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中,张飞住河北涿郡,以杀猪为业,声若巨钟,家多资财,喜以武会友。早年与刘备、关羽桃园结义,因年纪最小而排行第三。他性如烈火,嫉恶如仇,是蜀汉大臣中少有的个性鲜明的武将,是一个有血有肉,重情重义,性格鲜明的人物。

首先是嫉恶如仇,爱憎分明。他直来直去,不绕弯子,想说就说,从不掩饰自己的情绪。早期的“鞭打督邮”即是一例。他看见未捞到贿赂的督邮轻慢刘备,十分生气,就把督邮绑在县衙门口一棵柳树上,扯下柳条来起劲鞭打,气是出了,刘备的官也当不成了,刘备本是心慈之人,便把县官大印挂在督邮脖子上逃走了。再就是古城会,即便是对“桃园三结义”的二哥关羽,一听他投降了曹操,态度便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蔑视他,不时奚落漂亮话,关羽归来时他也心怀愤恨迟迟不出迎,甚至要杀此不忠不义之人。

张飞更是一员勇猛无畏的大将,成为蜀汉的顶梁柱。每次打仗都冲锋在前,从未退缩。公元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刘备闻讯南逃,数十万百姓相随,曹操派遣曹纯率领虎豹骑急追一日一夜,于当阳长坂坡追到刘备,刘备派张飞去断后,张飞召集二十余骑立于当阳桥上,对着曹军大喊:“我就是张翼德,可以来决一死战!”就凭这一声吼,吓退曹操八十三万大军。曹军都害怕张飞的勇猛,虽看见张飞人少,也没人敢上,刘备军因此获安。张飞驻扎阆中时,率领精兵万余人主动进攻宕渠的张郃,张郃率兵迎击,张飞将张郃引到瓦口关,山道狭窄,张郃军前后军不得救应,被张飞打得大败。

张飞还是一个粗中有细的人物。公元213年,刘备与刘璋决裂,大军到达江州,守将严颜据守不降,刚开始张飞被一箭射中头盔,恨得咬牙切齿,攻破城池占领江州,生擒严颜,逼其投降。严颜回答:“这里只有断头将军,没有投降将军!”张飞大怒,令牵下去斩首,严颜面不改色,严颜拒降的豪气感动了张飞,张飞将其释放,并引为上宾,严颜被感化而归顺。京剧《张飞敬贤》中张飞还多了几分细腻与温柔。庞统刚投奔刘备时,刘备以貌取人,仅任其为耒阳县令,庞统怀才不遇,每日饮酒,不理政事,张飞初闻大怒,想抓住庞统问罪,而当亲眼看到庞统片刻就将多日积案一一审理完毕,便立即赔礼道歉,并向刘备极力举荐。这些事件中的张飞并非一介“莽夫”,而是粗中有细,颇具谋略。

张飞这样的人优点突出,缺点也很突出。张飞从不体恤士卒,刘备常常告诫张飞:“你经常鞭打健儿,但之后还让他们在你左右侍奉,这是取祸之道。”张飞常常酗酒,喝得酩酊大醉以至犯浑误事。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他:“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

张飞死后埋在哪里?四川阆中市古城区西街有张桓侯墓,墓冢位于张飞庙的后殿,墓头正前方建有一墓亭,亭内塑有张飞塑像。张飞墓呈椭圆形,冢上林木葱茏,碧草成茵。墓门有联:“随先主逐鹿中原,北战南征,地只两川争帝业;剩残躯付诸荒冢,春来冬去,人犹千载吊忠魂。”冢中的确只有身躯,没有头颅。头颅到哪儿去了?

原来,章武元年关羽被害后,刘备决定伐吴,张飞命部将范强、张达在三日内赶制白盔白甲,由于期限太短难以完成注定受死,范、张二人被鞭挞后便杀害了张飞,割下头颅,想拿到东吴献给孙权,作为近身之礼。《三国演义》载此二贼将张飞头颅献给孙权,后孙权用囚车解送蜀汉但刘备仍拒绝求和。民间传说略有不同,说他们乘船顺长江东下时听说孙权正向刘备求和,二人惊惶失措把张飞头颅抛入江中,浮到重庆云阳地界被一位渔翁捞起,葬在云阳凤凰山麓。张飞死时只有55岁。后人在此建起张飞庙。江中来往船只远远就可望见庙外石壁上“江上风清”四个大字。但庙中未见有墓。正殿内,张飞高大塑像居中,两侧战马护卫,配有怒鞭督邮、义释严颜、长坂退敌、伐吴遇害四组塑像。香案旁一口油缸中浸泡着张飞头颅,虽为仿制,却依旧“豹眼圆睁”。香案两侧有两联:一联是:“遗像拜江干,义气如生,千古云安灵迹著;扁舟经峡路,愚忱默祷,一帆风助远人归。”另一联是:“殿宇正维新,顾满座圣神扶持世宙;尘凡真若梦,听一声钟鼓唤醒痴迷。”相传张飞的神灵能佑护过往行舟。船至铜锣渡口,舟人焚香设祭,则顺风吹送三十里。人们感其恩德兴建此阁。清代曾有位回乡祭祖的宰相张鹏翮,过而不拜,惹怒了张飞,便令其船倒流三十里。宰相只得下拜,乞赐顺风。至今庙里留有张宰相题诗:“铜锣古渡蜀江东,多谢先生赐顺风。”助风阁前石柱有对联:“慕汉宋两完人,文章绝世,书法绝世;称巴蜀一胜境,琵琶有声,铜锣有声。”

诗圣杜甫永泰年间从成都举家东迁途中因病驻足云阳近一年之久,留下45首忧国忧民的不朽诗篇。庙中的杜鹃亭即为纪念杜甫而建。三峡工程施工后,已有1700多年历史的张飞庙于2002年拆迁,沿长江上溯32公里,在长江南岸盘石镇龙安村异地复原重建。庙里的对联出神入化地描绘了张飞勇而有谋、武而能文、粗中有细、忠心扶汉的英雄形象,让一个活生生的骁勇猛将威风凛凛地站立在我们面前。

责任编辑:尘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