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学生的学习亦如此,随着年级的升高,年龄的增长,学识越来越丰富,能力越来越强大,有时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和思考甚至超过老师。那么,高年级的数学学习,就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思维展示的平台和机会,让他们分享智慧,交流方法,表达思想。一天,数学课上我和学生就因为一道数学题“打”了起来。当然,君子动口不动手,我们是在用各自的道理和分析“打架”,这“架”不仅“打”得有理有据,还“打”出了数学智慧和欢声笑语。

题目:用一张长为50厘米,宽为10厘米的长方形彩纸,剪完全相同的高为10厘米,底为4厘米的直角三角形,最多能剪多少个?

这种题目是三年级学长方形的面积时“铺地砖”的问题,求最多能剪多少个三角形,相当于求地砖的块数,公式是:地砖的块数=地面的面积÷地砖的面积,而这道题目有一部分同学也是这么做的。于是,我边分析解题的方法边将过程写在了黑板上。先计算长方形的面积:10×50=500(平方厘米),再计算出三角形的面积:4×10÷2=20(平方厘米),最后计算三角形的个数:500÷20=25(个)。然后,我得意洋洋地让学生给我和这样做的同学鼓掌,谁知台下掌声稀稀拉拉。有人大声呐喊:这样做是错的!这样做不对!我故意对他们说:你们这是不尊重老师,有本事上来用智慧和数学逻辑折服我。

很多时候,激将法特别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话音刚落,教室里便炸开了锅,个个表示想和老师“打架”,我是摸准了他们好胜的心态和想在老师面前显摆的欲望。小楠情绪最激动,我第一个请她上场,她认为这道题目应该先算一行:50÷4=12.5(个)然后用去尾法,所以两行就是:12×2=24(个)。我反问她为什么要用去尾法?她说不清楚。数学不仅要会列式,更重要的是要有理有据,她失败了。我继续寻找挑战者,寅春是第二个上台的,她说50÷4=12.5(个)≈12个,我反问她:如果四舍五入的话,应该约等于13啊,为什么要约等于12呢?她也显得不知所措。

两轮过去,两位“打手”都失败了,我更加得瑟和骄傲,特别强调就应该能剪25个,大家都这么做,谁知教室里一片反对声,一声高过一声。我又选了一位同学,并激励她: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你们三个人好好商量一下,这次可要“打赢”我。慕白一上台信誓旦旦地说:老师,我用两句话就可以说服你。我故作害怕状,她说:老师,你见过0.5个三角形吗?2厘米的底够剪一个三角形吗?我连续回答两个没有。然后,她借着上面的两个算式进行分析,其他两位同学补充剩余的边角料的面积虽然和三角形的面积相等,但它却剪不了一个三角形,所以不能用长方形的面积除以三角形的面积,理论上是25个,实际上要用长方形的边长除以三角形的底边长。

听到这里,我心悦诚服地甘愿认输,我提议全班同学把热烈的掌声送给他们,教室里一片哗然。我想对于这道易错题,他们一定会记忆深刻。和学生用数学的方式“打架”,开心快乐,有趣好玩,既让学生对错误进行了有效分析,也让学生懂得了解决数学问题要有理有据。

责任编辑: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