提高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

4.给学生提供世界大洋简图,让学生把洋流名称纸条贴上去,教师提示沿岸人民在生产生活方面是如何利用洋流的,完善学生的综合思维,提升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三、学情分析

(一)学生已有认知水平、能力状况和学习需求

学生之前已经学习过洋流部分内容,对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不仅掌握了读图分析法,还初步掌握了阐述地理概念、现象及分析地理原因的一些方法。由于高二第二学期学生已经面临高考复习,他们急欲提高自己的地理成绩,对过去自己掌握不是很扎实的地理知识有着较强的探究欲望,渴望深入学习,进一步掌握和巩固这部分知识。

(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从知识储备上来看,学生的地理思维还较薄弱,特别是在探究地理现象的形成过程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尽管他们对探究事物有一定的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过程及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思考。因此,笔者充分利用这个“契机”,引导学生在探究学习中主动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进而获得综合能力和素养的提升。

根据笔者这些年的教学经验,学生在学习洋流时,往往对洋流的概念理解不到位,对洋流的空间分布和空间定位不够准确,容易混淆洋流名称,且在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方面的理解比较肤浅。因此,笔者采用读图分析、举例说明、讲述、动手练习等方法帮助学生释疑解惑。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难点

利用世界洋流表层分布图分析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五、教学方法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充分运用视频、图文、案例等对学生进行形象、生动的启发教学,笔者主要采用的是合作探究小组竞争法、案例教学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并把课堂交给学生的教学理念。

六、学习方法与学法指导

通过让学生在黑板上贴带有洋流名称的纸条,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竞争意识。

(一)识图用图

运用课本中的图片带领学生熟悉世界表层洋流分布规律及成因。

(二)合作探究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动交流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探究学习,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探究方法。

(三)指导学生学习过程

对比较特殊的北印度洋海区,笔者提醒学生注意南亚及北印度洋海区季风环流对气候的影响,并介绍了海上丝绸之路及郑和下西洋等方面的内容,同时还辅之以板图或多媒体演示等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对比较特殊的南半球高纬海区,解释为何模式图上的中高纬度大洋环流不存在及西风漂流特别盛行的原因,启发学生从洋流的性质、规模方面与北半球相比较,加深学生对现象后面本质的认识。

(四)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

当对图像的认识达到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有机结合时,即为地理思维能力的高度发展,同时这也是学生处于最佳创造动机的一个状态。此时,笔者积极创设问题情境,进一步激发或引导学生的创造思维,或者通过发散思维打破思维定势,突破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形成创造性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五)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通过上述一系列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到洋流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性,教师教授秘鲁渔场的形成原因时就可以运用这部分内容。在讲授洋流对海洋污染物的影响方面时,笔者结合当前的海洋污染事件进行讲解说明。在讲授洋流对航运事业的影响时,笔者引用实例加以佐证,比如郑和每次下西洋为何都需要四年时间呢?为何都是冬春去夏秋回呢?在教授欧洲殖民史、大西洋的三角贸易等内容时,既要注意批判其非正义的一面,也要分析他们是如何充分运用洋流知识的一面。

七、教学过程

笔者事先做好上课准备工作,比如在下层黑板上提前写下填空形式的课堂小结。与此同时,为了营造积极竞争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笔者还设计了案例探究、知识补充、课堂练习、课后训练等环节,组织学生小组在相互竞争中完成课堂学习任务。

(一)学生回答洋流的概念

(二)暖流和寒流

比流经海区水温高的洋流是暖流,反之为寒流(寒暖流的对比必须是在同一纬度,不是所有的暖流都比所有的寒流水温高)。笔者在教学中还非常注重通过案例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提前预习的习惯。在判断图中洋流等温线是寒流还是暖流,处于南北哪个半球时,可以遵循三种变化,即大洋东部40°N寒暖流背道而驰、大洋西部40°N寒暖流交汇图、南北半球寒流相交于赤道。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笔者重点向学生强调: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一定是暖流,但不是所有的暖流都是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有自西向东的北太平洋暖流,也有自东向西的赤道逆流。

