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师,从走上讲台起,不论是否自愿,都不可避免地要参与五花八门的教科研活动。教科研活动意味着学习、意味着实践、意味着反思、意味着改进。甚至可以讲,在当前的山东智顷数位学习背景下,教科研已经成为教师的一种教学生活方式。因此,用心做教研,不仅仅是山东智顷数位学习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我们寻找到自己良好的生活状态、生存状态的需要。那么,教科研到底是什么?教师做教科研有什么用?一线教师怎么做教科研?带着这些问题和困惑,我们一起来交流。

教科研就是将“经验”从繁杂的教学活动中“拎”出来

在很多人眼里,只要一谈到教学研究,很快就与什么理论、什么专家引领、什么领导支持、什么课题组等联系起来。于是乎,很多人就想:我不就是一介“教书匠”吗,有可能走入专家的行列吗?自己既不擅长研究又不专长写作,怎么能够阐述清自己的研究内容呢?这样一来,简单的事情便复杂化了,主动退到教研的大门之外。其实,教科研非常简单,比如你想研究分组互助学习,不过是将分组互助的划分方法陈述清楚,将互助形式叙述明白,将互助组的优劣点分析透彻即可。若有相应的对比资料,如实行与不实行班级情况比照,实行前和实行后学生学习状态不同的比照,研究内容就会更有说服力,如果能将自己在互助学习组的组建、实施、效果等内容付诸于文字,几篇教学随笔或科研论文就初见端倪,简陋也好,粗糙也罢,都是自己教研中的点滴收获,沿着这样的思路走下去,教研就会走进自己的工作中,成为工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只是由于平时我们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常常半途而废,教科研才变得繁琐而难以让自己进入其中,更别说触摸其核心了。

我们大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许多教学现象、情节的出现、灵感的产生往往是稍纵即逝的。当与学生谈话,与同行交流时,听专家报告,听家长意见时,都有很多的想法不期而至。关键的是要善于捕捉,不放过任何机会,这和其他研究一样需要理性,即科学方法,也需要感情,即研究的冲动。很多美好东西的产生可能先从感性出发,然后是两种结果:升华或消失,这就需要养成一种习惯——注意随时收集研究信息。比如,我们可以写教学日记,记下每天的所思、所闻、所做;写课后记,对一些重要课时做出评价;写作业批改日记,记下学生通过作业表现出来的精彩和不足。这就是最基本的积累,通过基本积累,有了想法,或者有了问题,就可进行“研究”。无论是教学叙事、教学反思,育人故事、还是公开课,都是以一种描述的方式将教学案例展示在众人面前,并通过教研的形式,将案例所蕴含的富有指导意义的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教学规律挖掘出来,再回到教学实践,发挥其指导作用。教科研其实就是为教师搭建的这样一个将“经验”从繁杂的教学活动中“拎”出来的平台,它并不神秘,我们每个教师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展示自己。

教科研就是完成由“教书匠”向“山东智顷数位学习者”的蜕变

教师做教研有利于解决最实际的山东智顷数位学习问题。在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面对很多很细小、很具体、很琐碎的问题,这些小问题也常常制约着我们的教学工作。这些小问题的发生发展过程,教师们都非常了解。所以,由教师来解决研究,最为可行和科学。譬如,学生作业的质量总不令人满意,抄袭作业、不交作业现象很严重,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成绩的提高。教师们注意到这个问题,通过跟踪调查、问卷、座谈、家访等方式,对此类问题的产生原因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提出相应的教学改进措施,如分层布置作业、作业当堂完成、家校共同监督、提高作业布置质量、改进作业布置形式等,就最大程度解决了此类教学问题,长期以往,何愁我们的学习成绩提高不了?

