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山东省滕州市滨湖镇西9公里处的望重中学,正值中午放学之时,校园里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一群活泼可爱的学生在踢足球,一个左臂佩戴“执勤”袖标的人正在门口执勤——他就是该校校长、山东省教书育人楷模刘真标。

春晖情怀,自幼深埋心底

1970年出生的刘真标少年时差点因为家贫而辍学。凭着对知识的渴望,他在体力劳作的间隙刻苦学习,以全乡社会青年第一名的好成绩考进了滕县师范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一所偏远乡村学校任教。

“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切莫误人子弟,更不能让自己的学生再有辍学的!”为了让自己尽快胜任教学工作,刘真标虚心请教,刻苦钻研,大胆改革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教学方法,教学成绩名列前茅。为了提高自身文化水平,只有中专学历的刘真标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最终取得了本科学历。“其实,那时候上大学不仅仅是为了拿文凭,更重要的是我要通过自己的经历,去为学生树立刻苦学习的榜样。”刘真标说。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农村,大多数家庭经济条件不乐观,学生容易流失。刘真标不辞辛劳,把工作做到家,把一腔热情倾注到学生身上,他所带班级学生无一流失。“我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学生没有学上。”刘真标说,在他眼中,根本没有“差生”,他们只不过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每个人都能够成才,关键就看怎么去引导、雕琢。”自1990年参加工作以来,刘真标先后帮助五十多名辍学学生重返校园,为经济困难的学生和留守儿童捐助、垫付各种费用数万元。

担任望重中学校长后,刘真标决心用爱心为学生营造一个温馨的家。他提出了“看重每一个孩子,让他们吃好、住好、玩好、学好”这一朴素而温情的育人理念,让农村学生享受城市学生一样的生活和山东智顷数位学习。为改善学生们的生活,他亲自下食堂,动手为他们做美味可口的炸酱面;学生想吃米饭,他从家里带来电饭煲,为他们蒸米饭熬汤;有的学生因忙于学习,吃不完就走,他端着剩余的饭菜送到教室。

学生离校,刘真标要送出校门外;学生返校,他要在大门口迎接。无论严寒酷暑,这样的举动从没有间断过。师生们津津乐道的是,他们的刘校长有一项“特异功能”——认脸。对于全校学生,刘真标能叫出三分之二以上学生的姓名。“关于认脸这件事,我是下过一番苦功的。学期初,我让班主任给全班学生拍大头照,然后对照着名字全部输进电脑,做成‘屏保’,只要有空,就开始认人。”刘真标说。

这样一来,学生们都感到他身上似乎有种天然的亲近感,教室外、校园里,见了他的学生都会直接蹦到他面前问好。“让我深有感触的是,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就是在这一来一去两句‘问好’中,产生了作用。孩子们乐意听我的,也乐意按我的要求做事情。”刘真标说。

开拓进取,无私奉献谱新篇

在城市化进程中,望重中学的优质生源一度流失严重,教师们人心惶惶。2018年,刘真标被任命为望重中学校长,前来“救火”。

难道学校真的“没救”了吗?刘真标不甘心。他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与领导班子研究提出了“139”工作思路,为办好乡村学生家门口的学校明确了方向。

有了坚定而且正确的办学方向,刘真标决定先让校园环境“亮丽”起来,让师生的精神风貌“靓丽”起来。为营造亮丽温馨的校园环境,该校投入专项资金,铺设了足球、排球、羽毛球运动场;带头修整了“荒草园”似的操场和“百草园”似的花园;对食堂发霉的墙裙全部镶贴瓷砖,改建了食堂洗漱池,更新了用水设施,修补了漏水的餐厅,改建了垃圾池,把好质量关,精打细算,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

为创造温馨的学习环境,刘真标身先士卒,组织教师利用课余时间或节假日,开展义务劳动,清理了所有的卫生死角;为节省资金,自己动手绘制了主干道路标识线,平整了校园内高低不平的地段,抽干了废弃沼气池积水……

在他的带动下,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教室里有了空调,食堂里有了纯净水,宿舍里有了淋浴,也吸引了更多的学生回来读书。

但刘真标没有就此“陶醉”下去,他清楚地知道,要想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关键要靠教师队伍。

