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其重要性毋庸赘述。然而,多少年来,写作教学却始终还是语文教学的沉疴宿疾。

笔者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对学生佳作和“病文”作过比较分析,归纳出了三方面普遍性问题:一是内容生搬硬套,假话、空话、大话连篇,缺乏真情实感和对生活的独特体验;二是语言上苍白平淡,平铺直叙,无话可写,“流水账”和“闲谝式”作文最为常见,没有把瞬间发生的事定格下来,把综合性的事情分解开来叙写,不生动具体,无法深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三是结构无层次章法,不懂详略、主次、照应、过渡、铺垫,随性而为。此外,“文面”问题依然严重,学生书写习惯差,字迹潦草,错别字较多,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等现象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习作的质量。

对此,由表及里,由果溯因,透过学生作文中表露出的“群体性问题”,从教学实践层面入手进行深入理性分析,找出问题存在的根源,才能“对症下药”,帮助学生走出“作文难”的困境。

一、作文出现 “群体性问题”的实践归因

教学内容空泛。长期以来,语文教师很少对学生的写作状态和作文样本进行认真调研,写作实践题目过于呆板、单一,局限性大,学生缺乏写作兴趣。作文教学 “重形式、轻内容”,要么范文引路式,一个题目加几篇范文,让学生简单模仿写作;要么情境创设式,表面“热闹”的活动,实则对学生内心触动不大,写作言之无物;要么技法传授式,即反复讲解零散的写作知识、技法或应试高分“宝典”。这些做法都没抓住作文教学的实质——思想内容,缺乏系统性、科学性、逻辑性,致使“泛滥了技巧,孤独了灵魂”(赵明语)。

阅读感悟浅薄。现在的学生书包越来越重,功课越来越多,读书越来越少,且多为“浅阅读”,渐渐变成胸无点墨、头脑空空的“空壳人”,死记硬背、盲目刷题的“机器人”,见解肤浅、视野狭窄的“侏儒人”,眼睛斜视、钻牛角尖的“偏执人”,情感苍白、心灵沙化的“贫血人”,心乱如麻、神思恍惚的“迷瞪人”,甚至价值扭曲、心理晦暗的“变态人”。(于树泉语)阅读是汲取,是“打精神的底子”,由于学生阅读积淀欠缺,且未能从有限的阅读中汲取充足的“养分”,只读不思,读写分离,难以形成较高的语文素养,培养不出良好的语感。

写作实践匮乏。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认为:“现实生活是文学写作的唯一源泉。”当今的中学生并不缺少生活阅历(即便是寻常的生活细节,也有很多可感知、可挖掘、可抒写的东西),然而身处这个快节奏、物质化的时代,却很少静下心来体察生活中那些稍纵即逝的瞬间,缺乏对自己内心的关照及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入思考,慢慢失去了对生活和文字的敏感。即便有一些零星思考,也因为缺乏系统的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难以形成文从字顺、有真情实感、有创意的佳作。

二、正确认识写作活动的特性

作文是一种产品,它体现了写作活动的实践性和科学性。作文是写作活动的物化,是由意识到思想再到语言的内在情思逐渐外化的复杂过程,其最终表现形式为“文字”。它与同属精神产物的音乐、绘画不同,也与工业产品的机械零部件、螺钉不同,不是一个个“文字”的简单堆砌,而必须遵循辞藻、语法、修辞、逻辑等语言规律和思维规律,融入写作者主观的、个性化的思想和情感。它可以被模仿,却无法被代替。

作文是一种工具,它体现了写作活动的目的性与应用性。写作的目的在于表情达意,所用凭借的文字本身就具有“造形”“传声”“表意”功能。作文是经过科学“加工”的书面语言,比口头语言更明白晓畅,更准确精炼,更严谨周密,成为写作主体正确思维、表达情感的载体,认识自我、认识他人、认识世界的工具,反映现实生活的镜子,对外信息交流的媒介,最终使信息传播得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桎梏。

作文是人的生命的一种存在方式,它体现了写作活动的人文性与创造性。马正平先生认为:“写作是人类运用书面语言文字创生生存自由秩序的一种精神生产活动……在表层上,写作是一种表达情意、交流信息的行为;在深层上,写作又是一种生命生存的形式、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讲,写作是对生命秩序的创生行为,具有一种哲学性、生命性,它潜藏在语言内部。每一个语言文字的背后,都站着一个富有个性的人,他们的生活阅历、知识积淀、思维能力、心理品质、审美情趣、交际方式等千差万别,作品自然也就烙上了独特的生命印记。