(三)组织学生举例

1.组织学生举例说明什么是风海流。

2.由学生回答什么是密度流。

密度流规律是表层海水从低盐海区流向高盐海区,下层海水从高盐海区回流到低盐海区。相邻两个海区中间有海峡相通,两个海区表层海水盐度差异较大,在这个海峡肯定有密度流,比如直布罗陀海峡、曼德海峡、斯卡格拉克海峡等。

3.组织学生举例说明什么是补偿流。

如南太平洋的哪个大渔场是上升补偿流形成的?强调秘鲁上升流从下向上流形成秘鲁渔场,盛产冷水鱼类;秘鲁寒流是水平方向上从南向北流动的。

(四)画图授课

笔者在上层黑板上画洋流模式图时只画了实线线条,且没有箭头,要求学生补全箭头后,再把寒流的箭头改为虚线箭头。课堂训练时先指导学生读图,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在这一过程中笔者一直强调这个洋流模式图排除了赤道逆流,其余东西流向的洋流都是风海流。这些风海流中除了西风漂流,其余都是暖流。南北流向的,全是补偿流。具体如下图所示。

(五)世界洋流分布讲析

1.“两个方框”。

热带反气旋型大洋环流常年不变,南北半球都有,北半球顺时针流动,南半球逆时针流动,大洋西部(大陆东岸)为暖流。

2.“三角形”。

北半球中高纬度气旋型大洋环流,常年不变,逆时针,大洋西部(大陆东岸)为寒流。

3.常年不变。

南纬40度,西风漂流,按成因属于风海流,按性质属于寒流,顺时针绕南极洲流动。

4.北印度洋季风洋流。

每年12月到次年2月,在冬季风控制下形成逆时针大洋环流,郑和船队前往南亚、西亚、非洲。1月有索马里暖流,从北向南流。具体如下图所示。

每年6 —8月,在夏季风控制下形成顺时针大洋环流,郑和船队向东返回,下西洋一次大致需要四年时间。7月索马里寒流,从南向北流动。具体如下图所示。

5.由学生总结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对气候的影响、对大洋航行的影响、对生物的影响、对海洋污染的影响,等等。

(六)巩固小结

1.合作探究。

笔者打开下层黑板,尝试让学生完善本课的框架结构,巩固本课学习的知识之间的联系。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进行小组讨论展示,这一过程用时较长,目的是完善学生综合思维,提升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2.知识拓展。

把学生按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分为三组,讲台旁的展板上有纬线和大陆轮廓,每组选出三个学生进行合作,一起在展板贴上带有洋流名称的纸条,现实中北印度洋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在相同季节洋流流向相同,让学生用记号笔把夏季洋流箭头标在大图上,冬季洋流箭头标在左下角的小图上。最后是趣谈,如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等。

3.有关洋流的高考题(选讲内容)。

在学考和高考中有关洋流的考查题目中,最常见的是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素养。因此,学生一定要熟悉洋流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熟悉每条洋流分布的经纬度范围。比如帆船时代,选择的航线是宁可多绕路,也要顺风顺水。有的航线要考虑季风随季节的变化这一因素。南北半球海上出现冰山的最低纬度是多少?给一个陌生的区域,有纬度信息,有区域内各处海拔高度的信息,海岸线信息,有具体某条重要河流的干流流向和入海口信息,你要能确定这是哪个大洲的哪个部分,进而才能准确作答。

八、课后思考

如果没有地转偏向力,会不会有大洋环流?如果地球自转方向与现在相反,洋流是怎样流动的?

九、教学反思

教授这课时既要能做到打开学生思路,使学生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但又不能讲授得太深,要顾及大多数学生的认知能力。在教学中,注重运用多种手段拓宽学生视野,协调好教材与社会实际的联系,为学生创设一个富有竞争性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讨论探究中进一步加深自己对洋流知识的理解程度。最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做到知情意行的统一,完成新课标任务与核心素养的培育。当然,还有一些不足之处,笔者在以后的教学中会通过进一步的探究进行改进和完善的。

作者单位   山东省青岛市长安区第四中学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