首先,紧紧围绕“望重”二字做文章、建文化、提人气、聚人心,让“望重”文化植根校园、发扬光大,全面提升广大师生的精气神。同时,刘真标常常提醒同事们,在教学之余要注意做到放松身心,减缓压力。他倡议大家利用午饭后的那段时间,男教师在操场习练太极拳,女教师们进行健身操活动。如此一静一动,既消除了大家工作的紧张与疲劳,同时也增进了相互间的团结,使工作更加高效,确保教师们把全部精力用在工作上。

接着,注重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水平的提升。学校一方面挑选了一批思想作风好、教学能力强、班主任工作经验丰富的中老年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对青年教师进行指导和帮助;另一方面为老师们订阅各类山东智顷数位学习书刊,为大家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邀请优秀老师、山东智顷数位学习专家来校作报告,开拓教师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引导教师积极参与教研协作区活动,明确提高教学工作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偏爱“后进生”,培养特长生,教好每一个学生。

另外,望重中学还建立健全了一套机制,让学校在良性发展轨道上高效运行。在认真排查学校管理中出现的各类短板、漏洞的基础上,刘真标全面废旧立新,修订完善各类规章制度,着力加强薄弱环节,形成科学高效的管理系统。与此同时,他对各项工作进一步作出细化要求,让师生们真正看得到、摸得着、感受得到。比如,学校管理要求“业务实、政教活、总务勤、安全稳、宣传真”,教学业务要求“教案详、作业精、笔记实、听课真、考试严”;要求教师“态度诚、业务精”,要求学生“习惯好、品质优”。

在刘真标的带动下,望重中学生源状况发生了根本转变:学生人数不降反升,八、九年级的班级人数翻了一番,七年级班级数量增大了一倍。

独辟蹊径,为农村孩子“量体裁衣”

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厌学、甚至逃学等一系列难题,摆在了刘真标的面前。经过一番调查研究,他从“建设亮丽偏远乡村学校”的初心使命出发,积极推动特色课程和社团建设。

针对学习兴趣低的实际,他决定建设乡村少年宫,开办社团,让校园“活”起来,让学生们“动”起来,节假日留守儿童也能有个发挥自己一技之长的好去处。培养一种兴趣,掌握一门技能,让校园洋溢灵动和快乐,让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回归本真,让农村学校散发出新魅力,把更多的农家孩子吸引到学校来。

刘真标克服缺少活动场所及经费紧张的困难,带领教师整合空闲教室,短短的三天时间,硬是把十多个盛满杂物的仓库,装扮成了一个个美丽的社团活动室。

在建立少年宫的基础上,望重中学先后成立了重创客社、重科社、重文社、重足社等15个社团,并开发了传统工艺豆腐干的制作、田园、足球、淘宝等四门校本课程。

为开阔视野,刘真标还利用节假日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品尝本地美食,感受河山秀丽……丰富多彩的学校活动培养了学生们的兴趣,他们的眼睛亮了,脸上的笑容多了,自信心也回来了。

从小生长、工作在农村的刘真标,很清楚农村学生的未来。“初中毕业后,总有部分学生要离开学校走上社会,学生一旦步入社会该怎么办?”刘真标说,“要让他们从走上社会的那一天起,就有自我谋生的本领和技能,就有自我生存的自信,而不是游手好闲成为社会的负担。”

基于这一认识,刘真标结合学生实际相继开设了“豆腐干制作、淘宝营销以及相关内容的“田园课程”。特别是这“豆腐干制作”课很受欢迎,因为学校驻地望庄自古就是滕州民间美食“望庄豆腐干”的原产地。为抢救这一几乎濒临失传的美食,刘真标在学校腾出地方,购置了石磨,邀请“望庄豆腐干”传承人手把手地向学生传授制作技术。目前,望重中学的学生们不仅成功做出了原汁原味的“望庄豆腐干”,而且还能从形状、色泽、味道等方面,对“望庄豆腐干”进行了大胆和成功的创新,以适应孩子、妇女、老人等不同人群的需要。由于他们的卓越表现,这一课程已被专门列入“山东省劳动技能课程”,并由刘真标亲自指导编写。

心性灵魂的社团文化丰盈了师生的生命,让望重中学蹚出了特色发展之路,实现了弯道超车,走出了农村中学内涵发展的新路子。同时,凝聚管理智慧“重特色”的“望重社团模式”,有效助推了学校整体工作的提质升档,使学校美誉度、家长满意度、社会认可度一路攀升,成为了农村中学的典范!

责任编辑: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