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在社会科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数学已经应用到了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和新课改的实施,对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不仅要为学生传授基本知识和技能,还要重视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应用意识主要是指有意识地利用数学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与规律,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因此,教师要采取各种有效策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数学知识的实际价值,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下面,笔者结合自身多年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经验,从四个方面简要分析学生应用意识培养的有效策略,以期为同仁提供借鉴。

一、创设真实情境,激活应用意识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只会通过口头讲解或板书的方式向学生灌输知识,导致学生只能被动学习,不能进一步思考和感悟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学习积极性大大降低了。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用生活化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思考。同时,还要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增强学习兴趣,激活数学应用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就可以以“图形”为主题,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并提出问题:“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见到哪些图形呢?这些图形一般会出现在哪些物品上呢?”这时,学生就会纷纷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认真思考,并回答问题:“书本是长方形的、红领巾是三角形的、礼品盒是正方形的……”学生能够非常清晰地说出各种答案,这就说明学生对“图形”的概念已经有了基本的认知,但他们还不太了解“图形”的定义。教师可以接着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将礼品盒与数学书摆放在一块进行比较,它们的形状有什么明显的区别吗?”学生思考后答道:“就是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区别。”教师继续提问:“请进一步说明它们之间的区别?”学生从平面的特点给出了答案:“正方形相邻的两条边是一样长的,而长方形相邻的两条边不一样长,只有对边是一样长的。”由此可见,教师正是通过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的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积极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解决了相关问题,明白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各种联系,他们的数学应用意识增强了,数学学习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二、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应用意识

实践活动就是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体验的一个过程。开展多样化的数学实践活动,不仅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还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提升自主探究与反思能力,并积累更多的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锻炼自身数学应用能力,最终逐步树立数学应用意识,为自身综合素养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完“千克、克、吨”这一知识点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称一称”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放学回家后用家里的称重工具称一下不同物体的重量,并做好相应的记录。如果家里的工具不够齐全,学生可以去各种场所进行称重,在实践中感受“质量单位”之间的转化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数学知识,进一步了解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从而树立数学应用意识。又如,在教学完“分数的加减运算”这一知识点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数学小调查”实践活动,让学生以“星期天的一日安排”为主题,对班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可以调查“星期天出门游玩的男生有多少人”“星期天出门游玩的女生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出门游玩的男女生人数之比是多少”等。在问卷调查过程中,学生会应用到“分数的加减运算”等相关数学知识,通过画图和计算最终都能得出准确的答案。这些多样化的数学实践活动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提升。学生在活动中数学思维发展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强了,课堂教学效果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三、鼓励探寻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受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的影响,很多学生不敢在课堂上提问,也不善于提问,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现不了问题,做题时频频出错。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多提问题,还要为学生预留更多的思考时间,让学生自己寻找问题、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这样不仅能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还能进一步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更好地培养和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例如,在讲授“圆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从现实生活的角度出发,向学生展示一些圆形的物体:圆形的桌子、皮球、轮胎、圆形的盘子等。学生看到这些物体时,会第一时间产生疑问:“桌子的桌面做成圆形有什么作用?皮球、轮胎和盘子为什么是圆形的?”这时,教师就可以顺势引出“圆”的相关知识点,让学生在学习“圆的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思考、分析和探究以上问题,最终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又如,在讲授“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由各类图形集合而成的物体,让学生仔细观察它们的特征。在自主观察的过程中,学生就会发现很多问题:“这些物体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这些部分的名称分别是什么?它们有什么特点?”此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自己发现的问题提出来,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和探究这些问题,最终找出问题的答案,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多元发展。教师正是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方式,让学生在自主思考和探究中,进一步感受了数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感悟了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同时,也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得到了有效的发展,课堂教学效率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四、巧设课后作业,发展应用意识

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延伸,也是促进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教师要想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就必须重视课后作业的设计。教师可以根据相关教学内容和学情设计生活化的数学作业,可以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数学问题融入作业中,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调动他们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提升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增强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授“比的应用”这一知识点时,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师可以这样设计课后作业:小红每天的早餐是100克面包、250克牛奶、150克鸡蛋,请问这三样早餐的搭配比例是多少?假如按照小红的早餐比例给小红的奶奶准备一份520克的早餐,请问这三种食物分别是多少克?这种生活化十足的数学作业,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学生从中可以感受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又如,在讲授“几何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相关知识点后,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需要实际测量的课后作业,让学生放学回家后量一量家中长方形的物体,如门框和窗户的长和宽,并计算出它们的周长。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面积的相关知识,教师也可以让学生量一量自己房间的长度和宽度,并计算出整个房间的面积。在实际测量过程中,学生就会逐渐认识到测量房间面积时,不仅要运用到课本上的数学知识,还要全面考虑测量单位与方法、房间实际的形状,以及能够测量的边的数量等因素,这样才能更加准确地得出房间的真实面积。这种实践意义特别强的课后作业,不仅能够更好地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积累更多的数学活动经验,还能够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最终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良好的数学应用意识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还能够使学生在自主思考和实践中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最终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和未来的发展助力。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育才小学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