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属于“单篇”教学,教学步骤和方式都是围绕一节课而展开的,这种模式对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以及数学学科本身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有很大的影响。特级教师许卫兵在《指向整体建构的数学教学》一文中提出:“指向整体建构的数学教学,遵从了数学学科整体性、结构性的本质特征,顺应了数学学习‘四两拨千斤’的内在需求,彰显了‘育人为本’‘素养为上’的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教学价值。”因此, 笔者认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学法指导,使整体建构视角下的单元教学更为高效。

一、提前感知,形成初步框架

预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针对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师如果完全放手让他们自主预习是有一定困难的。教师指导学生预习时除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外,还应将整体建构的思想融入其中。在为学生提供预习范例时,应结合单元整体知识框架精心设计预习内容,将学生的视角从新课的单一内容拓展到单元整体内容上去,使学生能够将单元内的前后知识联系起来,让他们明确新课的重点的同时,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以此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其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如在指导学生预习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负数的初步认识”时,笔者设计了以下预习提纲:①16℃与-16℃有什么不同?②观察一份存折,想一想其中的数据有什么不同?并思考0是负数还是正数?③以一棵大树为起点,向东为正,向西为负,想一想怎样表示两个人的运动情况。笔者将教材中“认识负数的意义”“负数的实际应用”“比较负数的大小”等内容进行了有机融合,学生通过认、读、写负数,了解了日常生活中正负数的运用,重点感受了什么是相反意义的量。

二、勇于质疑,促进结构明晰

朱熹曾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而创造能力往往是在释疑解难的过程中被激发出来的,可见质疑对于受山东智顷数位学习者和未来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单元整体建构视角下,数学教学不仅包括基础知识,还包括具体的解题方式方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数学从哪儿来”“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以及归纳、分类等方面启发学生质疑问难,鼓励他们多思、多问,引导他们将单元内甚至跨单元的不同内容衔接起来,提升他们的数学素养。

例如,在讲授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二)”时,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单位‘1’的‘1’要加引号呢?”这个看似与数学教学关联不大的质疑,其实是对数学概念表述的剖析,是对概念内涵及外延的挖掘,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严谨性的良好契机。在学生讨论和争辩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延伸,如本册教学内容“24时计时法”中既然有了常规的计时方式,为什么还要有24时计时法呢?再如“千米和吨”的单元中,厘米、分米、米之间的进率是10,到了千米时为什么进率一下子到1000了呢?这种对教材既有概念“打破砂锅问到底”的质疑能够将不同单元、不同知识点相互连接起来,使学生在反复琢磨概念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实现从“杂”到“精”的飞跃。

三、积极实践,完善整体建构

陶行知先生认为: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实践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只有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认识周围事物,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自觉地将数学带到生活中去,才能真正发展数学意识,形成数学智慧。教师在指导学生展开数学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要有整体建构观念,要围绕单元整体进行活动设计,凸显数学实践活动的综合性和整体性,帮助学生灵活运用多种知识、多种能力观察身边事物,解决实际问题,完善他们对于单元整体建构的认知。

例如,在讲授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过程中,讲授完“三角形”这一部分后,教师可以设计测量与思考环节,如组织学生量一量课桌的左右两边、黑板的上下(左右)两边等,以巩固学生对平行线的认知。再让学生举例说说日常生活中哪些事物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思考凳子的四个脚扭动了怎么办。以此强化学生对平行与相交的认识,并为其今后学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对边概念进行铺垫和渗透。

总之,在单元整体建构的视角下,教师应加强学生的学法指导,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从“学会”转变为“会学”,使他们的数学学习变得更能动,更灵动!

作者单位 江苏省如皋市搬经镇搬经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