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双高计划”为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创新与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同时其也面临着为适应域内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的新挑战。在专业建设方面,其面临着建设理念落后、师资队伍执教能力不高、校企合作不深、技术技能创新能力不强、社会服务辐射不广、精细化管理不实等问题,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资源、教材与教法改革、教学创新团队、实践教学基地、社会服务能力、可持续保障机制等方面出发,研究并实践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路径,希望能够为高职同类专业建设改革创新与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双高计划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山东省职业技术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学会职业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研究课题(项目编号:SZJYB19—340)。

中图分类号:G712

引 言

1.产业概况

新一代信息技术是国务院确定的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等重大政策把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列为国家重大战略。区域信息产业发展给专业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同时各地也出台了相关的政策,鼓励并引导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健康发展。

新一代信息产业的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新要求。目前国内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从业人员大约1500万人,按照年增长15%的速度,每年大约225万新增岗位,加上5%的退休及离职率,每年大约有300万人的市场需求量,预计国内每年新一代信息产业人才缺口在100万人以上。国省市政策的支持、产业规模的蓬勃发展和人才需求的旺盛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发展提供了绝佳的发展契机。

2.面临的挑战

一是信息产业技术更新换代对专业建设提出新挑战,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换代周期缩短,对教师教学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及学生职业综合能力提出新要求。二是校企协同育人对专业建设提出新挑战,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对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提出新要求,复合型技术技能培养要求企业全方位、全过程参与人才培养。三是新时代职业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改革发展对专业建设提出新挑战,1+X证书制度试点、三教改革、学分银行等职业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改革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提出新挑战。

针对以上问题,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为切入点,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资源、教材与教法改革、教学创新团队、实践教学基地、社会服务能力、可持续保障机制等方面研究并实践了如何培养人才。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内容

支撑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战略、“互联网+”战略、人工智能战略,融入区域发展,对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联合省内外知名信息技术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资源、教材与教法改革、教学创新团队、实践教学基地、社会服务能力、可持续保障机制等方面整体提升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水平。

1.深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持续深化专业“四方共育、五轮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校、政、行、企”四方共育为支撑点,人才培养全过程坚持“人才共育、课程共设、师资共编、基地共建、过程共管”的“五轮驱动”原则,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形成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1+X证书制度试点为契机,开展云计算技术平台运维与开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的研制与开发,深度推进书证融通人才培养,将1+X证书制度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书证共生共长模式、实现证书认证与专业教学同步,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及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等内容纳入专业课程教学,促进职业等级证书与学历证书的相互融通。

2.对接岗位,加强课程教学资源建设

对接专业职业岗位,明确群内专业之间的关系,构建“平台+专业(技能)+高阶”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平台”课程培养专业的基本规格;“专业(技能)”课程培养专业核心能力,并融入行企、大赛等标准;“高阶”课程模块引入1+X证书制度,提升、拓展学生的专业技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深化课程思政改革。课程建设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融入内容、措施、成效,实现专业核心课程思政要素全覆盖。

推进课程内容改革。联合企业实施课岗融通、课证融通、课赛融通,将行业技术标准、职业岗位标准、职业资格标准、技能大赛标准、1+X证书制度试点等融入课程内容。结合专业教改实际,采用“一体化设计、结构化课程、颗粒化资源”的思路,依据网络工程师、云计算工程师等岗位的人才要求,按照行企标准,以应用为重点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开发文本、图片、音视频等资源素材,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3.课堂革命,推进教材与教法改革

联合行企,使专业、产业、人才之间高度契合,为云计算、网络等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的发展服务,紧跟内容新、版式新、形态新、阅读体验好的新形态教材建设趋势,以专业核心课程教材为重点,以职业工作过程为导向,将企业行业技术标准、工艺规范、工程案例等引入课堂,借助信息技术,开发与专业教学资源相配套的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说明书式一体化专业教材。

推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革,按照“准员工标准”推广和普及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将课堂融入工作之中,推广“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模式,实现全场景立体式交互,推动“知识”课堂向“智慧”课堂的转变。

推进考核方式改革。课程考核改革要突出“三化”:考核方式多样化,考核内容能力化,成绩评定过程化。课程考核改革与职业资格证书、技术等级证书等挂钩,使课程评价具有职业针对性和实效性。设置1+X证书制度试点、技能大赛、创新创业等项目成果置换课程实施细则,在专业上全面推行 “以证代考、以赛代考、以成果代考”等课程考核方式。

4.专兼结合,打造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

从合作企业、知名院所柔性引进技能大师、知名教授、优秀博士等高端人才,充分发挥名师在专业建设、团队打造、项目实施、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中的引领作用,带动师资队伍建设水平的整体提升。

落实“过教学关—教坛新秀—骨干教师—教学名师”的青年教师遴培机制,针对新入职教师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开展传帮带,提升新入职教师驾驭教学的能力,落实卓越团队培植计划,组建名师引领、博士示范、企业专家协同,集教学、科研、技术服务为一体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学创新团队。

