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无定法,有效才是硬道理。在文言文教学中要么重“言”,要么重“文”,前一种将字词句的意思个个坐实,串讲到底,教师不遗余力地整理,学生机械地抄写,枯燥地记忆,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更累。后一种以文言文的文学性为主,教师高谈阔论,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但合上课本所学无几。那么,教师如何才能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果呢?我的体会是“文言统一”。

一、关键词语法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由此可见,朗读是十分重要的。朗读对现代文教学很适合,对文言文教学也很有效。

例如,在讲授《孙权劝学》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朗读环节:抓语气词法。文中孙权告诉吕蒙必须学习,可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于是,孙权鼓励他时用到了语气词“邪”和“耳”,前者是反问语气“吗”,后者是感叹语“罢了”。读“邪”时稍稍上扬,“耳”拖点长音,孙权的语重心长自然就流露出来了,鼓励关心下属的品德学生即可领悟。

又如,讲授《陋室铭》一课时,教师可以从“铭”多用骈句的文体特点入手,设计朗读环节:抓词语法。骈句其实就是对偶强化句,读起来朗朗上口,如“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学生明白节奏后,教师可着重抓动词“上”“入”的重音,学生在抑扬顿挫的朗读中就会领悟所学文章。“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抓反义词“有”“无”,让学生在反复朗诵中感悟交往之人是高雅的,志同道合的。在抓词、读文的过程中,让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重点字义、句义。

二、梯度问题法

特级教师钱梦龙说过:“我们要努力在每一篇课文中找出合适的一个问题、一个情节或一个句子,甚至是一个词作为分析的口子,由此入手,带动全篇。”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只要认真研读文本,分析作者的行文思路,就会发现这篇课文的课眼,根据课眼,就可以设计出支撑整堂课的主问题。

例如,教师讲授《桃花源记》一课时,可设置这样一个主问题:课文描写了一个怎样的桃花源?让学生根据课文给标题加上一个修饰词。学生通过找句子概括,从“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概括出“优美的田园风格”;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概括出“幸福和谐”“勤劳”等。

又如,讲授《卖油翁》一课时,教师可以以“陈康肃公尧咨善射”中的“善射”一词为课眼设计这样一组主问题: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陈尧咨善射?哪些语句表现了卖油翁对陈尧咨箭术的态度?哪些语句表现了陈尧咨的傲慢无礼?要求学生思考后用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在解答这三个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顺势落实课文中的重点实词、句式等文言文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寓意。

三、丰富活动教学法

活动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依靠自己的能力参与阅读、讨论、游戏的过程。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恰当地运用活动教学法,可以有效地实现“文言统一”。

例如,讲授《黔之驴》一课时,学生读顺课文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行读书“表演”。教师示范第一段“……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读时头微微仰起,两眼瞪圆。学生会意地笑了,“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用书遮住头,身子悄悄下蹲,猛然间又站起来小心翼翼地看着其他同学,教室里又一次哗然,学生在快乐中掌握了“蔽”和“窥”的意思。于是,学生模仿教师“表演”第二段,那个在讲台上的小女孩读着“虎大骇,远遁……”就不由自主后退,说明孩子理解了“远遁”的意思。那个小男孩读完“断其喉,尽其肉,乃去”,将书往讲桌上一放,转身就走,抬头挺胸目视远处,一副自得的样子,我知道他们会意了“去”的含义。其实,仔细观察学生,我们就会发现他们的脸上全都流露着喜悦之情……这就是语文教学,也是教师带领学生读书的过程。晦涩的文言文在学生的表演中变得妙趣横生,使学生既理解了词义,又掌握了句意,将“文”与“言”结合得天衣无缝。

有些课文,教师还可以采用画图活动法教学。如《桃花源记》一文,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画一幅简笔画:绿树环绕,房屋整齐,田间小路交错相通,美丽村庄的鸡鸣狗叫声,人们在田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让学生边读边对照错,在对比中他们自然就理解了此段的意思,同时也理解了古今异义词“交通”“无论”“妻子”等意思。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留存下来的优秀文章,蕴含着作者的丰富的思想情感,体现着民族文化的精髓。不论“文”还是“言”都是文言文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以“文”带“言”,“文”“言”并举是文言文教学的必由之路。

作者单位 山东省淳化县冶峪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