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对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目标有明确的界定:学生能从个体生活、社会生活及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并逐步提升对自然、社会的整体认识,具有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其中“创意物化”具体描述为:通过动手操作实践,初步掌握手工设计与制作的基本技能;学会运用信息技术设计并制作有一定创意的数字作品。运用常见、简单的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服务于学习和生活。因此,在劳动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教学实际出发,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探索中提升创意物化能力,树立工匠精神。

一、创意设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劳动技术课程教学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操作机会,选择实践内容时要与学生的生活认知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创意设计思维。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劳动技术课程实践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教师只需具体指导,让学生结合各种工具、技术、工艺进行创意设计,如动漫作品的设计和制作。动漫作品的设计和制作是学生最关注的学习内容,学生都有极为丰富的动画观看经历,他们的创意思维比较饱满,在具体设计过程中,教师只需从技术上对学生进行指导即可。首先,教师应结合信息技术教材展开教学,让学生从中掌握基本的制作程序,为创意设计制订方案。其次,让学生共同讨论所选的动漫内容,由于学生的喜好不同,他们选择的动漫形象也就不同,如何才能设计出更具魅力的动漫形象,这就需要学生共同讨论才能得出结果。最后,帮助学生细化动漫制作程序,并合理进行分工,确保每个人都能够顺利进入实践活动中。创意设计需要有完善的组织结构,教师应鼓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设计,这样设计的效果会更为显著。

二、动手操作,提升学生实践维度

创意物化能力培养的关键是实践,学生只有自觉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才能形成创意物化能力。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仅要有创意的计划和设计,还要有创意的实践和操作。在学生动手操作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动脑、多动手,手脑并用,将多种知识和技术融合在一起,这样才能提高实践操作的效率。

学生对实践活动有着浓厚的参与兴趣,教师要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利用创意设计方案进行实践调度。如陶艺制作活动,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提供设计方案,经过集体讨论形成小组操作方案,再让学生进入操作现场。为了使学生能够顺利展开实践,教师可以为学生进行示范,并详细解读每一个操作步骤。学生开始操作时,教师应跟进辅导,为学生提供技术支持。为了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教师还应鼓励学生积极展示自己的陶艺作品,并组织其他学生进行点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了,表达能力提升了,他们对陶艺制作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机会,成功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从学生的具体表现可以看出,教师的实践调度是比较成功的,学生基本都能够在实践过程中树立工匠精神。

三、拓展训练,树立工匠精神

创意物化能力培养是一项完整的实践创造工程,教师要引导学生设计方案,让学生在知识迁移的过程中真正树立工匠精神。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意物化能力,教师要启发学生结合生活展开相关训练,可以利用网络交互平台,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学习交流活动,如手工编织活动。教师可以给学生准备一些编织材料,并给他们提供一些样品,供他们观察、研究。在动手操作阶段,教师应深入学生中,仔细观察学生的操作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因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大多数学生没有完成编织任务,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将相关材料带回家,在家长帮助下完成操作。有了家长的参与,编织实践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习到了不少编织技巧和方法,对工匠精神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信息时代的到来,为劳动技术课程带来了更多的教学契机,也为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劳动技术课程实践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实践训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还使学生树立了工匠精神,提升了学生的创意物化能力。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通市鹤涛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