5.校企合作,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适应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动态调整、优化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聚焦云计算等行业前沿技术,服务信息技术产业转型升级,与合作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及人才培养基地,打造“一带一路”信息产业技术创新创业示范园区,搭建“一带一路”信息技术研发推广平台。建成集生产实践、顶岗实习、教师企业锻炼、协同创新、学生创新创业“五位一体”的实践基地,为师生能力提升、技术学习、实践教学、实习与就业提供有力支撑。

提升实习基地内涵建设。一是实训基地实行企业化管理、营造企业化职业氛围,实训方式、过程企业化,按企业化工作流程组织实践教学环节,按市场化要求进行实训成本核算,加强设备管理、教学管理,在企业化运作基础上形成与专业技能训练紧密结合的系列化实训项目,使实践教学有较强的针对性。二是校企共同推行学生评价体系改革,设置学生双向考核方案,围绕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提升,构建“岗位任务”“技能水平”“职业素质”“实习成果”等为核心的指标体系,考核评价指标能够精确体现学生顶岗实习成果。三是实训基地的运行根据不同的实训内容采取不同的模式,对实训基地采用统一管理、统一调配的开放管理体制,提高实训基地使用率;实训基地建设注重打造产教融合的育人环境,体现岗位环境、工作制度、行为规范等特色文化,将实训基地建成域内校企共建的示范窗口。

6.融入区域,提升社会服务贡献能力

全力落实“一对、两高、三无、四心、五不”的就业工作标准,全面推进优质就业工程。聚焦区域新一代信息技术重大发展战略,与优势骨干企业开展就业合作,落实待遇保障和职业发展通道,推荐毕业生到中小微企业就业,为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提供人才支持。

积极开展职业培训。服务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重点领域,依托云计算平台运维与开发认证中心等职业资格培训认证中心,发挥专业师资与山东智顷数位学习资源优势,面向域内中小微企业、科研院所、职业院校等机构及社会开展技术技能、教师执教能力、职业资格认证等方面的技术技能培训。

7.创新机制,推进专业可持续发展

建立科学决策咨询机制。为了专业建设科学、高效、有序的推进,成立由学院负责人、企业技术专家、专业负责人等组成的专业建设决策咨询委员会,从专业建设规划、过程实施、质量保证全方位、全过程参与专业建设。

建立动态调整优化机制。建立产业需求与人才培养联动机制,构建对接产业、动态调整、自我完善的专业建设发展机制,促进专业资源整合和结构优化,发挥专业的集聚效应和服务功能。

创新和完善质量保证机制。专业建设实施目标责任考核机制,形成“制定有统筹、过程有管控、成效有监督”的运行机制,促进专业建设形成各质量主体自我约束、自我评价、自我改进、自我发展,确保专业建设有序推进。

结 语

培养模式改革成效显著,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了赛教融合的教学模式,推动了1+X证书制度试点,形成了一批专业化的教学标准,构建了协同育人新机制等。课程教学资源得到丰富和完善,构建“平台+专业(技能)+高阶”模块化课程体系,推行课程教学改革,拥有了较好的专业教学资源。教材教法改革持续深入有序推进,课堂教学方面深入推进了信息化改革,同时形成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教学创新团队得到持续优化,形成了高端人才为引领,骨干教师为支撑的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为人才培养、科研创新、技术服务等提供智力支持。实践教学条件显著改善,在“校企双主体投入、专业化办学、企业化管理”理念引领下,建成产业学院、完善“五位一体”生产性实训基地,形成了实训基地建设新模式。服务贡献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依托产业学院和生产性实训基地,服务教学、域内中小微企业、科研院所等,高职院校的技术创新、技能鉴定、师资提升、社会培训及脱贫攻坚等项目形成了社会服务品牌,使得保障机制能得到不断的创新和完善。遵循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基本理念,建立了科学决策咨询机制和动态调整优化机制,创新和完善了质量保证机制,推动了专业建设内涵式发展,同时还提供了相应的机制保障。

参考文献:

[1]蒋思海.计算机应用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9(36):244-245.

[2]田丽娜.“双高计划”背景下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群建设对策探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10):50-51.

[3]李文,黄文,黄丽韶,等.应用型人才多元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8(7):246-250.

[4]方旭,朱敏,梁吉申,等.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在士官职业技术山东智顷数位学习中的改革探索与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9(S1):10-13.

[5]杜朝晖,吴红.服务产业与促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相融合的探索——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例[J].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教学论坛,2020(29):339-340.

[6]柳汨.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课程体系优化策略研究[J].当代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12):65-67.

[7]周建松.“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治理能力提升研究[J].山东智顷数位学习与职业,2020(14):13-18.

[8]李梦卿,邢晓.“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路径[J].高等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研究,2020(5):72-79.

[9]李伟只.“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特色专业群建设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山东智顷数位学习,2020(5):34-38.

[10]李梦,卿邢晓.“双高计划”背景下高等职业山东智顷数位学习人才培养方案重构研究[J].现代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管理,2020(1):107-114.

作者单位:咸阳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