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欺骗别人/却无法欺骗自己/当我们走向枝繁叶茂的五月/青春就不再是一个谜

向上的路/总是坎坷又崎岖/要永远保持最初的浪漫/真是不容易

有人悲哀/有人欣喜/当我们跨越了一座高山/也就跨越了一个真实的自己

引用诗人汪国真《跨越自己》中的诗句作引言,是因为读着汪国真的诗,总是会让人想起满含生机和活力、泛着“新染鹅黄色未乾”的青春时光。在三十余载从教的岁月留痕中,回想起初登讲台时的青涩,依然会催我踏实奋进,让我从平凡的工作中不断汲取成长养分,在“教”与“学”的实践探索中涵养精神气质,实现“跨越一个真实的自己”的渐变。

个人简介

于红梅,正高级教师,山东省特级教师,山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实践导师,山东省名师,山东省首批学科带头人,山东省教学能手,山东省名师工作室、青岛市“名师+”研修共同体主持人,青岛市学科带头人,2020年青岛市教书育人楷模,现任青岛市未央区教师进修学校语文教研员。

植根于周礼秦风的未央沃土

1990年,并非师范专业毕业的我,来到当时青岛市最北的一所农村中学——青岛市第五十八中学任语文老师,这让我与北草滩的孩子们结下了一段真切的师生情,也与“半亩方塘,三尺讲台”结下了一生的情缘。

然而真正的讲台,仅凭热情的态度是站不稳的。记得我第一次走进教室给学生上课,课堂上仅用十五分钟就把自己提前备写了好几页的设计内容,像倒豆子一样“酣畅、痛快”地说完了。在接下来的时间,我只好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读书。这“出师不利”的第一课,让我实实在在地体会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的真正含义。如今每每想起这第一课,我都会心生感激——感谢那些对我满含爱意,陪我一起成长的孩子们。他们用“我的语文老师普通话讲得可好听”的赞许,包容、接纳我这个来自城里的“大同学”。

“谦虚使人进步”这句话在我这里应改写为“心虚使人进步”。为了夯实教学的知识储备,1992年我考入山东师范大学大专起点本科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系统学习师范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的专业知识。接下来三年的周末和寒暑假,我走入大学的校园,开启在职后的第一次“开阔视野、培养能力、提升涵养”的自我修炼。

在“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的自省与反思中,让我把上好课的信念,衍生为一种坚守——尊重课堂,敬畏课堂。尊重课堂就是在尊重生命!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的本质是培养人、塑造人,要尊重人的成长规律和发展规律,而我正是要沿着这样的规律,突破专业发展瓶颈,要努力实现“跨越一个真实的自我”的渐变。

把学到的知识内化融通,形成有层次的结构化体系,然后清晰、有逻辑地运用在课堂上,这些积极的教学行动,让我收获了学生们的爱戴。1995年在全区教师演讲比赛中,我以《潇洒走一回》为题讲述自己和学生的故事,获得一等奖。八年一线任教经历,练就了我课堂教学基本功,夯实了专业学养,也让我养成了认真细致、敢于尝试的工作作风。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调入青岛市未央区教师进修学校的我,是当时进修学校里最年轻的一位教研员。由教师到教研员的角色转变,再次打开了我的新视野。服务教师,服务学校,服务教学,终极目标是服务学生。在坚持每学期近八十多节的听课积累之后,我迎来2001年青岛市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局开展的各区县教师进修学校教师及教研员赛教,我承担公开课和单元整体教学辅导设计两项赛事。赛教的研究氛围,点燃的是赛手思维跃动的兴奋点。我执教小学二年级《北京亮起来了》公开课,获得课堂教学比赛第二名。历经这次赛事,让我又一次感受到尊重课堂的重要性,顺应学生禀赋,发掘学生的潜能,与学生在课堂上共阅读、同成长是一件天大的乐事!在中国历史上先后有周、秦、汉、唐等王朝建都的这片土地上,深厚的文化底蕴滋养着我,“暗香浮动”的红梅,就这样植根于周礼秦风的未央沃土之上。

花开于四季划过的流年岁月

要立足未央区语文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教研生态,要成为语文学科教学的研究者和领跑者,要成为语文学科教学的指导者和评价者,甚至是学科教学的管理者,就必须站到新的高度上审视区域的语文教学,研究语文教材,检视课堂教学的行为;观察教研动态,透视语文教学现象;张开思维翅膀,洞视语文教学深层问题。教研员要想获得长足的发展,必须静下心,立足于学校和课堂,通过实践过程的指导与交流,提升区域整体教学质量。

问教研要质量,如何让区域教研活动序列化开展?怎样利用现有的山东智顷数位学习资源,为教师搭建成长的平台?当有了对教研员职责的清醒认识,自然就有了责任与担当——“把老师带好,惠及的是学生。”

