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花如火怒放的农历五月,伴随着缕缕粽子的香气,皴染着点点杏黄,附和着涨潮般金碧辉煌相映的滚滚麦浪,端午,如未施粉黛的村姑靓妇款款而来。

尽管皆是本色出演,端午的妆容仍是多彩的。

最耀眼的当属国人喜爱的中华红。先不说见人就笑的石榴花开口吐蕊流芳,单是那大街小巷随风摇曳的香囊,形态各异的造型勾人眼球,淳朴憨实的气息沁人心脾,巧夺天工的女红惹人驻足,把一串串的乡愁叫响,更不用说那造型粗犷的五毒裹兜,让人不由得回到童年、回到遥远的故乡,回到梦中,回到父老乡亲的身旁。端午节不光小孩佩香囊,甚至不少少男少女乃至大姑娘小媳妇也争相佩戴,因其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相互媲美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惹人喜爱。

端阳的思绪,如同一支多重变奏主题曲。忠君报国自然成了端午祭念的主题,从屈原的不同流合污抑郁投江,到伍子胥忠君报国终被赐死,再到秋瑾的英勇就义,其实质就是爱国。秋瑾28岁参加革命,开会时为清兵所捕,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轩亭口英勇就义。后人为敬仰其诗,复哀其忠勇事迹,乃与诗人节合并举行纪念,而诗人节亦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孝亲感恩也是端午主题曲中的一个节奏,那是曹娥投江殉父感天动地抱得父尸归的故事深入人心。向往美好,人心皆同,端午趋利避害是国人的共同心愿,挂钟馗像以驱鬼,悬菖蒲剑、艾人艾虎以辟邪。当然,合家团圆共享天伦之乐,也是端午节的合奏曲中的强劲音符。

端午的味道,总是香甜伴随着清新烟火气儿,无论是粽子,还是油糕、绿豆糕,都以香甜主打,辅以微咸或其他各种微妙的味道,勾引人的嗅觉,激活人的味蕾。乡间镇街的叫卖声迎合着讨价还价的节奏,调酽了人声鼎沸的时空。远方游子兴奋的思绪如翻滚的麦浪,把归家访亲会友的路浸漫。古老民族饱经风霜的面颊,在这个时节总感到有一个个温馨的吻,会心的笑声泛溢地球村。

每到端午,我常回忆起儿时的打苇叶、包粽子的情景。打苇叶时,大人常嘱咐,譬如对苇子不要擗得太苦,要手下留情,防止把苇子折断,更不可连根拔起。打下的苇叶抱一抱,拨着绕着从那苇园深处钻出来,尽管鞋上沾满了泥巴,胳膊和脸蛋火辣辣的,心里却充满喜乐,像小马驹一样小跑着奔回家去。

打来的苇叶,需要事先煮过,使其在质地上发生变化,改变易脆裂的初始状态转而变得绵软,才能包粽子用。苇叶一时用不完的还可以存放到来年。那日子过得节俭、精细的,包粽子用过的苇叶仍舍不得丢弃,照样小心翼翼地洗净,然后把它们挂起来晾干,以备下次再用。

包粽子时,一般要用两片苇叶,窄一点的叶子要用三片,但即使再宽的叶子,也极少用一片去包,那是因为一片叶子单薄,蒸煮时米会膨胀,粽子就容易破裂,那样,一锅粽子就一塌糊涂了。包粽子时,大人们会叮嘱爱上手的孩子们,一定要将米包住,用马莲叶绳捆牢扎紧。于是端午节包粽子就类似于春节包饺子,一家人老老少少,热热闹闹,透着老百姓过日子的人气儿、旺气儿。关中农家用大铁锅煮粽子,一般要用文火煨上一夜。夜去晨来,锅盖一掀,好一锅色鲜味美的粽子!

在关中农村,每到端阳节前三五天,已过门的姑娘就催促丈夫为娘家父母筹办节礼,做母亲的便亲自或催促儿女为自己娘家父母(孩子的外祖父外祖母)或兄弟(孩子的舅舅)筹办节礼,主要礼品一般是粽子十个,油糕十五或二十个,时兴鲜、干果若干;未成亲但已有婚约的男青年也急不可待地为岳父岳母办节礼,礼品除上述外,二斤五花猪肉、一斤白酒是必不可少的。岳父岳母见了女婿常常高兴得合不拢嘴,打鸡蛋,擀长面,热情款待做好饭,故俗语云:“丈母娘见女婿,扑棱得像只老母鸡。”由于节礼主要是女婿家送的,所以关中一带谁家要是生了女娃,人们便说:“这下可有油糕粽子吃了!”粽子油糕,既顺了端午节的时令,又是夏日最可口的食品,同时也是女儿对养育自己的父母、女婿对养育自己媳妇的岳父岳母的最好感激,对娘家即将收割庄稼的关心和对好光景的一片喜悦之情。吃罢粽子油糕,采购好农具,筹备了家什,磨亮了镰刀,鼓足了劲头,因为转眼间,关中农家的夏忙便开始了。

责任编辑: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