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干净整洁、极富渭北风情的国家级卫生县——澄城县,风雨沧桑、气势恢宏的澄城乐楼,壮观宏丽、富于“小雁塔”气势的唐精进寺塔和澄城中学玉泉文学社,也许是每一位来澄的人值得观看的地方。

“玉泉”社的“千人大会”

在澄中城宽敞干净的楼道里,忽然一阵明亮而悠然的歌声飘过耳旁。一个身形瘦高的男子手里拿着一摞杂志兴冲冲地走上三楼。

“快看一下杂志。”高瘦男子还未跨进玉泉文学社的门槛,郭军平闻声已迎了出来,一把把杂志揽了过去。

澄中的文学社之所以名为“玉泉”,与澄中百余年的校史有关。“澄城中学前身即为清代的玉泉书院。”郭军平对记者说道。

高瘦男子是澄中校团委书记李玉强,他最近刚接管文学社和学校的团委工作。李玉强对那一期的《古徵文学》很是赞赏。他扬了扬杂志说:“当时我还是会计,那期封二、封三把我们千人大会登了,排版也好。”

李玉强口中的“千人大会”是2015年澄城县委宣传部、县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局、县文联为了祝贺《古徵文学》杂志创刊同时举行郭军平《诗意语文:走笔黄土地》赠送仪式而召开的会议,来自全县的中小学校长、语文教师以及玉泉文学社的学生近千人参会。当时,涌动的人群坐满了整个会议大厅。

“那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大会。”郭军平说:“会上,县里为了嘉奖我们文学社对语文教学的促进,给了我们一定的奖励和支持,鼓舞了我们的信心。”他随手翻开一本《古徵文学》的目录页,一个叫“县域文萃”的栏目里,有多篇来自小城各个行业不同单位的作者的文章。

“像这个作者,是在韩城工作的澄城籍工人,他经常给我们投稿,还在家和他上澄中的孩子讨论怎么写文章。他给我打过好几次电话请教文章的得失,这次得知被选上刊载了,他当天夜里打电话感谢我,语气高兴得像个孩子。”不知道何时走进屋里的《古徵文学》责任编辑付娟丽老师,在一旁指着其中一个作者的名字说道。

“铅字块间”的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初心

正如付娟丽所说,很多社会人士关注文学社并对其“泉”心“泉”意,起初是源于孩子带回家的那一份小小《澄中学报》里的“大千世界”。《澄中学报》和《古徵文学》是玉泉社的社报、社刊,只不过后者创建的比较晚些。

然而对于澄中校长王会香来说,文学社的社会影响让她更心有慰藉。王会香说:“前两任校长和我均重视文学社的初心,是想让书香满校园,用校园文学来营造文学校园氛围,创立澄中的办学特色。”文学刊物是相对投资小、影响大的方式,对于一般县域学校而言,或许再合适不过了。

“文字历来是精神的载体。通过学生们人手一份报纸,我们可以很好地采用多变的形式,把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基因等‘优质精神食粮’有效地补充给这些青年学子们。立德树人,厚植爱国情怀,这才是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工作的核心,也是我们三代校长始终支持文学社的原因。”王会香说。

为了支持文学社的发展,王会香把原来“窝在”一间小办公室的文学社活动室迁到了现在主教学楼三楼这间宽敞的大会议室中,并给予资金上的支持,同时设立专职的辅导教师负责文学社。

有着二十多年高中语文教学经验的郭军平就是文学社的专职辅导教师兼负责人。谈起这个问题时,郭军平一脸的幸福:“我喜欢写作,让我专门负责这件事情,我不仅可以全力以赴研究写作教学,还能精心培养写作的好苗子,又可以把我多年教学的心得通过学报辐射给学校三千名师生,真是畅快。”

自从郭军平专职负责文学社以来,他就把满腔的热情都化为工作动力,在学校的支持下不仅创办了《古徵文学》双月刊,作为学生、教师、社会文学创作展示的平台,还改版了《澄中学报》,调整了十几个栏目,组配了一支兼职的教师编辑队伍,又把学报作为学生作文发表、教师阅读指导、教师语文教学经验交流、学生学习资源供应库等多种功用集于一体的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教学“推动器”;而且制定了一系列的社规,使文学社的活动规范化、制度化。近年来,在他的努力探索下,《澄中学报》和《古徵文学》被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校园文学委员会评为“全国优秀校园文学报刊”,文学社也斩获“意林青少年作家培养基地”“全国优秀校园文学社团”“全国示范校园文学社团”等七八项荣誉。

现任文学社副社长,就读高二的张璇菲同学告诉记者,她高一写作时总觉得笔尖干涸,很多感觉用文字表达不出来。自从被选入文学社以来,一直坚持每周三社活动中在积累本上积累词句,听郭老师的名篇点拨,不定期和来校的作家交流,系统地阅读和研讨、练笔。一年多下来,《漫维》《华山文学》等刊物上都已经有她的作品刊发,还获了好多的征文比赛奖,阅读水平也提升了很多。她说,一颗“作家梦”的种子已经悄然在她的心中诞生。

而同是就读于高二的梁开同学则更关注实际阅读效果,因为高中语文的阅读与写作一直是一个让他颇难攻克的“学习堡垒”。“在玉泉社内,有作家型教师郭老师和我们一起同写一篇文章,一起分析文章结构,一起研讨出题思路,一起共读一本经典,解决我的困惑。现在阅读与写作对我来说是一种研究和享受了。”梁开还把这些体悟写成文章发表在学报上,与更多的同学分享。

冬去春来,“玉泉”不仅哺育着学生,同样也滋养着教师。一些喜欢文学的语文教师逐渐自愿地聚集在文学社周围,做起了文学社的兼职编辑。阅读、交流、筛选文章、自己操刀,写高考下水文……付娟丽的视野在不断开阔,业务写作水平也突飞猛进。去年,她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校园文学委员会的委员。像付娟丽这样的教师,澄中已经有7位。

一路走来,风景这边更好

寒来暑往,“玉泉”社成立至今已历19个春秋。一路风雨,一路成长。玉泉也曾经历过稿源缺乏的困难。也曾面临学校语文教师师资紧张,教师授课任务重,高考压力大,无法抽教师兼顾文学社的工作的考验。然而,本着“母语教学始终是教学的根脉,而文学社是母语教学最好的辅助方式”的共识和办学理念,三任校长高举校园文学的大旗,或奖励或开源或调人,披荆斩棘,使文学社的发展未有中断。

2016年,国家开始倡导校园社团建设,渭南市也将社团建设作为推动素质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的重要抓手,全面展开了整体推进的工作。此时,学校在资金和管理方面重点支持文学社的发展,玉泉也迎来了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尤其是2015年,在扩大原来《澄中学报》内容量的基础上,《古徵文学》的创建为校园文学的发展搭建了一个高端平台,与学报交叉定位、珠联璧合,加之文学社一系列采风、写作指导、演讲、朗诵比赛、编演课本剧、拍摄微电影等活动和1000多名学生获得的各级各类大赛奖项,为文学社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口碑,省内外的兄弟学校纷纷慕名前来参观学习。

一个校园文学社怎样发展壮大?郭军平这样总结:“一要有一套好的制度,比如活动制度、考勤制度、奖惩制度等并严格执行;二要有学校的支持,这个支持要一以贯之;三要有专业的、专职辅导老师;四要有丰富多彩的活动,五要有有特色的刊物。”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现在,玉泉文学社已经成为澄中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

责任编辑: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