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学生逐章节地学完了文化生活课程的全部内容,回首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就像生活中的文化一样丰富多彩,学生通过学习不但丰富了知识,而且提升了文化素养。但在复习过程中,我始终觉得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与教材内容是两张皮,他们不会融会贯通,在知识运用的过程中不能得心应手,不知道用哪个,不知道在哪用,也不知道怎么用。那么,学生怎样才能把教材内容变成自己的知识呢?这就需要他们对教材结构有一个提纲式的认知,能够准确、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各部分知识。

学生面对问题就像考试时拿到的试题一样,非常熟悉但却不熟知,仿佛知晓却不能准确表达,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对此,教师应帮助学生思考、回忆,甚至可以让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得出答案。这个过程就是学生检测知识掌握的情况,以及知识运用情况的过程,也是小组成员整合答案,了解其他成员学习情况的过程。学生通过对比、参照各组的板书答案,能够反思补充完善自己的答案。这一过程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还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提醒、提示、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再综合、再重组、再补充、再扩展,最后形成较为完整的答案,具体如下。

首先,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体现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文明亦称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其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与经济政治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关系。对我们国家、民族,甚至每一位中华儿女都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

其次,中华文化在继承传统文化优秀成果的同时,不断赋予新的时代精神,作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世界其他先进文化不断交流,使得中华文化具备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征,而这些特征又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出来。

再次,中华文化根植于中华民族发展的伟大实践中,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紧密结合,呈现出中国特有的文化特征。同时,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又是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体现。所以说,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理想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最后,作为担当民族复兴、实现中国梦的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树立文化自信,加强理想信念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大力弘扬中华文化的同时,努力做中华文化的践行者和推动者。

以上内容涉及四个方面的知识点,如文化是什么,它与政治的关系,文化对国家、民族、个人的影响等,共涉及十六个知识点,这就要求学生要结合教材准确掌握每一个知识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精神之间的关系,文化、经济、政治之间的关系,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之间的关系,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文化与社会实践的关系,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学生与中华文化的关系,中华文化与中国梦的关系,以及青年学生之间的关系等知识点,内容较多,这就要从结构上把握它们之间的关系,从整体上掌握文化生活课程的主体知识。

这些问题的设置,有利于学生认识“熟悉”到“熟知”的变化发展过程,有利于学生避免考试中因“熟悉”而盲目乐观最终失分的现象。学生思考、查阅、整理的过程也是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过程,小组合作、补充、完善的过程更是提高学生合作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一系列的复习,学生基本上掌握了文化生活课程的基础知识,理顺了相关知识点的关系,增强了对相关知识调动、运用、迁移、转化,以及阐释表达的能力。

复习完文化生活课程知识后,教师可以进一步拔高学生的思想,要求学生在生活中自觉运用优秀文化提升自我素养,积极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在学习、生活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些都是学生在实践中应该掌握和运用的基本知识,也是学生综合能力的具体体现。

作者单位 山东省周至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