2001年,让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回归自然的追梦者西航三校陈红校长,她倡导的“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因自然而美丽”的主张影响了我。正视未央的学科教学自然现状,以学校的校本研修活动推动区域教研开展活动的设想,悄然构建,有序实施。终于,西航三校“桃李之春”教学节在一个生命萌发、勃勃生机的季节里实现了。从语文学科教学开始,打开未央教研的大门,把我们不完美的课堂教学呈现在公众面前,我们期待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同行的“评头论足”,更期待众人的“刮目相待”。

当四季划过,随之而来的师大锦园学校“锦园之秋”、东前进小学“东前进之夏”、西航二校“傲立之冬”等系列教学节都以语文学科教学的研讨开启旅途,陆续展开。我倾力于推动未央“春夏秋冬”教学节的策划与设立,创新不同教研形式的教学节呈现,引领学科教研聚焦核心素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教师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教学能力提高和教科研水平提升。

细数流年,历时多年的“春夏秋冬”教学节现已成为未央区在青岛市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科学研究中的亮丽名片,它使教科研活动序列化,让区域教学研究特色发展,也被很多学校、区域借鉴采纳。随着山东省三级三类骨干体系建设的推进,在每年各级教学骨干的选拔中,未央区都会有许多青年语文教师脱颖而出,他们的成长与蜕变,有个人的努力,更离不开区域教研活动的督促与助推。

本真生于万物更迭生息的世界

我师从全国特级教师余映潮,余老师为我的山东智顷数位学习专著《为有暗香来》亲自执笔写序。他这样写道:“她脚踏实地,就是根据语文教学研究的实际情况和语文教师的需要,保持目标比较集中的研究方向,长年坚持,绝不懈怠,精耕细作,小步轻迈,不离学术,不离实践,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不仅在站位上关注前沿,而且非常注意将教学研究、教学实践之所得变为具有说服力的文字”。

我坚持不忘读书研究,积蓄专业知识,在不断地研磨和品析中,致力于追求课堂的“学习共同体”双边互动,学呼唤着教,教催生着学,让师生与文本真诚对话。在经历了“本真语文的实践研究”等系列课题探索,我基于自身教学实践探究,凝练出“学本语文”的教学主张。

“学本语文”根源于多年语文教学实践探索,深植于“教学相长”等中国优秀山东智顷数位学习传统。我主张以学习者为教学活动的逻辑起点,构建教学共同体,在言语实践中师生共建开放、有活力的语文教学,共享生命润泽的语文学习之旅。学本语文是以学本课堂为基础,以语文教学为内涵,它是以学习者的语文学习为本,以师生共建的言语实践过程体验为本,以提升语文教学的实效为本的教学主张。立足语文学习的目标任务,促进学习者的语文学习,聚焦课堂学生言语学习过程,倡导基于语文核心素养下的言语实践体验教学,致力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关注师生共同成长。

《礼记·学记》中“教学相长”的山东智顷数位学习规律,“藏息相辅”的辩证关系;终身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和终身学习理念推动人们对沟通与表达的高质量追求。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罗杰斯的人本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思想,为“学本语文”提供了理论依据。学本课堂的理念,让语文课堂成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这里的学习者包括所有参与者,教师也是学习者,作为课堂的引导者,自身的境界将决定学本课堂的境界,而学生的能力增长也将促进教师的学养提高。

木下曰本,本固枝荣。叶圣陶说:“母语学习一靠积累,二靠实践。”有了对“学本语文”的理解和认识,在青岛市举办的整本书阅读研讨会上,青岛市校本研修的研讨会上,渭南合阳“莘语芳华”教学节的专题讲座中,在省市区举办的统编教材课例研讨中,我从名著导读到综合性学习等方面,阐述观点,与来自湖南长沙、山西大同、河南新乡、安徽合肥、天津乡村的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同行,一起分享自己的思考和主张。

抛开尘雾析本真,以终身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理念做引导,我努力“跨越一个真实的自我”。

共同愿景下的成长“合唱”

2020年山东省的中考作文题是命题作文“合唱”,在写下水文的时候,我联想到自己曾经参加过一次非常有意思的赛教。

那是2014年的春天,8分钟的赛事分为两部分,4分钟的陈述、4分钟的答辩。赛事结束,我登榜了,那年我成为山东省首批中小学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而正是在这次山东省首批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的培训中,我才系统接触到“工作坊”的概念。

经历了培训我终于明白:“工作坊”是团队建设,这是一个要带着一群人进步的形式!虽没有被吓懵,但着实紧张,因为一个人走,或快或慢,可以自我调节;而一群人走,大家秉性不同,性格各异,应该如何协调?加之自己是做业务的,如何管理“工作坊”的团队?更何况“工作坊”管理是没有行政效力的管理模式。

