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语文统编教材从三年级开始编排文言文,旨在以学生较为熟悉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对小学四年级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初步接触文言文,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小学生刚接触文言文时,在理解文言文字词及文言文诵读等方面存在着一些学习障碍,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找到符合小学生文言文学习的教学策略,达到深入浅出地讲解文言文的程度,有助于小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爱上文言文学习。下面,笔者就以语文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文言文二则》中的《铁杵成针》为例谈谈小学文言文的一些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语文学习内容的难易决定着学生对新知的理解与接受程度。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的文言文虽然字数不多,但是由于文言文的表现形式与现代文的差距比较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度,难免会因此而产生畏难情绪。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文言文的学习特点创设情境,以更好地引领他们走进文言文世界。

《铁杵成针》是讲李白少年时代路遇老婆婆用铁杵磨针而深受启发开始发愤读书的传说,表达了只有坚持不懈勤奋学习才能取得成就的理念。学生都知道李白是唐代大诗人,而且学生读过李白写的很多诗篇,但是他们对李白怎么会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却不太了解。在导入环节,教师先出示李白的画像,让学生背一背自己熟知的李白写的《静夜思》《望庐山瀑布》等,然后再出示课件介绍李白创作的诗篇及后人对他的一些评价,学生看完不由得对李白取得的成就啧啧称赞。教师顺势引出话题:老师这里有一个关于李白小时候学习的动画片,你们想不想看呢?在学生期待的目光中给他们播放动画片《铁杵磨针》。这个动画片讲的是李白小时候在山上读书,因为贪玩而悄悄下山,在路过一条小溪时看到一位老婆婆在磨铁杵,他就很好奇,问老婆婆为什么要磨一根铁杵呢?这时可以把画面定格让学生先猜一猜老婆婆为什么要磨铁杵?有些学生猜测可能是铁杵生锈了,老婆婆要把铁锈磨掉,有的学生猜测老婆婆要把铁杵磨得细一点,有的学生猜测老婆婆要把铁杵磨成一件艺术品……教师先不急于回答学生的猜测是对还是错,而是继续播放动画片,当老婆婆说要把铁杵磨成绣花针时,教师再次定格画面,让学生说说有什么疑问吗?有些学生就很好奇:铁杵那么硬,又那么粗,要磨成一根绣花针,那得磨到什么时候呀,老婆婆为什么要那么做呢……在学生的疑惑中教师说:“答案就在课文中,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吧。”

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如果直接给他们讲解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那么无疑会给学生一种文言文高深难懂的印象,容易使他们产生畏难情绪,但是通过动画片创设情境,学生能有身临其境之感,跟着主人公好奇地发问、深思等,这能为学生文言文的学习创造有利的条件。

二、聚焦目标,整体感知课文

“备教材”就是要把握文言文特征,“备学生”就是要了解学生文言文知识的储备情况,而既“备教材”又“备学生”,才能聚焦教学目标,正确定位课堂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及各个教学环节。

由于文言文的许多词语与现代的词语说法区别较大,四年级的学生接触的文言文又不多,因此教师在充分解读教材后可以把教学目标定为理解课文意思。课堂上根据教学目标带领学生学习文言文中的重点词语。《铁杵成针》中已经对“是”“方”两个字的意思作了注释,这两个字在文中的意思和现代文中所表达的意思出入比较大,学生通过阅读注释就容易理解“过是溪”是“经过这条小溪的时候”的意思,“方磨铁杵”是“正在磨一根铁棒”的意思。根据文中对“感其意”“还卒业”的注释,学生就容易明白李白被老婆婆的意志感动,最后没有再逃学,而是安安心心地回到山上读书完成自己的学业。课文中还有一些字词的意思,教师可以提示学生通过回忆以前学过的内容或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进行理解,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再一起合作解决。如“世传”从字面上解释就是世代流传的意思,“弃去”的意思可以联系上文的“未成”来理解,“未成”是指李白还没有完成学业,从而可以推断出李白不想再读书了,想要离开读书的地方。这样学生就知道了“未成”“弃去”的意思跟现代文中的意思差不多,同样“逢”和现在的意思也差不多,就是“碰到”的意思,“老媪”这个词现在一般都不用了,可以让学生联系已学过的辛弃疾的“白发谁家翁媪”来理解。“问之”可以让学生联系刚才所看的动画片,就理解了这是李白在问老婆婆磨铁杵的原因。

