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是组成语言的基本单位,一些教师会采取“就词解词”的教学方式。这是一种单一的教学形式,无法使学生从根本上理解词语,并且很容易引发学习的枯燥感。小学生较为活泼好动,创设合适的语境有利于小学生对词语的理解。

一、基于文本语境,让词语理解深刻化

学生通常很难掌握虚词。在词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创设具体的语境,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虚词。例如,一位教师在三年级上册《灰雀》一课教学过程中,就是通过创设语境引导学生对“果然”这个虚词进行深入探究的。

师:这篇课文当中有这么一句话:“列宁果然又看到那只灰雀了。”“果然”在这个句子里表达了何种意思?

生1:小男孩说过灰雀仍然活着,灰雀是会再飞回来的。

生2:小男孩推测灰雀活着,因此灰雀可能会飞回来。

师:我大概明白了你们要表达的意思,可是你们没有准确表达出来。事实上,结合上下文便可以准确说出这个词语的意思。大家继续读课文,试着说一下。

生3:小男孩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列宁一开始是持怀疑态度的,不过最后果然看到灰雀飞了回来。

师:真棒。所以,“果然”在这个句子当中究竟表达了哪种意思呢?

生4:“果然”表达的意思是小男孩认为灰雀一定还会飞回来,最后灰雀确实飞了回来。

生5:“果然”的意思是实现了人们所预料的某件事情。

上述案例中,教师在教学“果然”一词时,合理地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进行理解。如此一来,学生准确理解了“果然”这个虚词的意思。

二、基于对比语境,让词语理解深入化

对比语境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换词对比,另一方面是通过去词对比。在教学中,应当与课例实际相结合合理运用。例如,一位教师在对《我不是最弱小的》这一课进行教学时,设计了通过去词来进行对比的语境,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教师板书课题“我不是弱小的”。

生:老师,你写的时候缺了一个“最”。(一同大喊)

师:在什么地方?(表示很疑惑,然后将句子读了一遍)缺了“最”,也没有改变意思呀!

生1:改变了。

师:你们能告诉我“最”的意思是什么吗?

生2:极致的意思。

师:能不能去掉“最”?

生3:不可以去掉。要是去掉了,“我不是弱小的”就变成了“我是作为强大的一方而存在的”。如果句子中存在“最”字,就表示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为“我”并不强大还是弱小的,只不过仍然有比起“我”来更弱小的存在。

师:说得很对。如果缺乏了“最”,句子的意思就会改变。因此可以看出“最”是十分重要的。接下来阅读课文,将比“我”弱小的人找出来?(教师在板书上添加了“最”)

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利用自己的“笔误”无形中让学生进行了去词对比,使学生马上懂了如果句子里没有“最”,就和原句的意思不一样了。这样一来,不仅能够使学习趣味化,还能够使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和掌握词语本质上的含义。

三、基于拓展语境,让词语理解拓展化

汉语词语通常会有引申义。引导学生体会词语内涵,方可使学生对词语意义有正确理解与准确把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进行拓展,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例如,一位教师在对《开天辟地》这一课进行教学时,对“开天辟地”进行了拓展。

师:在大家看来盘古的所作所为意义何在?

生1:在我看来盘古是非常勇敢的,很喜欢创新。

师:基于人类的立场,盘古所谓的“开天辟地”是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情。例如,毛主席领导人民建立了新中国,这个时候我们便可以形容毛主席干的这件事为——

生2:开天辟地的大事件。

师:说得很好。“开天辟地”还有开辟了人类历史,或者做了从来没有发生过的大事的意思。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未止步于让学生单纯地体会文本的意思,而是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积极拓展,教师为学生延伸创设出合适的情境,使学生对“开天辟地”这一词的本义与引申义有精准的把握。

四、基于语用语境,让词语理解精准化

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一些比较经典同时具有语言训练价值的词语开展教学,促进学生更精准、深刻地掌握词语意思。

例如,在对《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进行教学时,一位教师就要求学生从“饱经风霜”这个词语出发来完成联想。“大家可以联想一下,‘饱经风霜’的黄包车车夫的脸到底是什么样的?大家可以将他描述出来吗?请在纸上写出来。”这位教师借助具体情境的创设帮助学生对“饱经风霜”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总之,在小学语文词语教学中,教师必须突破单一的传统的“就词解词”教学方式,与学生实际相结合,有意识地设计有效语境,展示出词语教学的精彩之处,让学生准确理解和把握词语。

作者单位 江苏省启东市紫薇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