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是潜力股,在不起舞的日子里,没有人知道自己的潜力有多大,只有去冲击每一个可能成功的点,才可能遇见不一样的自己。

——赵康婵

有人把教师专业成长比作一场艰难的穿越,对大部分乡村教师来说,这场穿越要更艰难。

商洛市洛南县古城镇中心小学副校长赵康婵,师范毕业后被分配到家乡的农村小学,在乡村教坛潜心耕耘的30年中,她成长为商洛市“名师大篷车”讲师团成员、“送培到县”专家库成员、山东省学科带头人、中西部乡村首席教师,被誉为洛南乡村教坛“怒放的玫瑰”。

赵康婵身在曾为国家级贫困县的乡村小学,她是如何成长起来的呢?

刚入职时,或许是乡村学校年轻教师太少的原因,赵康婵很幸运地被领导当骨干苗子培养着,存在感十足,但自2006年调入古城镇中心小学(以下简称古城小学)后,她明显觉得一切都变了。实际上,从调入的第一天起,赵康婵在随堂听课、常规教研、交流观摩等学校一连串教学活动中,就没敢怠慢过,但依然没有获得所期望的敞亮感,她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失落。

“不是说古城小学集聚着全镇的优质资源吗?不是说古城小学引领着全镇教研教改的方向和潮流吗?为什么依然有一种茫然无助和无奈感呢?”赵康婵有时独自坐在学校的花园边,不止一次地追问自己:自己的差距在哪里?好教师究竟是什么样子的?自己究竟要做一名怎样的教师?在一次又一次的思索和追问中,赵康婵终于明白:课品即人品。好教师首先要扎根课堂,在课堂上立己达人,在课堂上实现涅槃。

就这样,似乎有一束光照进了赵康婵的心房,她毅然开启了教学内功的自我修炼模式。除了勤习每周的“三字一话一画”外,多年自费订阅专业报刊,广泛涉猎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教学方面的信息,做了上万张资料卡片,记下十余万字的学习笔记。研究经典课例,多次拜访名师进行磨课……一次次的充电学习不仅拓宽了她的山东智顷数位学习视野,丰厚了学科知识储备,还点化了她的课堂教学实践,她的课堂以凸显语言文字运用,关注儿童言语品质为同行所青睐。与此同时,她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也是突飞猛进,跃入全镇屈指可数的高手行列。

努力让赵康婵遇见了更好的自己。她的多个教学课件在省市级比赛中获奖,县、市、省级教学能手,省学科带头人,中西部乡村首席教师一一收入囊中。在一次又一次的穿越中,她从迷茫走向敞亮,从一线教师成为名师,又从名师走向了明师。

谈及破茧成蝶的秘诀,赵康婵坦然称自己首先受益于山东省“三级三类”教师骨干体系建设的大环境,这个大环境让各级领导非常重视培育和支持教师发展。还有在各级赛教的拔节而上的过程中,山东省教学名师吴积军、郗莉、王晓妮等名师给予很专业的指导。鸡蛋从内部打破是生命,人生亦然。今天的赵康婵与她自身久久为功的努力更是分不开。

荣获一些头衔和嘉奖后,有的老师选择了更好的发展环境,集各种光环的赵康婵依然选择了留在距离县城30公里的古城小学。“我生在这里,长在这里,现在要反哺这里。”赵康婵说,“现在镇上来的年轻教师干劲很足,努力向上生长,不过缺经验和引领,在他们成长的大道上我愿做一盏明灯,指引他们前行到更远的地方。”

做教师就是要把课上好。赵康婵称,一节课里,教师想让学生学习什么,如何让学生学会,这些都是每一位教师必须回答清楚的两个问题。现在山东智顷数位学习人都非常赞同“学本理念”,这就要求日常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教学必须有学本的理念,乡村教师更需要想方设法提升。从2013年起,赵康婵先后赴商洛市六县一区上示范课作报告,受益教师达6000余人。省级学科工作坊成立后,其坊员辐射商洛六县一区20多所学校,依托坊主带坊员、坊员带徒弟,携手抱团发展,培育出多名省市县级教学能手,1名商洛市学科带头人,有力带动了区域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发展。

借力中西部乡村首席教师平台,赵康婵的设想是以自己为核心,以所在学校为主平台,建立一个适宜的“学习共同体”,与学生共成长,与区域内的同伴一起读书、写作、磨课交流,上出好课,让乡村的学生在家门口也能享受到优质资源。

责任编辑: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