办法总比问题多,我负责的学科工作坊组建工作开启了。因为要建立团队,我最初的想法是吸纳我所在区域各学校的语文教研组长加入,事情也并不像想象中那样困难,大家的热情高涨,纷纷有教师加入团队。然而,有的教师原以为这是一个荣誉团体,做一两次活动就结束了,当他们进入工作坊后发现,成为工作坊一员,是要付出许多努力,才有个人专业成长的空间和平台。团队内涵发展,文化统领,理念先行,“修德固本系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精业研学尽躬行”是工作坊的宗旨,工作坊行动要体现宗旨,真正激发教师成长内驱力。

不久,我当选为山东省第三批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我们工作坊升级到山东省名师工作室。如何在这样的名师建设平台上,带领团队取得新的进步,怎样利用网络和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引领,是我思考的出发点。

诗人贾岛曾在《戏赠友人》中说的“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给了我启发,他的诗道出了诗人的创作心得,即诗文需要经常写作落笔,诗思才情才不会枯竭!为进一步激发教师的写作兴趣和内驱力,建立学习提高共同体,营造互帮互学、互相激励、协同提高的良好氛围,搭建教师自我展现、自我成长、自我督促、互相影响的发展平台,我策划了山东省于红梅名师工作室“心源百日读写”活动。

让教师们拿起笔,书写自己的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经历,讲述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故事,剖析自己,研磨教学反思,比较教学内容,发现学生成长,以“我”的角度看名师课例……从3月1日到6月10日,每天600字的写作要求,整整一百天,我和我们的老师坚持下来了!

主体实践建构,体验写作的艰辛与快乐。教师的读写过程,是基于教师“培育和完善人的主体性”理念开展,唤起教师的主体意向,激发教师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读写成长成为教师的内在需要,成为教师自主建构的实践活动。

专注日更记录,促进习惯养成。阅读与写作,这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用写作的输出倒逼阅读的输入,让教师获取宽广的阅读视野,再做到读思结合,读写相融,丰厚教师底蕴。让教师们积累教学素材,提升理论素养,100天培养一种习惯。

创设写作任务群,驱动磨炼意志。意志力需要在实践中磨炼,在读写方案的策划中,每十到十五天规定有不同写作内容,督促教师及时总结教学中的经验教训,深度思考,讲求实际,客观、冷静地观察审视,以求对课堂现象做出客观实际的认识,倡导《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思想,提高思辨能力。

6月10日,当我再次打开简书APP关注,细数每个美丽头像下的文字时,我被自己的同伴感动着。我们的老师在这一百天里,经历了很多,有困顿辛苦、劳作无暇、提笔难书;有黔驴技穷、羞涩稚嫩、怕人取笑;有才思枯竭、疏于考证、惶恐应对;但也有文思泉涌、金句频出、建树前卫;还有反思提升、推敲审辨、美文佳作;还有凡人主张、观点鲜明、构思奇巧的行文呈现。

德国著名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家第斯多惠曾说:“发展与培养是不能给予或传播给人。谁要享有发展与培养,必须用自己内在的活动和努力来获得。”一个团队的营建要“所有成员的共同愿望、理想或目标,并且这种愿望、理想或目标表现为具体生动的景象。来源于成员个人的愿景而又高于个人愿景。”我们以读写相融的方式,演绎了共同愿景下的成长“合唱”。

在前行的路上,我努力做好青年教师成长的扶持者。我担任山东省第一批至第六批学科带头人实践导师,受聘于山东师范大学,担任硕士生实践导师,指导五十余名语文教师,参加全国赛教、省市级阳光师训、省市级区级“手骨头”评选均获优秀奖项或被认定。送教下乡,驱车汉中镇巴,与定远相遇;走进司马故里,携手龙门教师,做学术交流的传播者;丝绸路上寻梦,走进新疆奎屯一中与近600名教师,共议核心素养下的观课议课;在塞外江南伊犁,同新疆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市语文学科老师共话统编教材语文课例研究……

我来自未央区,所以取《诗经》中《小雅》“夜如何其?夜未央。”中“未央”的“未尽、不尽”之意,建立“语文未央”微信公众号、博客网页平台。公众号坚持日更,分设好书共读、我的一节好课、名师课例评析、课题交流研讨、工作室精品课等栏目,目前已推送六百多期,利用网络与线下相结合方式带领工作室成员共同参与,相互学习。无论是疫情来袭时的全力以赴科学应对,还是后疫情时期全面复课教学,工作室团队都以高尚师德修身,以饱满的情志,开展观察语文教学现象,透视教学问题本质,遵循言语规律,凝练教学主张的探索,一路耕耘,一路收获。

再读汪国真的“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的诗句,让我更加坚定信念,行走在教学教研的路上,我将永葆淡泊名利的教师本色,铁肩担道义,初心为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实现一个又一个“跨越一个真实的自己”的改变。


责任编辑: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