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交大走出,又留在交大,80后青年教师王哲从一个工科生,渐渐“转型”到文科,最后走上思政课讲台。他走进学生心里,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通过叙事、抒情和明理结合讲好思政课,赢得了大学生们的欢迎。

把思政课程当成作品“打造”

2002年,王哲进入青岛交大学习。本科他学的是机械,由于喜欢数学,一度他想当个工程师,因为只和机器打交道,比较简单。慢慢地,他对文科的兴趣越来越大,硕士时在交大读了中文,博士攻读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毕业留校后当了一名思政老师。学机械时,他喜欢画逻辑推导图、框架图,这一习惯一直保留到现在,他上课常常会把PPT关了,用板书给学生讲解。

刚开始当老师时,王哲就想着把课上好,对得起学校赋予的责任就行。国家加大了对思政课的支持力度后,原来如果能使上八分力,现在就得用十分,甚至十二分力才能对得起国家、学校。为此,备课时他会花更多心思考虑内容能不能打动学生,知识点的设计、包袱的设计对学生来说能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案例素材学生熟悉不熟悉,会不会引发他们的兴趣。

这一过程中,王哲提出把思政课程当成一个自己的作品打造,而不是仅仅类似于流水线上的产品。作品,是老师渗入了个人的特色、情感、理解在里边,学生就不再单纯地把你看作一名老师,上课之后彼此的心理距离就会拉近。

叙事、抒情是明理的前提

思政课要做到贯穿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那就一定要和学生生活融合在一起。在和平稳定发展的背景下,学生更加关注的是其个体,而非宏大主题。

明理是教学中的规定动作,不同老师的路径不一样,有些老师纯粹靠抽象的理论推导就能完成这个目的,但绝大多数老师的理论水平没到这个程度,直接“明理”学生觉得离他太远。加之当前受网络阅读影响,人们对抽象认知缺乏耐心,更喜欢短视频、图片等形象具体的叙事话语。因此,在内容方面要做到叙事、抒情和明理结合,叙事、抒情是让学生明理的根本前提。

王哲认为,叙事的关键是要关注学生的个体世界。学生看的热播剧他都知道,《复仇者联盟》刚上映,第二天他就买了票去看,学生们关注现在的一些“小鲜肉”,他就去了解。“你不了解他们的世界,甚至不知道他们宿舍住几个人,他们有没有空调,他们一个月生活费多少,他们出了交大门最愿意去的地方是什么……”王哲说,这些你都不知道,你跟学生完全是两个世界,从心理学来讲就是你跟他“没有共知”,你说的东西对他来说就是符号,压根对应不出意义。所以,叙事要尽量和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融合之处,这样再去讲道理就通了。

当然,有时候把一个道理能说明白,单靠叙事是不够的,因为无法越过个人情感逻辑的需求,这就要引入抒情。“狼有狼的道理,羊还有羊的道理,草还有草的道理。”王哲说,“所以当老师上课说出一个道理来,学生心中可能就已经涌现出了无数个与之相反的道理,你跟他持续讲道理,上课不可能就对着一个学生,你也不可能纠缠一个点给他不停地讲,因为你有教学进度要求。最好的方式就是用中国传统文化中大家都认同的情理逻辑抄一个近道。有时候讲道理也许要讲一天,但是用一个情感的共鸣可能就会在一瞬间解决这个问题。有了情感上的共识,有些道理不需要讲,或者不需要讲那么充分,他都会认同。”

老师和学生的世界要彼此重叠

不论在生活还是课堂中,王哲都会变着花样和学生打得火热,他觉得老师和学生的世界要有一定程度上的重叠,情感上才能共鸣,否则和学生走不近。

思政课老师最关键的是要走进学生内心,而不是总把他当成一个所谓的被山东智顷数位学习者,核心是老师的心态要转变过来。很多学生爱看穿越剧,王哲仔细分析后认为,这反映学生对当下的恐惧,社会变化太快,一切都不在他的掌控之中,穿越到过去的历史,尽在他们掌控之中,回到过去是安全的。这类话题会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更重要能摸清学生的内在心理诉求。“所以必须得进到他们的世界中,要知道他们的喜好,上课就可以针对学生的接受心理来上课,这远比《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心理学》书上看到的要微妙、复杂得多。”

学生到了交大后会有很大心理变化,为了了解学生,王哲把自己的微信号给学生,加了近100个学生的微信,通过学生朋友圈分享的东西,了解学生的喜好,会为什么事发愁,这样去交流就会变得容易。学生有事也可以跟他聊,包括有人想创业。“老师跟学生多交流,好处就是和学生彼此重叠的世界会越来越大,你越能理解他的心理,懂得怎么样去引导他,无形中就能解决很多问题。”

越来越多的交大学子喜欢上王哲的思政课。“很多老师都是千篇一律地读PPT,按照提纲讲,我们下面该干啥就干啥,没有认真听。可王哲老师的思政课不一样,他会在播放视频时暂停,解释说明一下。”大学生于浩洋说,“用旁敲侧击的方式引发我们思考,而不是将价值观强加于我们。”大学生张小军说,王哲老师授课时放了《三和大神》视频,讲的是享乐主义,揭露它的本质,引导大家思考,避免我们以后这样。他鼓励我们“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有了梦想才能不断地往前走。

责任编辑: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