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塔西佗在其著作中提到:“一旦皇帝成了人们憎恨的对象,他做的好事和坏事同样会引起人们对他的厌恶”。这一理论后来被学者引申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当政府部门或某一组织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这也被称作“塔西佗陷阱”。如何走出“憎恨”的陷阱,就是对“说话者”智慧的考验,应用到教学中也是一样的。如何让学生克服“信任危机”,也是对思政课教师心智和能力的考验。

一、提升教师亲和力

1.亲和力需要教师站稳“学生立场”

高中生随着知识的增长逐渐理性了,但从心理上来说仍没有“断奶”。学校进行的调查问卷能够明确地反映出学生最喜欢的是学识渊博、循循善诱的教师,最不喜欢的就是挖苦讽刺、爱发脾气的教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优化教学“供给侧”,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发展“刚需”。“老师,您讲的国际关系的有关内容我不太感兴趣,最近和几个舍友关系紧张,我看不惯他们,也不想学习……”一位学生如此说道。这时,我紧紧抓住这个契机,借助国际关系有关知识,引导他学会了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帮助他走出了生活和学习的“双重”困惑,赢得了他的认可。

2.亲和力需要教师坚守从教“良知”

英国思想家约翰·洛克在《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漫话》中坚决反对用专横或粗暴的方式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孩子,粗暴行为会加速孩子逆反心理的形成,以致憎恶他的老师、憎恶从老师而来的一切事物。课间,一位学生质问我:“老师,您昨天在另一个班上课时,透露了我们谈心的内容,让我很失望!”有了这次教训后,我更加注重保护学生的“秘密”,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信任的“战略伙伴”。此后,学生面对各种问题都会毫无顾忌地与我分享交流。教学的默契度高了,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就更加坚固了。

二、增强教学公信力

1.教学公信力要能经得住质疑

大胆质疑、小心求证,于无疑处生疑,于疑处解疑是提升教学信度的有效途径。比如,在讲授政治生活第九课走进国际社会时,恰逢以美国为首、英法对叙利亚发起精准打击,俄罗斯在联合国提出谴责西方国家的粗暴行径,却遭到联合国其他国家的反对。这种情况颠覆了学生的已有认知,不少学生产生了质疑。有的认为联合国没有践行“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的宗旨,有的认为美国也是联合国成员国,动用武力打击他国显然违背了联合国成员国应遵循的“和平不武”原则,其他成员国竟坐视不管,公理何在?有的认为国际社会弱肉强食,各自维护利益不择手段,没有正义可言。面对质疑,我肯定了学生“大胆质疑”的精神,从多方面为他们进行了解答,使学生对西方霸权主义的罪恶行径有了明确的认识,对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的认识更加清晰了,对增强综合国力维护国家主权更有信心了。

2.教学公信力要能经得住验证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虽为思政课教学带来了极为丰富的素材,但也为思政课教学信度增加了“变数”。教材内容、时政案例常会出现“滞后性”,这就会让学生觉得教学“过时了”。教师要想消除“时差”,就要立足教材内容抓住“不变量”。比如,在讲国际关系时,我列举了中国周边国家关系“亲疏冷热”的事例,其中不乏中日历史遗留问题、朝韩对峙的宿敌关系。可刚过两周,学生就用报纸上中日高层握手、朝韩领导人会晤等外交活动照片质问我。此时,我立刻抓住这个契机,帮助学生理解了“国际间没有永恒的朋友和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的道理。

三、强化教学感召力

1.教学的感召力源于教师的言行

思政教师肩负着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等素养的责任,要使学生具备这些素养,教师应以身作则,树立正确的三观,坚定“四个自信”。比如,政治生活第三单元系统讲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这些制度离学生生活比较远,要让学生形成政治认同,教师要做好“信道者”,坚决拥护党的领导,站稳“人民立场”,将各项政策装进心里,外化为自觉的言行,坚决维护制度的权威,不做“哄孩子”的“两面人”。

2.教学感召力源于学生的信任

塔西佗所说的民众对皇帝产生的好恶,既源于皇帝的表现,又源于民众评价标准的差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引导学生分析思考问题,发表见解,去伪存真,求得共鸣,这才是教学的至高境界。比如,在讲授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谈谈自己对多极化表现、成因的认识。甲:现在,中国强势崛起,美国极力捍卫霸主地位,欧盟和日本唯其马首是瞻,多极化的路还很长。乙:世界多极化是两大阵营瓦解后,各国力量的再次均衡。丙:美国学者亨廷顿认为,多极化格局源于文明的冲突。丁:多极化有国力因素,也有历史、地理等因素。学生的回答很有见地,值得肯定。此时,如果教师能够结合教材积极引导,学生的认知一定能够得到提升。

作者单位 山东省宝鸡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