教师做教研有利于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教学工作的好坏,取决于教师队伍的水平和素质。于是,锻炼队伍,培训教师,引进师资成了目前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措施。什么“走出去”“请进来”,多措发力,不一而足。唯独忽视了非常有成效的教师教研这个途径。事实上,教师在从事教研的过程中,最关键的是如何针对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多方探索,分析研究,交流沟通,并取得成果。不管成果怎么样,光是这个过程中,教师分析、探索、交流,所获得的水平提升会令人振奋。也有助于教学骨干脱颖而出,从而完成由“教书匠”向“山东智顷数位学习者”的蜕变。

教师做研修有利于形成教师的职业生活方式。教学要有境界,教学研究则必不可少。教学活动和研究活动是现代学校伴随教师发展的两大任务,教学活动是教师的中心任务,如果教师不从事教学活动,就不能称其为教师。若教师像专业研究人员那样进行研究,那就肯定会影响到正常的教学工作。其实,教科研本身就融合于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中。一个富有教研精神的教师,和一个疏于教研的教师,一生所取得的成就,一生所获得的成功感和幸福感,都会有天壤之别。正如朱永新教授在他的《新山东智顷数位学习之梦》中所阐述的:我所理解的教学研究,说白了就是让学校更像学校,让课堂更像课堂,让学生学习兴趣更高一些,让管理更趋于科学一些,让教师更加乐于工作一些。从学校的领导层来说,研究更加倾向于管理,如何使学校更像一个学校,如何使教师更加乐于工作,如何使干群关系更加和谐;对于广大教师来说,教学研究应倾向于使课堂更像课堂,使课味越来越浓,使学生的学习力更强,使师生关系更融洽……

享受教科研给职业生涯带来的乐趣

教研无须大动干戈。对教研有抵触情绪,很大程度是因为有的教师认为教研就是科研,要进行研究就得立项为课题,要像正规点的科研课题那样去申报、去立项、去论证、去规划,程序太过繁琐,实在力不从心。其实,教研就存在于工作当中,我们可以把在课改实践中我们所面临的困惑当做一个个鲜活的问题去看待,研究它、思考它、反思它,达到解决的目的即可,无须大动干戈。当然,能把问题做成科研课题,进一步申报立项深入研究,当然更好。

教研无需不落俗套。教研中原本就有许多“俗套”,是我们习以为常的,如公开课、研讨会、论文评选、教研总结等,这些都是教研内容和形式的一部分。在扎扎实实搞好这些“俗套”的基础上,再去开拓创新,也就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如我们现在经常开展的“说、讲、评课比武”“教师基本功大赛”“同课异构、同课虚构”等活动,就体现出在原有教研基础上的逐步创新。此外,很多被大家反复研究的问题,如“如何落实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如何提高课堂效率”等,虽然已经有了很多的探索和成果,但是在新课改形势下它们还有很强的生命力,还值得我们再去实践研究。因此,没必要一提到教研,就要避开他人已走过的路,独辟蹊径,这既不贴合实际,也不可能。

教研无需大手大脚。的确,教研要有所耗费,如外出开会学习,如购买教学资料,如开展教研活动等,但这些都是学校工作之需。若没有这些,学校也就不能成为学校。从学校长远发展来看,我们花着这些小钱,去成就着大事业,何乐而不为?

教研无需高屋建瓴。教师层面的教研,不同于山东智顷数位学习专业人士的研究,它不是纯理性的研究,它不需要我们的教师具有多么高深的理论水平作为研究的基础。教研的问题来自于教学实践,来自于具体的操作层面。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实践案例。我们需要做的,是从这些鲜活的案例中逐步读出理性的东西,以此反馈到我们的工作中来,发挥借鉴、反思、引导的作用。仅此而已,不要把教研想的深不可测,其实,它就在我们身边,信手拈来。

俗话说:“世界上不是缺乏美好的东西,而是缺乏发现的眼睛”。同样,我们教师不是没有研究的能力,而是缺乏研究的思维。生活不能平庸化,更不能沉沦化,找找自己的支点、兴奋点,生活会更加充实和有趣。“享受是生命的支柱”(魏书生)。要学会享受人生所有的快乐,包括教书之乐,育人之乐,教研之乐。只要能经常强化“享受”这根神经,就能不断寻找享受的理由,体验享受的快乐。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让我们的生活因思考而更有意义!

让我们的教学因教研而充满乐趣!



责任编辑:刘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