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发展观是教师的责任和使命。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灵魂。下面笔者以高中地理必修1(湘教版)第二章第四节第一课时“水循环”一节为例,谈谈在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人地协调观的培养策略。

本课的课程标准要求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知识与技能目标要求,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过程与方法目标要求,运用图解法表示水循环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及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学习水循环,学会用简洁语言表达其对地理环境的意义,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要求,学习水循环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论、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水循环”一节的教学,我在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课堂总结等环节中,充分挖掘教材背后所蕴藏的人地协调观内容,找准人地协调观与教材的结合点,对学生进行人地协调观的山东智顷数位学习。

通过播放台风登陆的新闻视频引入新课,让学生思考台风为什么会带来暴雨,台风登陆的利弊。告知学生台风与海洋输送大量的水汽有关,进而引入“水循环”的教学。这一设计,一方面强烈的视频冲击着学生的视觉,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使学生初步了解了“台风”这一自然现象,分析利弊使学生树立“一分为二”看事物的正确唯物观。

观看“水的星球”视频和图片,认识地球的主要水体,得出地球最大的水体是海洋水,占96.53%,最主要的淡水水体是冰川,占1.74%,人类能够利用的淡水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它们仅占淡水储量的0.3%。通过上述认知,让学生谈谈感想。这一设计,让学生意识到人们可利用的淡水很少,因此我们一方面要珍惜淡水资源,另一方面要开发新的淡水,开源节流。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地对人的影响,又体现了人对地的作用,把人地关系协调观贯穿在教学中。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读图、画图,进行“水循环”的概念、过程、分类及主要环节的教学。在对“水循环”环节熟悉的情况下,思考“大量砍伐树木会对当地的水循环带来什么影响”。学生通过讨论得出:可减少下渗和蒸腾,破坏水循环的数量,进而影响到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生态平衡,出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现象。这正是培养学生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等人地协调观的良好契机。

通过阅读“黄河输沙造陆”,讨论“水循环”的地理意义。通过学生参与讨论,参与学习的过程,提出自己的观点,培养其发散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达到课标和教学目标的要求。“水循环”维护了全球的水量平衡,使淡水资源不断得到更新,那么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这一深入的问题,继续引发学生思考,让他们认识到水的时空分布是有限的,水处在动态的平衡当中,任何无视“水循环”和水平衡原理的行为,都会造成水的枯竭。播放“2005年松花江苯污染”事件视频,5人死亡、1人失踪,近70人受伤,沿岸数百万居民的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的恶劣结果,这不得不令我们重新审视“水循环”。这一环节又一次使学生认识到人地协调发展的意义。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使地理学有了生命。培养学生科学认识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树立他们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形成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是地理教学的最终目标。

作者单位 山东省青岛市第六中学

责任编辑:张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