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完《盘古开天地》,我一直在反思:教课时,老师稍加点拨,学生很容易找出文中的中心句:一为段中心句,二为文中心句。那么,这两个中心句是否可以在文本中移动?如果移动,会不会影响文本的整体结构?带着这样的思考,我再次研读文本,进行教学尝试。

文本解读的意义在于什么?不在于咬文嚼字,不在于小题大做,而在于引导学生树立文本解读的意识,进而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文本的能力。文本解读需要一个度,如果肤浅解读达不到教学的目标,如果过度解读,则会把学生带入模棱两可的境地。这里所谓的度,即为学生的学情。教师只有在尊重学情的基础上,引领学生适度超越文本,进而对文本内涵和外延有更加清晰的认识,这样才能确保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盘古开天地》是一个神话故事,学生对此课十分感兴趣,整个故事情节简单,学生很容易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划分层次,概述盘古开天地的经过。同时,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共同探讨难以理解的字词,最后,学生完全能感知盘古的伟大形象及献身精神。课上到此,即已达成了教学目标。但我没有就此结束,而是抛出了两个问题:文中的段中心句,如果从全文看,它只是单一的中心句吗?文末的文中心句可否移动到文前或文中?面对这样的问题,学生陷入了沉思,我站在讲台上,期待惊喜发生。

大约过了五分钟,一位学生举手说:“第五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是本段的中心句,也可以看作四五自然段间的过渡句。”我追问:“为什么说它是过渡句?如何过渡的呢?”这位学生含糊其辞,内心明白但是表述不清。我要求学生把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和第五自然段第一句话重读一遍,读完后,他们恍然大悟。顺势,我补充说明: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讲了盘古累得精疲力竭,倒下了,第五自然段第一句第一分句写道“盘古倒下以后”这是承上,第二分句写道“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是启下,很明显,这句话在此处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说,从全文的布局看,它是一个过渡句。事实上,这句话既可以独立成段,又可放在第四自然段末,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将其放在第五自然段开头呢?因为第五自然段重点围绕这句话写盘古的巨大变化,即为第五段的中心句。

“谁来回答第二个问题呢?”教室里十分安静,学生无法回答。我提醒同学们:“以前我们学过,中心句可能在文前,可能在文中,可能在文末。”话音刚落,其中一位学生举手说:“我认为可以放在开头。”我笑着说:“好,我们把这句话放在文章开头,然后一起读一读,是否通顺呢?”学生开始读。随后,我说:“同学们,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故事最终的结局。事实上,可以先将故事结局提前告诉读者,也就是说,把这句话放在文章开头,这样一来,文章的写法有所不同。”其中一位同学问道:“这有什么不同?还是中心句啊?”我点头,耐心地说:“如果这篇文章把中心句移到开头的话,本文的写作顺序没有变化,还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只不过,写作方法有变。原来的写作方法是按起因,经过,结果这样的顺序写,这种写法称之为‘顺叙’,如果把结果提到文章开头,这种写法称之为‘倒叙’,我们在写作文时,也可以用这种写作方法。”学生听到,豁然开朗。

课已结束,但我的思考没有停止。小学中高段语文教学,这种解读文本的方式到底是适度?还是过度?何为适度解读文本,度学生,度学情,度能力,度素养。教师只有把握了这些必要的因素,才可能真正做到适度解读文本,适度教学。我认为,文本解读应该多样化,无论是采用变型的教学模式,还是采用定型的教学模式,终归要落实到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才是语文教学之道吧!

责任编辑: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