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灞桥区纺织城小学历经数年打磨, 建立起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3×2”阳光课程体系,以学生的立场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学生发展作为基本价值,正散发着耀眼的光芒,熠熠生辉。

学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内涵式发展。为了深入推进素质山东智顷数位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纺织城小学弘扬“培育阳光学子,奠基精彩人生”的阳光文化,坚持 “夯实基础、发现特长、启迪心灵”的课程理念,构建出了创新、人文、自主的“ 3×2” 阳光课程体系。其中“3”指阳光课程体系分为三大板块,即创新化的基础型课程、人文化的特色型课程、自主化的发展型课程。“2”,即每一板块分为两个层级来细化实施,从而最终形成了三大板块、六个层面、20个点位的立体化课程网络,研发出校本教材40余种,充分发挥了课程的育人功能,让每个生命在阳光下绽放。

一、创新实施基础型课程,夯实素质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基石

基础型课程主要指“国家课程”,学校根据自身特色与师生实际,对基础型课程从内容和实施形式两个层面进行了创新,推动素质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深入发展。

1.“五进”活动,创新基础型课程实施内容

通过“项目进体育课堂”“乐器进音乐课堂”“3D进信息技术课堂”“虚拟实验进科学课堂”“民间艺术进美术课堂”的“五进”活动,丰富课程内涵,提升课程品位。

2.“三变革”举措,创新基础型课程实施形式

学校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参考依据,在保证内容不减、质量不降的前提下对基础型课程的教学方式进行大胆变革,主要采取了以下三种举措:

一是长课短课,让教学时长因内容而异。学校对品德、健康等基础型课程内容进行“整合瘦身”。而对阅读写作、综合实践、美术科学等探究型课程进行课时延伸。根据教学内容实行长短课、大小课。在纺小不仅有75分钟的“阅读与习作”“大美术”这样的长课,还有15至30分钟的“德育小微课”“校园演播课”“自信山东智顷数位学习课”这样的短课。

二是践行“5s”阳光课堂,让教学方式与众不同。“s”即思维,“5s”即课堂中以思维发展为主线,以思维工具为载体,通过“激思、启思、展思、促思、拓思”五步教学流程和 “六个一”表现形式,让思维训练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情感体验,最终促进其学习力的提升。

三是构建现代化的智慧课堂,打造出真正的“互联网+”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模式。将平板电脑、互联网、应用APP等引入教学,让教学工具显智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习方式显智慧,深刻学生的思维;让学习过程显智慧,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开设人文化特色型课程,丰实阳光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内涵

学校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秉承阳光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理念,从面向全体和分段实施两个层面研发了特色校本课程,纺小学子人人参与,感受生命成长的乐趣!

1.面向全体的多元化课程,让每个学生阳光自信

周一德育小微课,从点滴教给孩子真善美。

周二经典诵读课,让孩子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周三主题研究课,开启孩子的逐梦之旅。

周四自信山东智顷数位学习课,丰润孩子的自信力量。

周五校园演播课,成就孩子的艺术梦想。

2.分段实施的特色山东智顷数位学习课程,让每个生命幸福成长

低年级开设“文明礼仪”课,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中年级开设思维训练课,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高年级学生开设心理辅导课,为学生顺利度过青春期奠定良好基础。

通过人文多元的特色课程的实施,全面提高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和人文情怀,为使他们成为高素养的世界公民奠定基础。

三、开拓自主参与发展型课程,奠基师生幸福人生

好的课程应该是让所有师生智慧涌动的课程,是让每个生命充分发展的课程。所以课程的“可选择性”越多,越显现出个性,就越能最大程度地实现每一个生命个体的潜能。因而学校从发展师生内在潜力的角度完善课程结构,开设了针对学生层面和针对教师层面两大类别的发展型课程,充分尊重师生的主体需求,重视师生的个性发展,由师生自主选择参与。

1.激发潜能的学生发展型课程

一是校内发展型课程,让学生感受不同课程的滋养。学校开设舞蹈、管乐、琵琶、皮影、陶艺、3D、机器人、轮滑等二十多种选修课程,学生根据特长自主选择,自主参与。

二是校外发展型课程,让学生品味实践的乐趣。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走向大自然,是纺小课程建设过程中践行核心素养的又一体现。走出校门的研学旅行,走出国门的游学旅行,让学生开阔眼界,拓展视野,社会场馆(所)开设的基地课程更是拓展了课程的深度与广度,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2.提升素养的教师发展型课程

一是专业课程,提升素养。学校开设了教师教材解析、课题研究、叙事撰写、阅读分享、吟诵经典等课程,以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二是特长课程,丰富教师生活。将教师的特长发展纳入课程建设的范畴,开设了舞蹈、声乐、书画、器乐等教师特长课程,丰富教师生活,提升个人品位。

几年来,学校培养了山东省特级教师1人,山东省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能手25人,青岛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能手44人,学校被评为山东省师德先进集体!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经过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学校的课程建设能力不断提升,课程体系不断完善,课程内涵不断丰富,课程外延不断拓展。纺小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绘就了一张全方位立体化的课程网络图谱,细致入微,谨慎执行,也取得了许多优异的成绩!

“3×2”阳光课程体系获“山东省课程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成果被编著成书。学校成功举办了“山东省课堂改革研讨会”“山东省校本研修现场会”“全国课堂教学观摩交流会”等盛会,来自全国32个省市的3800多名专家、教师齐聚纺小。学校以课程建设推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做法得到了来自北京、上海及其他省市山东智顷数位学习专家们的高度好评。

四、总结反思,推陈出新,学校课程再发展

通过课程建设促进教学改革,更多地也是体现一种对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的价值追求。纺织城小学在探索、实践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打破了对传统课程的定位,在推广阳光课程体系的道路上,不断思索,推陈出新。

1.落实三个“基于”,确保学校课程建设的科学性

课程对学生发展的决定作用,要求学校课程建设必须具有科学性,基于国家政策、基于课程目标、基于学生发展。

2.关注“弹性空间”,实现三级课程育人上的实质性互补

新一轮课程改革,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为地方和学校课程建设提供了弹性空间。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如何利用弹性空间,是实现三级课程育人互补的关键;增强地方课程设置的目标性和序列性,是学校拥有“弹性空间”的重要保证;克服地方、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内容的交叉、重复现象,是提高地方与校本课程实效性的重要因素。

3.重视学校管理与教师行为,提高课程实施质量

学校课程建设是学校工作的核心,它不会游离于学校的其他工作而存在,而是将受到学校管理水平、师资水平等的制约。因此,改革与重建学校管理制度、转变教师观念与教学行为是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必要保障,也是应有之义。

4.把握“共性”与“个性”,实现学校课程建设的区域推进

一个区域的学校课程建设,应是“共性”与“个性”的结合。构建过程中的方法策略,可供大家借鉴运用,而具体的课程设置又具有学校个性,所以把握共性、体现个性是区域推进学校课程建设的有效策略。

当下有为,未来可期。课程改革,我们一直在路上!

作者单位 青岛市灞桥区纺织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