三、突破写作教学难点的几点建议

(一)从宏观上建构更适切的课程教材体系

1.进一步修订完善课程标准

刘兼在《国家课程标准的框架和特点分析》一文中指出:“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是整个基础山东智顷数位学习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枢纽。” 课程标准是“纲”,“纲”举而“目”张。只有解决了“教什么”(目标与内容)的问题,教学才有“抓手”,目标不会落空;解决了“怎么教”(途径与方法)的问题,教学才不至于无序、无效。针对课标中关于写作规定的泛化问题,应进一步明晰化和具体化,将各学段、各年级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建议、评价方法等再明确、细化,由表及里、条分缕析地进行阐述,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可测量性,为写作教学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2.尝试编制写作教程

写作教学应以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心理学、语言学等为理论依据,遵循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教学规律,深入研究学生的写作状态和写作样本,抓住作文教学的本质属性,精心编制梯级化、专业化写作教材,建立一套完整的知识系统、训练系统、教学系统和例文系统,按阶段明确教学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写作训练。当然,不提倡也不可能编写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统编教材”,更应鼓励全国各地语文专家、名师、一线教师集才凝智,结合本区域学生作文实际状况,挖掘丰富的写作课程资源,开发与编制具有较强实用性、灵活性的“地方教材”或“校本教材。在此基础上,合理设置写作课,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教条化,灵活整合、取舍、添加、改编写作教材内容,合理开发和运用写作教学资源,提高写作教学效果。

(二)从实践上探索有效的作文教学路径

1.重视写作教学内容

叶圣陶先生指出:“通过写作关,大概须在思想认识方面多下功夫,思想认识是文章的质料”,“我们不能只思索作文的法度、技术等等问题,而不去管文字的原料——思想情感等等问题。”“写什么”(思想内容)才是写作教学的根本。在关注学生“怎么写”(写作技法)的同时,更要重视对写作思想情感的启迪,从题目设置到过程指导,鼓励学生说真话,诉真情,自由表达独立的思考和见解。如寒假期间布置了如下“组合训练”:

①参加“春节”主题实践活动,自选角度写一篇作文,可以记春节期间的一次旅行,记一次活动或劳动体验,可以介绍春节的有关文化习俗,可关注社会热点谈看法……

②观看一部优质电影或纪录片,或收看一档有知识性、趣味性、人文性的电视综艺节目,作好收看记录或写观感,不限形式。

③以“一年又一年——我的2020关键词”为话题,自由作文,鼓励有创意、有真情实感的表达。

开放性的写作题目,贴近生活实际,在师生共同探讨交流中,学生有情可表,言之有物,不仅可以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还能增强获取作文素材的能力。

2.加强读写结合训练

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语文教材及课外经典著作的价值,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提升阅读量,开展多种形式的读写结合活动,以读促悟,以读促写。如学习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后,要求学生课外阅读《城南旧事》,并根据所读所思开展“书信”写作练笔——“结合文章内容和自己的人生体验,男生以爸爸的口吻给英子写一封诀别信,女生以英子的口吻给天堂的爸爸写一封信,诉说自己的心声,内容自定,字数不限”。不少学生立足文本,拓展想象,真切地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

再如,开展了以“生命”为主题的“群文教学”之后,指导学生以《假如我的生命只有最后三天》为题作文,设身处地去感受、思考、想象,与自己的内心对话,写出真情实感来。学生佳作连连,有诗歌、散文、童话、书信、日记……展现了自己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给人以感性和理性思考,实现了“阅读与作文”的统一。

3.强化写作实践体验

黄厚江老师提出“共生写作”,提倡老师带着写作“种子”进课堂,带领学生在“亲历”和“体验”中一起写作文,共同分享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参与构思、表达、评价、修改这一不断提升和领悟的完整过程。教师应抓住关键点,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深入感受与体验,打通写作与生活、写作与做人的关联,在实践中学习写作,在写作中感受生活,写出有创意、有质感、有厚度的文字。

如,春季刚开学的某日,天空骤降大雪,作文课时我临时决定:带学生去操场玩雪,然后再以“2020年的第一场雪”为题写作。活动前先提出几点要求:留心雪的形态、颜色、情状、声音、味道等,透视雪的生命意蕴,留意玩雪同学们的细节反应以及自己的心理感受,为写作蓄势。在师生全情与雪亲密接触后,回到教室,展开讨论交流,并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写下来。这样思如泉涌、富有个性的微作文雪花般呈现出来,完成了由现象到本质、由寻常到创新的华丽转身。

综上所述,写作是语文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的重头戏,也是难点,只要我们能直面存在的问题,并据此开展写作实践创新研究,就能开发出无比丰富的课程资源,启发、引导、激励学生写出翩翩佳作。

作者单位 山东省汉中市宁强县铁锁关镇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张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