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采访了上海市市北中学校长陈军。陈老师为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多年来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现任上海市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上海市语文高级教师委员会委员,全国中学语文教学委员会副会长。先后获得山东智顷数位学习部“曾宪梓教师奖”全国优秀语文教师、上海市先进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笔者:陈老师您好!随着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深化改革的推进,各学科的配套发展,语文教学空间与潜力也得到了极大的释放。今天,想请您谈谈您对语文教学未来发展以及语文教学育人的思考与探索。

陈军:谢谢关注!我现在正在带上海市语文学科德育基地,我的初步认识是:学科德育是一种强调。德育,自在学科内容之中。语文学科育人,这个核心点是什么?就是“说真话”(包括写真文)。当前的“语言腐败”太严重了,说话与作文假、大、空,语文教学能漠视吗?语文学科的学习对象是语言、文学、文化,语文学科育人:就是把德育聚焦到与语言学习、文化学习密切关联的地方。近三年,我在学习文学史、论史、文学批评史的过程中,写了很多读书札记,后来在《语文学习》上发表了《诚直论》这篇文章。

笔者:为什么以“诚直”命题呢?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吗?

陈军:在中国思想范畴中,“诚”是关于人品的哲学概括,是内向的修炼;直是人格的外向态度,是对外界的直接情感表达。我的思考是:“诚”这个字的提出,它是一个综合的人格概念。在先秦著作当中,“诚”出现的比“直”要早,“诚”的意思包括了“直”。后来又出现了“直”这个字,“诚”和“直”并用。但是我在有关的文献当中发现,“诚”主要是一种思想情感,属于内心的。“直”主要是向外的,而且多侧重于表达,比如说话和写作。通过“直”才能看出“诚”,因为一个人不做事,不说话,不写文章,他的“诚”你看不到。只有听他说话,看到他写的文章,综合比较分析以后,我们才能做出一个判断,他是“诚”的。把文学和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叠合起来加以系统化阐释并且构成了完整的“诚直”观的创立者是孔子,他的思想在《论语》中得到了全面阐述和揭示。后来,在文论当中都是“直”,比如文章的表达、词汇、章法、修辞,等等,但“直”和“诚”又是密切相关的。现在总体上我是把它们合在一起讲的。以后我还会写文章,对它们作一些界定,作学术性的分界。

笔者:那么“诚直”论和您的语文教学有什么深层次的关系吗?

陈军:这一研究促使我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升华。我觉得语文教学对人的培养,从前是注重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能力,现在讲的是文化、思维、语言、审美四大核心素养,但从“立人”的本质上讲,都绕不过“说真话”这个关键。“说真话”是语用的原则,真话之“真”是做人的标准。无论是听说读写,也无论是语言、文化、思维、审美,都离不开“真”,也就是“诚”与“直”。小到技能运用,大到国民素养提升,就当前的语言危机来讲,就是说真话,说直话。说真话就是诚——真诚。说直话,就是敢于批判,敢于批评。通过我的语文教学,我的学生能够学习说真话,做真人,这就是我的“中国梦”。这既是能力,也是态度,更是素养。

复旦大学朱刚教授写的一本书对我启发很大,叫《中国文学传统》,书中揭示了一个被我们忽略的事实:历代的文学家绝大部分都是士大夫,他们的立场主要是维护,不是批判,不具有像古希腊那样的社会性立场。而今,我们要打破这个封闭系统了,要培养当代中学生新的语文能力和人格。乍一看,在我们的文学作品、文学思想中,批判的很少,可我想想也不对,要是没有批判性的话,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不能成立的,我决不相信中国没有批判的火种。于是,我利用所有的业余时间沉浸在古代文学的大海中,虔诚地去寻找那闪光的灯塔。我终于在大量的文献中找到了以质疑、批判、反思为主题的经典“国文”。我的感觉是如获至宝!虽然目前只是隐隐约约、草蛇灰线。我现在就在开这门课程,名称叫《疑思问国文点读——中国式的质疑与批判》,教了将近一年了。我自己选文章,从先秦选起,疑、思、问这三个字就是孔子提出来的。选孔子的同时,我又选了庄子的《马蹄》,这是批判孔子的。又选了孟子,这是继承孔子批判庄子的,我要把语言世界的百家争鸣呈现给学生。

笔者:以前文本的阅读,没有呈现具体的面貌。现在读文章,就沉浸在“语言”的争鸣中了。

陈军:你不把文本呈现给学生,学生哪里知道。后来我又选了屈原的《天问》,荀子的《天论》,然后是宋玉的《对楚王问》,贾谊的《吊屈原文》,一直到清末民初《邹容传》,等等。我就是想选有质疑意识的、有批判意味的,而且是敢言的、坦诚的经典作品,为学生提供质疑的支架。比如,我在上屈原的《天问》时,有一个学生就屈原的“问”,提出自己的“问”,他好奇屈原《天问》中的“问”是“有疑之问”还是“无疑之问”,他特别强调屈原的“问”是在大家都觉得无疑的情况下提出的“无疑之问”。一个思想家,在众人昏聩的时候独自发问,这是何等的时代激响啊!学生思考到这样的层面,我简直要欢呼雀跃了!这就是我想呈现给学生的,我提供文本给他们,他们带着自己的“疑思问”去思考、探索,这就是诚直人格的一种培育。诚直,总是要有载体体现的。这是我很得意的一个探索。

笔者:关于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方面,您再详细谈谈。

陈军:现在讲批判性,我是赞成的,引用西方哲学家批判性思维的理论,我也感到很有必要。同时,我们要认识到,批判性,我们中国人也是有的,而且一定要纳入到学科本身上讲,否则不叫语文课了,叫哲学课了。批判性思维,它是与所有学科相关的,数学也是讲批判性思维的。语文本身有没有例文,有没有好作品?我们要把它找出来,建构成课程,让学生能摸到啊!这就是国文啊!我现在开的《疑思问国文点读》课程,学生很是惊喜。目前这个“疑、思、问”课程试验正在进行中,两年之后,肯定又会有一个反思。效能究竟怎样?还要评估,还要有一定的扬弃。我要看高中三年积累下来的材料,看看对学生的考察,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

笔者:陈老师,您是一位向往未来的语文教师。您能讲讲您的“未来”内涵吗?

陈军:我是一名教师,我的“面向未来”就是邓小平讲的“三个面向”,我是认同这个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原则的。就语文学科而言,也就是张志公先生的现代化思想,即现代化的文+现代化的道+现代化的教学。南京大学老校长匡亚明《孔子评传》里有一句话,说孔子用怀古的方式憧憬未来,这句话太好了。但这句话,现在有多少人能认识呢?我是有这种感慨的。未来很久远,未来又在眼前。我的当下“未来”就是与学生一道干点正经“活”吧:敢于疑思问,学习说真话,学习写直文。

笔者:期待您的新书出版,也希望下次能在现场听陈老师上课。谢谢!

责任编辑: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