理解字词以后,就消除了阅读障碍,再让学生通读全文时,学生就能将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梳理得清清楚楚,很容易从整体感知故事内容,为后面的文本细读进行了很好的铺垫。

三、反复诵读,领略古文魅力

诵读是理解课文内容最好的办法,文言文虽然字数不多,但是通过反复诵读以后,学生才能深入其中,读出文言文凝练雅致的韵味、情景交融的趣味和思想内涵的意味,进而感受到文言文巨大的魅力。

在《铁杵成针》教学中,笔者就采用了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的诵读,使学生获得了丰富的阅读感受。在教学刚开始时笔者先进行范读,让学生初步感知朗读的节奏和韵味,然后让学生自由练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提醒学生在朗读文言文时,除了要注意标点符号的停顿以外,还要注意句子中间的停顿,要顺着句子的意思进行恰当的停顿,扫除字词障碍后尝试断句。在学生理解课文意思后,为了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笔者播放了一段用古琴演奏的乐曲,引导学生模仿古人读书时摇头晃脑的样子随着音乐抑扬顿挫地朗读课文,并告诉学生古人这样朗读实际上是在用身体的语言给文章划分朗读节奏,学生觉得这种读书的方式很有趣,纷纷和笔者一起“摇头晃脑”读了起来。接着,笔者出示去掉标点的课文《铁杵成针》,告诉学生原本的文言文是没有标点的,让学生再读一读没有标点的课文《铁杵成针》,学生因为有了先前的阅读基础,即使课文去掉标点以后,仍然能读得很流利。最后笔者还出示了竖版的没有标点的《铁杵成针》一文,让学生了解古时候版本的模样,然后再试着读一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以后,很多学生都能当堂把课文背诵出来了。

由于文言文内容不长,这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带领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以使学生更好地感悟课文深层的含义,这种与平时不同的诵读方式给学生营造出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其中,随着课文讲授的推进,每一处学习目标都在诵读中得到了落实。

四、补白课文,丰富故事情节

文言文的情节一般都比较完整,但因为字数不多,文言文中就留有很多空白之处,这就给学生带来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挖掘这些“空白点”,把故事的前因后果想象得更加丰富,将短小精美的文言文用自己熟悉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在不断丰富故事情节的过程中进一步领会文言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铁杵成针》有很多留白之处。据资料记载: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因其自幼聪明,所以被父亲送到山上去读书。李白在山上读书时为什么要中途逃学呢?也许是因为他觉得读书太单调了吧,毕竟小孩子天性爱玩,他可能只是想出去玩几天。因此,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学习体会,想象李白在“谋划”逃学时心里会想些什么。当他遇到磨铁杵的老婆婆时会发出怎样的疑问?老婆婆又会是怎样回答的呢?请同桌的两位学生分别扮演李白和老婆婆进行情景对话。如“李白”好奇地问:“‘老婆婆’,您磨铁杵干什么用呀?”“老婆婆”说:“我把铁杵磨细以后用来做绣花针。”“李白”请“老婆婆”把铁杵给自己磨一下,他磨了好一会儿,磨得手都酸了,铁杵才似乎被磨掉了一点点而已,“李白”惊讶地问:“把铁杵磨成绣花针,那得磨多长时间呀?”“老婆婆”笑着说:“只要我坚持天天磨,铁杵就会越来越细,最后肯定能磨成绣花针。”通过补充对话的方式,学生能把这个故事讲得更生动了。“太白感其意”中李白明白了什么呢?通过刚才补充的对话,学生就容易归纳出李白明白的是:无论做什么事,只要天天做,时时练,就能把这件事做好。教师适时出示“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引导学生领会其中蕴含的“坚持不懈”的道理。李白“还卒业”的意思就是李白从老婆婆磨铁杵这件事上联想到了自己的读书,他想老婆婆都能坚持磨铁杵,自己也应该像她那样有恒心、有毅力、有刻苦勤奋的好品格才行。于是他幡然醒悟而励志勤学,终于成为唐代杰出的大诗人。

通过调动学生生活经验,由学生对文言文的内容进行适当补白以后,课文的情节变得更加完善了,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而学生在补白的过程中,对课文所要揭示的道理进行了深入分析,理解得也更为深刻。

将文化的种子播进学生心田并无微不至地进行照料,学生的精神之花就会随之而绽放。统编教材中选编的文言文成为小学生接触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起点,因此各位教师一定要深入钻研教材,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对学生进行恰当而有效的文学启蒙,让文言文的巨大魅力浸润童心,使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中陶冶情操,不断提高个人文化素养。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沙小学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