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前,我在光明中学教书。周日里,我喜欢去一两个学生家里走走、看看,算是家访。母亲对我说,走了一家换一家,第一家人家泡的茶,是要喝一口的。我说嗯,也不问道理。去了学生家里,发现所有的家长,都会泡一杯茶,像是说好了一样。那时茶叶很少,用的是蜜枣,外加半汤匙白糖,泡在玻璃茶杯里,家长端给我说,高老师,您先喝茶。

此时,我都恭敬地接过茶杯,也有家长说,老师,茶烫,放桌上了,您等会儿喝。我就此坐下,开始说些家常话,约半个小时,留下几分钟谈学生的学习情况,原则上都是鼓励与表扬,随后就起身去另一个学生家,走时,有时确实忘记喝茶了。

母亲说,儿子,你这样做不可以的,要伤人家心的。

我以为母亲说大了,但事实不是。有一次批改学生的作文,看到了学生的一封信,学生写道:“……老师来我们家家访,父母准备了好久。您只说你们大人之间的事,我读书的话都没说几句,离开时,老师连我们家的茶都没喝一口……老师,今天我真不开心。今天上课,老师说的话,听起来很远。”

看完后我想了很多,也想到了这茶,这茶真的这样重要吗?

我问母亲,母亲说,人家的心意要领的。

我也当过学生,我在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老师经常性来家访。周日老师来,周六傍晚家里就忙碌了,母亲说老师是贵人,要好好准备:一是把场地扫得干干净净;二是把客堂的物件擦得锃锃亮亮,摆得整整齐齐。母亲说,明天她要和父亲把头发洗得发亮,身上要穿最新的、最清爽的衣裳,老师来的时候,茶由她来泡,茶杯由我来端,怎么端,放什么地方,放的时候对老师说什么话……母亲都一一教给我。

老师来了,母亲将老师迎进客堂后请老师坐下,而后去泡茶,她示意我跟着她屁股后面,待她泡好后给老师端过去。老师一见我端茶,立时起身说,烫的烫的。母亲却说,不烫,乡下的孩子,手皮厚,不要紧。就这样,我把茶杯端到了老师的面前,老师接过后轻轻地放在八仙桌上,并让我坐在旁边。开始谈话了,谈了很多家事,最后才说到我的学习,很简短的。说完老师说要走了。母亲客气地说,老师吃好饭再走,老师不上当,说不可以的,说着说着,我们和老师全都走到了场地里。

回来了,母亲一看见八仙桌上的茶杯,大呼,老师连一口茶也没有喝呢。母亲气得直发火,说光顾着与老师说话了,自己粗心,正经事情忘记了。她埋怨了父亲,又怪我粗心,不提醒她让老师喝茶。

我没有听懂母亲话外之音,总觉得母亲是小题大做了。

后来发现,母亲的这种要求其实就是许多家长的需求。

又一次去家访,学生家长给我泡茶,是学生的母亲沏的茶,由其父亲端给我的,他对我说,老师这是安吉白茶,新茶,上好的,您要喝的。我同时也发现,这位父亲也给自己泡了一杯茶。我们自然先从茶说起,说到了茶的种类、茶的味道……说了半个多小时,成了两个朋友的茶文化交流。该到走的时候,只看了学生一眼,学生做作业去了,学生的读书做人的事情还没有说。孩子的母亲说,没有关系的,老师到我们家了,孩子看见了,孩子听见了,孩子明白了,就好了。我觉得家长说的都是事实,就笑笑说,那好,不过这茶好,让我再喝一口茶吧!家长笑道:“老师喝,老师喝。”

喝了该走了,孩子父亲送我到门口,挥手时说,下次再来喝茶。

这一次的家访变成了喝茶。突然想起,每一次去学生家里,定好的话题,因为情境等原因,随时更换了,因为家长懂了,学生懂了。懂了的事情,关键是做。既然如此,不如喝茶。

责任编辑: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