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又清明。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融合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精华,距今已有二千余年历史。从唐朝开始,人文浸染,演绎出诸多习俗,禁火、扫墓、祭祀之外,还有荡秋千、蹴鞠、踏青、植树、放风筝、插柳、射柳、斗鸡等,以祭祀最为隆重,从此长盛不衰。

早在初唐时期,寒食节已经风靡全国,不仅“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寒食扫墓蔚然成风。寒食节的墓祭习俗,初唐时期已在民间盛行,唐玄宗时被编入《大唐开元礼》。从唐朝开始,朝廷为官员放假,以便归乡扫墓。据《唐会要》卷八十二载:“(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二月十一日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按大历十二年(777年)诏令,唐朝衙门依例放假五天:“自今以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到贞元六年(790年),假日加到七天。显然,唐朝时候,清明节已经成为很隆重的节日。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的太平盛世,也是我国诗歌的黄金时期;唐朝人的清明节,在诗歌里便可窥其全貌。流传最广、家喻户晓的,当推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景象清新,意境优美。诗人韩翃留给后人的《寒食》,笔法含蓄巧妙,以讽刺抒愤懑:“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全诗似乎只是描绘寒食节的浓郁情味,从字里行间不难感受诗人强烈的不满,对权势显赫、作威作福者的辛辣讽刺。

因《枫桥夜泊》而久负盛名的诗人张继,其《闾门即事》一诗耐人寻味:“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顷田。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触景生情,客观地写出了“安史之乱”带来的社会现状:“春草青青万顷田”“清明几处有新烟”,大量的农民被召从军,田地荒芜、家中孤凄,放眼四望,凭吊亡人,竟无新烟,清明依旧,思念依旧;“试上”更是生动地勾画出了诗人不敢窥望凄凉之景之心。对“上”有强烈不满,对“下”有深切同情,忧国忧民,流露无疑。

诗人宋之问的《途中寒食》,读来感慨系之:“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被贬途中,驻马江边远望,不见洛桥离人;虽然放逐南方,还是惦念北方明主;故园成断肠之地,又长出了新的柳条!失意、惆怅、惦念、伤怀,伴随着诗人,挥之不去……

在历代百余首清明诗里,晚唐诗人温庭筠的《清明日》一枝独秀:“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马骄偏避幰,鸡骇乍开笼。柘弹何人发,黄鹂隔故宫。”清明扫墓是中国的传统习俗。温庭筠此诗,便是写人们在清明节外出踏青的喜悦心情,短短四十字,充满诗情画意,画面丰富多彩,叹为观止。

唐末诗人韦庄的《长安清明》,写清明时的人事和景物,语言清新:“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此诗妙在尾联点出“风光似昔年”,“记得承平事”,透露出对盛世的怀念。

唐代以前,没有任何朝代的清明节有假期休闲,且规模如此隆重,习俗如此丰富。唐朝人的清明情怀,因为诗歌的辉煌,诗人不同的境遇、不同的情怀而千姿百态,丰富多彩,足可窥见灿烂、繁荣的大唐气象。

唐朝人的清明节,超越前朝,开启后来,在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成为气象博大的历史奇观。

责任编辑: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