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基础科目,是人们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和重点,也是培养学生感悟语言、领会文章思想的重要手段,对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包含着丰厚的阅读资源,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意识,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阅读能力较低,教师很难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认为只要带领学生读懂课文即可,但这实际上是一种错误的教学观念,会导致学生的理解能力、朗读能力、分析能力大幅度下降,不利于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也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

一、开题设疑,激发学生阅读的主动性

导入教学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些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及探究欲。例如,讲授《蜘蛛开店》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猜一猜:蜘蛛到底开的什么店?它的顾客都有谁呢?讲授《青蛙写诗》一课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青蛙是怎样写诗的?它是为谁写诗呢?让学生带着疑问和猜测积极主动地投入文本阅读中,这样就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阅读效果。

二、示范朗读,把握情感基调

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普遍比较小,在阅读过程中,他们往往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教师的有效指导能够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具体来说,教师需要做好示范阅读,用抑扬顿挫的语调把文本中的感情表达出来,并且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学习阅读技巧和方法,逐渐掌握文本情感的表达方法。教师示范得越详细、越准确,学生的文本阅读能力就提升得越快。事实上,小学生主要模仿的对象就是教师。因此,教师必须发挥榜样的力量,起到示范作用,让学生在充分理解文章思想情感的情况下,能够对阅读产生兴趣。例如,带领学生学习《石灰吟》这首古诗时,教师可以先示范阅读,将诗句的断句、重音等着重展示出来,帮助学生理解“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情感基调,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阅读,他们的学习兴趣就会更加浓厚。

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语文阅读教学并非易事,要想保证教学质量,教师必须在课前做好准备工作,确定合理的教学方案。经过不断的尝试和探索,我们发现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文本阅读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借助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一个个教学情境,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文本阅读学习。例如,讲授《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以分角色的方式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尽快进入文本情境中。这样一来,课堂趣味性就得到了提升,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程度也会有所提升,可谓一举两得。

四、自主朗读,提升阅读效果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经过层层筛选的,有着极为丰富的人文知识和情感内涵。因此,教师必须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让他们通过模仿教师的阅读方法,自主探索朗读技巧,提升阅读的积极性,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例如,讲授《雪孩子》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给学生留出五分钟自主朗读时间,让他们考虑应该以怎样的情感朗读课文。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能够有效提升阅读教学的效果。

五、多种形式,培养阅读兴趣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增加阅读的形式,如表演读、小组比赛读、师生轮读、男女生结对读等,提高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如课前五分钟好书推荐,让学生推荐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并且说明推荐理由;可以举行故事会,让学生描述自己阅读时最感兴趣的片段;可以让学生通过手抄报的形式展示自己的阅读感悟及收获;还可以为学生组织一些小的朗读比赛等,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树立竞争意识。通过这些阅读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爱上了阅读,还提升了阅读教学的效果,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很有帮助。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掌握文本阅读方法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阅读的第一步,对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和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教师应该积极挖掘文本的内涵,从开题设疑、示范朗读、创设情境等方面入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兴趣取向,制订更有吸引力、更有趣的阅读教学策略,积极鼓励学生主动阅读,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 山东省青岛市碑林区建国路小学

责任编辑:张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