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比较注重从概念的形式方面展开教学,忽视了概念的实质和概念产生的相关背景,忽视了概念产生的根源和过程,忽视了概念教学的创新性,使得学生学习概念的方式单一、被动,没有自主、独立进行探索的机会。概念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一般都是作为新知识出现的。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探索新知的意识,使学生在实践中能够灵活运用。

一、在建构中理解概念

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学生不仅要具备理解概念的能力,还要具备建构概念的能力,这些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

例如,在学习“厘米的认识”这一内容时,学生可以利用尺子认识1厘米的长度,也可以以1厘米为单位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甚至还可以进行相关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有了这些认识,学生将厘米的概念就建立起来了。实际上,离开了直观,学生就难以辨认抽象长度了,这说明他们还没有真正建立厘米的空间概念。由此可见,教师还应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想象、交流、推理等认识厘米这个概念。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从四个方面让学生认识了厘米:第一,让学生在比较观察中直观地了解1厘米有多长。我先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出数字0和数字1的刻度线,告诉学生两个刻度线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接着让学生将直尺平放在纸上,用笔沿着直尺从0刻度画到1刻度,告诉学生铅笔画出的线段就是1厘米的长度。第二,让学生量一量,直观地感受1厘米有多长。我先让学生用尺子(直尺、三角板)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看哪个手指的宽度是1厘米,再让他们将食指和中指分开1厘米,用尺子量一量,最后再找一找身体的哪些地方大约有1厘米。第三,让学生通过推理类比的方法理解厘米的含义。我先让学生在尺子上找出2厘米,让他们记住是从哪儿到哪儿的长度,再让他们找出尺子上10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并数一数刻度线,最后我又拿出了米尺,让学生猜一猜50厘米有多长,并推算100厘米中有多少个1厘米。第四,帮助学生建构概念。在这个环节,我出示了一些学生常见的物品,让学生估计它们的长度,再让学生用尺子量一量,验证自己估计的情况。

二、在探究中掌握概念

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应从传统的重视解释结论的方法中走出来,指导学生通过探究学习建构相关的数学概念。

例如,讲授“圆柱的认识”这一内容时,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出示一个圆柱体教具组织学生观察后,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观察结果,教师也会尽量要求学生朝着课本内容靠近,并将圆柱体的正确概念教给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虽然对圆柱体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本质上还是从概念到概念,他们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提升,探究能力也没有得到发展。根据新的数学教学大纲要求,教师讲授“圆柱的认识”这一知识点时,要让学生动手制作一个圆柱体,学生制作的过程也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怎样选择合适的制作材料,引导学生思考圆柱体的特征,并让学生围绕这两个方面进行讨论,教师板书学生讨论的关键词(侧面、底面、高),再让学生通过这几个关键词概括圆柱体的特征。学生的表述有很多种:圆柱体的两个底面是相等的圆;圆柱体的侧面沿着高展开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和圆柱的底面周长是相等的,如果出现了底面周长和高相等的特殊情况,展开面就是一个正方形。

三、在创造中运用概念

小学生学习数学概念不能仅停留在理解层面上,要能够灵活运用,且在运用的过程中,还要会推算,这样才算是真正掌握了数学概念。

例如,讲授“平均数”这一知识点时,教师要帮助学生从死记硬背定义中走出来,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一是要帮助学生了解平均数,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估计平均数、找平均数,在此基础上再说一说平均数的特点。二是要为学生创设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的情境。例如,四年级学生的平均身高是130厘米,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学生的回答有好几种:班上不是每个学生身高都是130厘米,有的比130厘米高,有的比130厘米低;班上学生身高在130厘米左右的比较多;估计学生进入五年级后身高会达到135厘米……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这些概念,要引导学生树立建构概念的意识,并能够灵活运用相关概念解决实际问题,这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升数学教学质量有很大的作用。

作者单位 山东省东营市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张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