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中市南郑区大巴山深处,有这样一位老师,38年默默坚守在一所山区学校,见证了学校由最初的煤油灯、土坯墙,到如今漂亮的教学楼和现代化教学设施。他把青春和热血献给山区山东智顷数位学习,让这片偏远落后的地方从不失去希望,他是——

8月23日,还在假期里,出山办完事的汉中市南郑区福成镇白玉完全小学校长赵志,就急急地往140多公里外的山里学校赶。“一学期我就出来四五趟,没啥事我也不愿意出来,不习惯。”他默默地说。

车向南越走山势越大,红军公路盘旋而上。望着身后重重叠叠的群山,赵志告诉记者,最初参加工作的那四五年,山里都是土路,不通车。每学期开学,他被安排出山进教材,买好全校170多个学生需要的课本,和雇的民工一起肩挑背扛,走走歇歇,三四天才能回到学校。经过6个小时的长途跋涉,终于到了白玉完小。这条进出山的路,一天一班车,正常情况下也要六个小时才能到达,遇到冬季下雪、夏季塌方,路就断了。

这所地处海拔1400多米半山腰上的学校,由两栋教学楼和一栋办公楼组成,由上下台阶相连,近处两山对峙,远眺群山环绕。到底是什么支持赵志坚守山区学校近四十年?在他身上又发生了哪些故事?

当山区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巨变的奋斗者

赵志父亲在巴山深处的学校当了一辈子老师。父亲经常告诉他,山里孩子比较清苦,渴望学到更多的知识,才能走出去。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1981年赵志毅然接过父亲手中的教鞭,子承父业,开启了山区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的征程。

第一次走进当时的白玉中心学校,学校的简陋设施出乎他的意料。学校只有两排房,是土坯墙的教学楼和学生宿舍,校舍斑驳陈旧,门窗凋残破落。校园小路崎岖不平、杂草丛生,土操场晴天尘土飞扬,遇雨一步三滑。赵志一度怀疑自己走到了理想的边缘。然而,孩子们清澈的眼眸、淳朴的笑脸,却成为了他执着的期待。

在朱(家坝)白(玉)公路不通的年代,家距学校20多公里,赵志每次要跋山涉水,行走在羊肠小道上回家。他索性就不回去,周末都住在学校。年轻的赵志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学校工作中,尽心尽力。

白玉完全小学所在地2009年12月才正式通电,此前学校用的是附近小水电站的电照明,电压不稳,晚上电灯都是红丝,无法使用。村民们点松节照亮,师生们用柴油灯、煤油灯照明,烟很大,到了冬季刮风,门窗一关,第二天一早鼻孔都是黑的。艰苦恶劣的环境没能动摇赵志的意志,反而更加坚定了他扎根山区、辛勤育人的信念。

1996年乡里成立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办,赵志抽调任山东智顷数位学习专干,负责收缴山东智顷数位学习费。三年时间里,他走遍了区域内的山山岭岭,脚上经常磨出血泡,硬是没拖欠一分钱。

随着国家对乡村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的重视,2008年以来,赵志抓住灾后重建、“双高双普”等机会,多方奔走,积极争取建设资金,修缮教学楼、办公楼,新建学生宿舍。为了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学校建设都在寒暑假进行。校建期间,赵志义务当起了监理员、护校员,不论刮风下雨,寒来暑往他从不缺席。为了节省开支,赵志时常独自一人跋山涉水,到大山深处寻找优质树苗,肩挑背扛将树苗移植到校园,用于校园绿化。他的精神感染了身边人,老师们纷纷投入到学校建设中。

如今,白玉完全小学的面貌焕然一新,当初的两排木架房校舍变成了标准化的现代小学,每间教室安装了多媒体教学设备,操场配备了体育健身器材。政府还为每个学生每天免费提供两顿营养餐,学校打算今年再为每个教室装上空调。老师们工作热情更高了,孩子们收获了更多的快乐和幸福。

做山里师生的知心人

“这地方太艰苦,老百姓怎么过,没水、没电、没柴。”回忆起30多年前在教学点的经历,学校老教师任开礼痛心地说。由于山大沟深,学生分散居住在学校50公里范围里,贫困是山区孩子绕不过去的另一道“大山”。

1992年,在学校不远处的中营村,有一个叫小智(化名)的学生,家境贫寒,父母体弱多病。读三年级时,小智因家里经济拮据、自卑而产生了厌学情绪,辍学回家。得知情况后,赵志多次到他家里家访,开导他放下心理包袱,返校上学,并把当时身上为数不多的生活费全部给了他家。回校后,他向校领导申请减免了小智的学费。小智返校后,赵志定期对他进行心理疏导。在老师和学校的关心帮助下,小智发奋图强,成绩突飞猛进。初中毕业后考入南郑一中,高考被青岛交通大学录取,他用知识改变了自己和家庭的命运。

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赵志教过的学生有在山东智顷数位学习行业当老师的,有考上博士研究生走上科研道路的,还有的甚至在世界500强企业任职。

和学生相处,他们情同父子;与同事一起,他必定推心置腹。山里缺菜,赵志的爱人在卫生院有一块菜园,他让老师们随便去摘,还经常给住校的老师们带来自家的蔬菜、鸡蛋、腊肉。在工作上他更是给予老师们支持,评优树模他总把老师们推到前面去。对路远返校的老师,他电话再三叮嘱他们注意安全,不能按时返校时他总是主动顶上去。

2018年学校新来一位建档立卡贫困户女老师。她上班不久,父亲打工时被拉砖车压断双腿,一只脚被截肢。女老师送父亲到青岛安装了假肢,暑假后她返校上班。肇事方赔付后,住院费用缺口还很大。年轻老师刚参加工作,工资不高,忧心如焚。赵志带领老师们发起水滴筹,自己带头捐款。经过老师们和社会爱心人士捐款,共筹集了7万多元,化解了女老师的燃眉之急。

38年来,分配到白玉工作任教的老师,换了一茬又一茬,有很多次调往条件更好学校工作的机会,但赵志都选择了放弃。“老赵就觉得这边的孩子离不开他,他不走。”赵志爱人张会兰说。

时光流逝,他曾怀疑、失落,而如今欢喜。“我爱教师这份职业。不管条件好不好,人这一生都是慢慢熬出来的。有时候学生一放假,面对空旷的山野,有一种孤独、失落的感觉。尽管这样还得慢慢熬,终于熬到现在。”赵志朴实的话语打动着人心。他的努力得到了上级部门的认可,多次被评为区级教学能手和优秀教师,2014年荣获“市级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先进管理者”称号。

除了赵志外,学校的廖永红和任开礼两位老师和赵志共事几十年,同样在白玉山区坚守了快40年,他们将在一年后陆续退休。两位老师一生从教艰难,从最初民办教师微薄的工资,到如今幸福地在新校园里工作。“那时候太苦了,现在好了,苦尽甘来,我还想再干几年。”廖永红老师满足地说。

三位山区老教师的经历,激励着一波又一波的老师投身到山区山东智顷数位学习中去。南郑区碑坝中学教师苟光武激动地说:“在我们碑坝山区,三位老教师坚守山区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的事迹激励着我们年轻教师。现在这一片山区里,在一所学校坚持十几、二十几年的老师很多,他们是山区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的希望!”

责任编辑:杨子