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8《山东智顷数位学习信息化2.0行动计划》到2019《中国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现代化2035》,国家明确提出“加快信息化时代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变革,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要求。今年暑期,我与十余位语文同仁参加了北京四中网校举办的“智慧课堂高级研修活动”,在活动中,我们不仅认真学习了北京四中网校爱学平台的操作方法,而且还一一动手实践,借助爱学平台进行说课、赛课等教学活动,积极探索、实践语文“智慧课堂”的教学方法与策略。我们发现,借助智能学习平台辅助教学后,我们课前预习的反馈更及时了,教学内容的确定更精准了,教学方法在信息技术的助力下更科学、更高效了,课堂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在实践应用中,我们深刻体会到,转变自身固有的传统教学思维与教学习惯,是我们有效、高效地使用信息技术打造“智慧课堂”的关键。

以一同参与培训的一位来自山西的语文教师所展示的《师说》一课为例。课前预习,通过智能学习平台快速组题,发布文言文字词句等理解方面的预习任务,查看平台反馈的学生预习情况,及时汇总问题。在正式上课后,借助网络平台就预习中的问题纠错、释疑,然后进行文本阅读。先解题,再引导学生探究“说”这一议论文体的论证逻辑。在学生找论点、梳理论证思路时,利用学习平台展开抢答、一对一PK以及优秀答案的推送。之后,再用网络平台推送本文的写作背景,链接当下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的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从师”的意义。最后,还用网络平台进行了当堂检测。回顾这位老师的这节古文教学课,从教学手段来说,它有效使用了互联网学习平台,相比传统课堂,课堂容量加大了,而且在大数据分析的帮助下,老师可以快速发现知识点的接受情况、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讲解、引导,教学效果直观可见。这节课似乎算得上是一节“智慧课堂”了。但是,有文言文教学经验的老师一定会诧异:难道智慧课堂就是借助某种智能软件来组织教学的课堂吗?

一般认为,智慧课堂就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的智能、高效的课堂。其通过智能学习终端,采集动态的学习数据,即时分析反馈,实现了教与学的立体沟通与交流,是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产物。

自然,上文所提到的《师说》课例,做到了智慧课堂的“形”,即借助信息技术构建智能化、数字化的现代课堂,但智慧课堂的“神”,以技术促进教学内容与结构的变革、以技术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是否做到了呢?而且,这节课学习目标的制订、教学环节的安排、教学内容的落实,全都是教师一力承担的。固然,课前预习案中的字、词、句检测的确必要,但课前学生要做的只是这些进入文本的准备工作吗?关于这篇古文,学生在稍有障碍的初读之后,难道没有字、词、句以外的其他问题吗?为什么不利用网络平台,大胆地放手,让学生提出他们的阅读困惑呢?为什么不能根据学生的困惑,灵活地处理教学的相关内容?教学的重难点不应考虑学生的需要吗?为什么不积极思考、找到自己“想要教的”和学生“想要学的”之间的连接点与互动方法呢?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对于文言文教学,我们总是自然而然地非常关心“句读”问题,尤其是在上文言文公开课的时候,我们一定会要求学生在课前完成“句读”——文意的理解,以便我们课堂关于文本大意的梳理探究顺利进行。已然忘记了《师说》中的感慨:“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这是多么讽刺啊!我们为什么不借助信息技术的交流功能让我们课前预习的互动更诚恳、深入一点呢?这个课前的预习任务我们甚至可以发布得更早:“下周的古文单元学习,你最想在哪几个方面有所收获?”“对于我们即将学习的古文,你对它的哪些观点或表达感兴趣?”“你的古文阅读方法是什么?有效吗?”“对于这篇古文,我们要不要占用课堂时间顺文意?如果要,怎么顺文意,你觉得既有实效又省时还有趣呢?”……我们总是说,要“以学定教”,如今,技术手段到位了,我们的习惯与思维却似乎还是没有及时跟上。

