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历史悠久,光彩夺目,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思想精华和文化血脉,更凝聚着民族情感及民族精神。节日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丰盈语文课堂有着重要的价值。下面,笔者对节日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与论述,以期对同仁有所帮助。

一、利用多媒体渗透节日文化

多媒体技术具有视听交融、感染力强、声情并茂及动静交错等特征,不仅能够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有趣,转静态为动态,为学生提供丰富、直观的学习素材,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增添节日文化的趣味性,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呈现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以增强学生对节日文化的认知与了解。

在《牛郎织女》这篇课文中,作者运用生动、详实的笔墨为我们讲述了牛郎和织女之间感天动地的爱情故事。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感受牛郎、织女及老牛之间真挚动人的情感,及其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之情。除了这些明面上的内容,本文其实还暗藏了一个传统节日——乞巧节。乞巧节又名七夕节、七姐节,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宋代,是一个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祈福、乞巧、爱情为主题的传统民间节日。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从来都没有听说过乞巧节,如果教师只是简单讲解,学生很难产生深刻的印象。因此,笔者利用多媒体呈现了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为学生播放了一段介绍乞巧节的来历、重要习俗、典故、诗词等内容的课件视频,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生动、形象、直观的视频,对乞巧节这一传统节日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

二、通过对比培养认知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西方文化这股浪潮也随之涌入小学校园,在点滴之间改变着学生的认知。最显著的变化就是每逢愚人节、圣诞节、万圣节,学生都会互相赠送贺卡和糖果,还会互相捉弄,这些充分显示出学生对西方节日文化的重视和在意。但对于我国的传统节日,学生却表现得相对淡漠。因此,重塑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知势在必行。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借助对比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理念,从而对传统节日文化形成正确的认知。

《红楼春趣》一文节选自古典名著《红楼梦》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  史湘云偶填柳絮词》,主要讲述清明节前后宝玉、黛玉等人在大观园放风筝的故事,这也是大观园最后一次快乐而纵情的聚会。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清明节,笔者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每年4月份有哪些重要的节日吗?”大多数学生说出了愚人节,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提到了清明节。从学生的表现可以看出,他们对西方节日文化更了解。听了学生的回答,笔者灵机一动,将说出愚人节和说出清明节的学生分成两个小组,并让这两个小组分别选出一个代表说一说它们的起源、重要习俗或其他有趣的知识。在这个环节中,选择愚人节的学生可谓鸦雀无声,除了捉弄人以外,他们实在不知道愚人节还有哪些文化习俗,更不知道愚人节的起源是什么。而选择清明节的学生却说出了很多答案:清明节,又称踏青节、寒食节、三月节、祭祖节等,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清明节既是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又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的节日,其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通过对比,学生发现原来我国的传统节日比西方节日更有文化底蕴,他们的认知也随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三、利用文本内容联系传统节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为了更好地渗透传统节日文化,教师还需要结合文本内容。因为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着丰富的节日元素,只是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更关心教学主体内容,对传统节日文化显得不够重视,很少主动提及节日文化。事实上,如果教师可以认真备课,将文本知识和传统节日文化及时地融合起来,不但可以拓展语文课堂,还可以拉近学生和传统文化的距离,强化学生对节日文化的认知,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

《腊八粥》一文作者用娴熟的笔法、细腻的笔调为读者叙述了腊八节浓郁的民俗风情,课文犹如一张腊八风俗画,充满了生活的气息。但大多数学生对“腊八粥”这种食物及腊八节一无所知,自然理解不了作者迫切喝粥的心情。笔者讲授这篇课文时采取了两种方法:一是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一些预习作业,让学生利用互联网搜集一些与腊八节有关的资料,并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分享;二是利用自身生活经验,给学生简单讲述腊八节的起源、习俗。此外,笔者还准备了一些做腊八粥的材料,带了厨具在课堂上为学生演示如何制作腊八粥。通过这种方式,极大地加深了学生对腊八节的认知,激发了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兴趣。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笔者立足文本内容,为学生发掘了很多蕴藏其中的节日元素,并在课堂上为学生进行了有效的普及,还为学生布置了相应的预习作业,加深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了解和认知,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四、开展实践活动体验节日文化

学生长时间学习难免会产生枯燥之感,受教学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大多数教师不得不以讲授为主,学生很难有实践的机会,实践能力也难以得到有效提升。为了更好地融入传统节日文化,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开展了一些与传统节日密切相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

《十五夜望月》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描写了月光皎洁、栖鸦不惊、露湿桂花等中秋独特的夜景,后两句用委婉的疑问语气表达作者对月怀念友人的深沉感情。讲授这首诗时,为了充分调动课堂教学气氛,笔者在互动环节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过中秋节的,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特别高涨。教学结束后,笔者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以“中秋节”为主题制作一份手抄报,内容不限,可以是自己家过中秋节的习俗,也可以是从互联网搜集的节日来源、习俗等,还可以画一画中秋节的场景。总之,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制作一张具有中秋节元素的手抄报。此外,在临近中秋节之际,笔者还组织了一次包月饼亲子活动,邀请家长来校与学生一起做月饼,这样既拉近了亲子关系,增进了家长和教师之间的友谊,又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了解。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将传统节日文化讲给学生听,学生很难形成深刻的认知。如果教师能够组织一些具有丰富节日元素的实践活动,这样学生就能从中了解节日文化,加深学习印象。

五、利用古诗词拓展节日文化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古诗词对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提高自身知识储备有着重要的意义。小学阶段的古诗词蕴藏着丰富的节日文化,如果教师能够抓住这种契机,为学生充分挖掘其中所蕴含的节日文化,这样不仅能够丰盈语文课堂,还能够彰显古诗词的魅力。

《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作者以白描手法写实,结构严谨,蕴含多重转折,用笔含蓄,寓意深远。诗中充溢着对皇城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承平的歌咏,同时又暗含委婉的讽谏。在讲授《寒食》这首诗时,笔者要求学生认真诵读,初步了解古诗的内容。在之后的课堂互动环节,笔者发现大多数学生在解读“寒食东风御柳斜”一句时存在很大的问题,学生对“寒食”两个字理解得很不到位。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笔者从寒食节的起源、历史典故、习俗、意义等方面,为学生普及了寒食节的相关知识。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通过课件为学生介绍了寒食节的典故:“相传,晋文公流亡期间,晋国大夫介子推曾割股为他充饥。晋文公归国为君侯,分封群臣,介子推不愿受赏,携老母隐居于绵山。晋文公为逼介子推露面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和母亲惨死山中。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晋文公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止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后相传成俗,称为‘寒食禁火’。”其实,寒食节的习俗很多,不仅有吃冷食、禁火,还有上坟、郊游、斗鸡子、打毯、拔河等。此外,古人春祭原本都在寒食节,后来才改为清明节。

总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以传统节日文化为切入点,通过各种途径在日常教学中主动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学生渗透传统节日文化,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让学生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作者单位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经济开发区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