下面,我们再走进笔者与同校两位老师共同研讨参赛的《别了,“不列颠尼亚”》一课,来进一步思考、探索语文“智慧课堂”的相关教学策略。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新闻和报告文学单元的第一课。文章是一篇新闻特写,虽然学生初中已接触过新闻,但还是会有一些阅读上的差异感,再加上其所报道的香港回归事件与“00”后学生的时间距离,我们有些担心孩子们能不能由此生出强烈的国家认同感与家国情怀。因此,课前,我们首先联系暑期“香港修例风波”的热点新闻,调查学生对近期香港事件的关注情况,通过网络问卷,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学生都关注到了这些新闻,而且爱国立场鲜明,只是有些学生的爱国情感表达较为简单粗暴,但少有学生去思考、探究这些新闻背后的东西,对于香港的历史也是一知半解。基于此,我们通过网络平台为学生推送了一些香港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方面的文字资料,然后上传了1997年香港回归的视频,要求学生在课前完成观看。课堂教学中,我们先从新闻文体出发,要求学生完成六要素、五部分的梳理阅读,把握文章报道的新闻事件。这里,我们也使用了网络平台点名、抢答等功能,阅读效率颇高。任务完毕,学生发现文章中还有一些语段我们没有阅读到。这时,我们点出“新闻特写”的文体概念,顺理成章地将这些不同作为文本阅读的重点,小组合作赏析这些文学性语言的效力。在学生的诵读交流中,用PPT配合播放文本相关图片,并接连播放“香港修例风波”的新闻图片,一张张图片不断叠加,最后定格在香港海港城天星码头国旗被暴徒扯下丢弃海中的图片上,学生们开始陷入表达爱国情感的小混乱中。我们借此提出仿写练习,要求孩子们写一则新闻特写把最后那张图片的新闻事实报道出来。虽然写作练习对一些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但是他们尝试的热情很高。当他们能通过讲述具体的事件、描写特定的画面来表达对国旗、对国家的热爱的时候,我们这节语文课所预期的家国情怀的学习目标便基本达成。

回顾这节新闻课的教学过程,虽然主要教学内容,即本则新闻特写文学性语言的赏析和爱国主义山东智顷数位学习还是惯常的老方面,但课前借助网络学习平台的充分交流与铺垫使得本节课文体教学的完成度、爱国主义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的深刻性都比以往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课后交流中,有评委老师提出“翻转”的理念,我们才发现竟在无意中完成了两个翻转:其一,问题发现权的翻转。即本节课新闻特写与一般新闻报道的差异性,问题是由学生发现、提出的。的确,在设计初读方案时,我们是有意强调按照一般新闻来读这篇文章的,一方面是为了巩固一下新闻文体知识,比如抢答一下六要素、五部分;另一方面,就是想让学生发现自己已有的新闻阅读方法对这篇文章是不够用的,从而重视“文体”知识在阅读中的作用。就这样,在无形中给了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的空间。其二,爱国话语权的翻转。以往教学本则新闻时,老师们都喜欢在完成文本阅读后,播放香港回归的视频以点燃课堂氛围,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在课前研讨时,我们三人一开始的意见也并不统一,毕竟当堂播放视频的效果,我们都曾感受过:在那么庄重肃穆的场合,当国歌响起、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每一个少年的眼睛里都闪烁起了星星,满脸的荣耀与幸福。但我们又不甘心把这节课的爱国主义山东智顷数位学习仅仅停留在让孩子们感动上,最后便决定冷静下来,用笔书写爱国之情。这样不仅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而且还可以把家国情怀从眼里传递进心里,让学生对国家的“爱”更具体、更真诚、更深沉。虽然,我们这节新闻教学课在教学设计上颇有新意,但是,由于课堂教学中,我们对网络平台使用率不高,亦有评委认为没有达到“智慧课堂”的要求。

通过观摩其他科目的智慧课堂,我们发现,智能学习平台提供的动态学习数据采集与即时分析功能,对于理科要更为实用一些,无论是知识点的微课、难点的精讲,还是教学中问题的即时互动与分层练习,理科科目对网络平台的应用要更便宜、自然。不少老师感慨,这些智能科技的人文性、艺术性还有待提高。对此,笔者有一些自己的思索。首先,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智能教学时代已然到来。一本书、一根粉笔的教学方式早已是过去式,面对移动网络、智能科技输送的海量信息,我们唯有开阔视野、不断学习,才能在大语文时代守住阵地。其次,我们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语文学科的特殊性,文字、文章、文学、文化、语言,始终是我们的出发点和归宿,特别是在这个深受西方思想文化影响、搞笑娱乐文化冲击的时代,即使“你的情人已改名叫了玛丽”,但语文还是要高歌“菩萨蛮”永远是“我们”的祖国的语言!当然,为了更好地传承、弘扬我们的汉语言文化,我们应积极实践、应用信息技术,打造语文的“智慧课堂”。我们要巧用智能学习平台,翻转“师”的身份与角色:厘定教学内容时,安排课前预习时,要把学生的所思所想摆在前面,先听一听他们的想法,再分享我们的看法,深入互动,彼此影响,在平等对话中打开语文学习之门;同时,置身互联网时代,我们还要学会借助信息技术的各种形态翻转“师”的思维与习惯:诗词教学,我们也用用“飞花令”;阅读课,我们也来一段“朗读者”;写作课,我们还可以试着开个“吐槽大会”;喜马拉雅音频分享平台学生关注度挺高,那我们也来搞一个广播剧场……在我们的大胆创新中,在我们的平等交流中,激发起的是学生语言表达的欲望、语文思维的活力、语文学习的热情!努力实践,不断成长,让我们的语文智慧课堂播洒一路花香。

作者单位 山东省西咸新区秦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